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英雄部队,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由于红四方面军起源和诞生于红安,与红安人民血浓于水,不可分割。研究红四方面军,红安必然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党史教育的极好材料。
红四方面军起源并诞生于红安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位于湖北东北部,大别山南麓。这里是中共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的家乡,是中共在农村建立党组织并开展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1921年到1922年,董必武发展了十几名黄安籍中共党员。1923年底,董必武与武汉区委研究决定先在武汉成立中共黄安工作组和麻城工作组。黄安工作组由董贤钰、王鉴、雷绍全组成。麻城工作组由王幼安等组成。从此,黄安、麻城两县有了党的组织。
1925年,中共成立了黄安党团特别支部。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发展工会、农会、妇女联合会、支持北伐战争。在合作中,我党掌握了国民党县党部和工会、农会妇联等组织的领导权。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党组织在农民中成立了农民自卫军和农民义勇队,仅黄安县紫云区共产党员吴煥先、吴先筹领导的农民自卫军就有一百余人枪。
1927年初夏,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时,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并且在全国开展了武装起义。而党组织建立早、工作主动的黄安麻城具备发动起义的基础。
中共黄安县委提出“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以七里坪为中心,打土豪分田地,镇压恶霸地主,并联合麻城县委举行“九月暴动”,为后来的黄麻起义打下了基础。湖北省委多批派出优秀党务军事干部到黄麻地区,筹备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11月3日,召开七里坪文昌宫会议,成立了黄麻起义指挥机构,对起义作出周密部署。
1927年11月13日,在中共黄麻特委和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指挥下,黄安、麻城两县几十名手持钢枪的农民自卫军,会同黄安县两万多名手持大刀、长矛、鱼叉、锄头,敲着铜锣的农民义勇军,从七里坪出发,连夜围攻黄安县城,经过激烈战斗,消灭了国民党县警备队,活捉县长贺守中,解放了县城。
1927年11月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在黄安县城宣告成立,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党代表戴克敏,副总指挥吴光浩,参谋长汪奠川。从此,鄂豫皖边区诞生了第一支中共领导的武装部队和全国最早的县级红色政权。
1928年1月,根据中央指示,鄂东军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1928年7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
1929年6月初,徐向前受党中央委派担任红十一军副军长,主持军事工作。
1929年初,中共鄂东特委与河南豫南特委领导发动了“商南起义”,随后成立了红十一军三十二师。1929年11月,在红十一军三十二师的帮助下,皖西特委领导了六霍起义,1930年1月成立了红十一军三十三师。
1930年2月,党中央决定将红十一军的三个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一、二、三师。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兼一师师长徐向前。1931年1月,中央指示将红一军和转战鄂豫皖苏区的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旷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
1931年11月7日,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县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全军两个军六个师,三万五千余人,总指挥部设在七里坪。
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得益于红安
黄安人民一直把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当成子弟兵和靠山。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成为黄安人民共识,妻送郎、母送子参军的情景十分感人。在黄安县,当时传颂着一首“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名谣,正是黄安人民积极参军参战的真实写照。
从黄麻起义开始,黄安籍先后担任军以上职务的红军干部有戴克敏、曹学楷、徐朋人、戴季英、王秀松、汪奠川、陈定候、周纯全、郑行瑞、程翰香。红四方面军成立后,提升为军以上职务的红安籍将领有余天云、李先念、孙玉清、陈海松、陈伯稚、曾传六、郭天民、张雨滴、吴先元、程儒珍、王建安、詹才芳、谢富治、李天焕,袁克服,吴焕先、郑位三、李隆兴、程启波等同志。师级干部有陈锡联、韩先楚、徐深吉、秦基伟为代表的一百余名。
大别山革命红旗高高飘扬
七里坪是黄安县较大的集镇,是鄂豫皖商品交易集散地。从1926年到1931年3月,七里坪一直是中共黄安县委、中共黄麻特委、中共鄂东特委、中共鄂豫边特委、中共鄂豫皖特委、苏维埃政府、红四方面军指挥部、赤色邮局、苏维埃银行等机构的驻地,成为鄂豫皖苏区的指挥中心和早期首府。
1931年11月11日晚,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的第四天,徐向前率领发起黄安战役,经过四十三天的激烈的战斗,全歼敌六十九师,活捉师长赵冠英.整个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万五千余人。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中共鄂豫皖分局决定将黄安县改名”红安县”,以纪念这块用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
1932年7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极左政策,导致第四次反围剿失败。1932年10月11日晚,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到平汉线西,留下沈泽民、王平章、吴焕先、高敬亭率领红二十五军继续坚持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留下同志在高敬亭率领下,组成红二十八军,以七里坪为基地展开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大别山的红旗高高飘扬。
红四方面军成就了红安
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红安人民与红四方面军形成了命运与共的鱼水关系,红安人民支持和参与红四方面军的创建和发展,红四方面军发展壮大又成就了红安。
1931年,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黄安县”改名“红安县”。1952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红安全国唯一。
由于红安人民积极参与红四方面军的创建和发展,红四方面军又帮助红安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红安因此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四位国务院副总理;产生了七位大军区正职,八位解放军上将,在1955年第一次授衔的将军中,红安有六位上将、十二位中将、四十三位少将,(不包括因为行政区划变动划出红安二十多位将军),被誉为全国第一将军县。
由于红安是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也不会忘记!红安长期受到国家扶持和政策的重点倾斜。2019年,红安县财政收入达到五十亿元,一举摘掉贫困县帽子。
红安人民十分珍惜胜利成果,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始终冲锋在前。先后培养了十四万名大学生,其中两万多名研究生、两千多名博士生。把牺牲十四万英烈的“烈士县”变成了“人才县”,把“将军县”变成了“博士县”,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在党政机关,培养了以李小林、吴恒权、江绍高、徐宜仁、傅德辉、邓永俭、夏光等十多名省部级干部,两千多名厅处级干部。
在人民军队中,走出了以江建曾、秦卫江、秦天等为代表的二十多位新一代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