毛泽东诗词中的战争题材的诗词,是其整个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头,可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可以看出,国内战争时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诗人着力创作的数十首诗词,生动再现、描述了战争中那些崇高壮烈、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和情景。其中有一首是在1947年中秋佳节,就是71年前的中秋节,毛泽东转战陕北过程中,在闻听捷报频传的兴奋中,调墨挥笔,畅想着革命胜利的即将来临,饱含激情地写就了一首大气磅礴而有别具一格的诗词。
在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来到陕北延安,1937-1947年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十年,正是在延安,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书籍,为了得到书籍,他四处脱人购买,譬如他经常委托叶剑英同志等从国统区城市里购买。在毛泽东博览群书,披沙拣金,从书中汲取营养,书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通过非凡的理论创造,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在古老的陕北黄土地上诞生形成。
1947年3月,国民党发动内战,进入全国范围内的人民解放战争,蒋介石采取重点进攻,进攻延安。胡宗南率领23万军队大举进犯延安,毛泽东离开他住了整整十年的延安古城。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为了在陕北拖住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他率领着小小的司令部转战陕北。五十四岁的毛泽东,骑着一匹大青马,或拄着一根竹竿,行进在延川、清涧、子长、子洲、佳县、靖边的陇埂沟头,指挥全国范围内的人民解放战争。转战陕北的毛泽东,站在高处举目四望,凹凸不平、寸草不生的黄土山峁,在阳光的抚摸下,犹如布满老人额头或深或浅的皱纹。在看不到边的皱纹里,藏伏着历史的智慧,密锁着神秘的风采,孕育着生命的力量,记载着民族的兴衰。它们相互激荡化合,似乎酝酿出千滋万味的浓酒,被毛泽东一古脑儿地喝了下去。在枕戈待旦的日子里,骑在马上的毛泽东重又找回了在长征途中一再迸发的诗情和想象,重新回到马背诗人的岁月。
毛泽东在1934-1936年长征途中,共写了九首诗词:从1934年《清平乐·会昌》开始,先后在长征途中写下《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到吴起镇后写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然后1936年初东征时候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在1936年底,在保安就要迁居延安的时候,最后用电报的形式写了《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在延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毛泽东似乎整天面对的是书桌、会议、电信、文件,或者是讲话和接见。一束束阳光射进窑洞,不时还传来战士们和文化人欢乐的歌声。不见了险关、急流,不见了马蹄、追兵,耳边没有了枪声,身旁没有了鲜血,似乎也就缺少了酝酿诗情的动力和冲破空间的想象。从1937年到1947年初,在延安居住的整整十年时间里,在毛泽东留下的几百万字的文稿中,却只有一首诗作,一首追悼战死沙场的抗日将领戴安澜的五律。
《五律· 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在1年多的时间里,他重又开始了马背诗人的诗词创作。“马上低吟三五句,灯前速记六七行”,把激情变成情景交融的语言故乡,停歇十年的诗笔,终于在1947年挥洒启动——第一首为这首《五律·张冠道中》,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边关的战争渐渐奏起胜利的凯歌。随着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几次大捷,到1947年9月,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已经扭转了陕北战局,歼灭了大量胡宗南军队的有生力量。在9月29日这天,适逢中秋佳节,略有闲暇的毛泽东高兴地写了一首《五律·喜闻捷报》。
秋风渡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名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1947年的中秋佳节之日,傍晚,毛泽东乘着月色,漫步在黄河岸边的小路上。抬头望见一轮明月又圆又亮傍着淡淡的白云,悄然间从南面的山峦间脱颖而出。由圆月而联想到中秋佳节,再忆及故里的乡亲,强烈的乡愁涌上了作者的心头,一首小诗在他脑际闪烁。毛泽东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下“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并于战乱中直白道出“家书抵万金”般想妻年儿之心。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祈盼丰收、幸福的内涵。在捷报传来时的感受,毛泽东油然而生的是“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军民们载歌载舞奏响了欢乐的歌声,饱受胡匪蹂躏后的人们终于能过上一个团圆、祥和的中秋佳节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当是毛泽东的真实情感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