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亲历1987年中印边界危机(一)
2021-05-08 09:54:18
来源:通信兵的故事
作者:崔凯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去年,《通信兵的故事》公众号曾两次发表过史祥彬将军关于多次进藏执行任务的回忆文章,史将军是笔者的老领导,看了他的文章便也产生了提笔冲动。

    笔者于1969年2月入伍,1985年5月调入总参通信部通信处无线组,分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等方面的业务,当时的通信处处长正是史祥彬。

通信处领导与无线组成员合影(北京-1985)
前排左起:刘荣轩、陈远芬(副处长)、史祥彬(处长)、张庆心(副处长)
后排左起:崔凯、黄少岭、李国玉、陈振生

    1987年3月9日,史处长要我做好立即进藏执行任务的准备。事情的缘由大致是:中印边界东段正在发生自1962年边界战争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对峙,起因是印军渗透到我旺东地区,随后又进入克节朗地区,目前正在展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演习。为遏制印军的蚕食和渗透,总参已于年初下达命令,要在克节朗、朗久地区进行设点,任务代号为“874演习”。为确保设点行动的成功,总参和外交部已成立联合工作组,由总参作战部牵头,总参通信部也派一人参加,立即前往西藏。

    笔者意识到此行非同以往,然而时间紧迫,也来不及准备什么,重点关照了一下照相器材,3月11日便随工作组一同飞赴成都。

    发生在1987年的这场边界危机,算得上是中印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可能是顾虑外交方面的敏感,多年以来,中印两国都没有就事件原委发表过官方报告或权威性的专题研究。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中印边界地区的紧张局势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缓解,近年来更是冲突不断,所以即便是往事重提,也不能无所顾忌。落笔之前做了一些检索,网上已能搜到有关874演习的回忆文章。即便是总部工作组的情况,在公开的出版物中亦有所涉及。例如:

    “成都军区党委决定由廖锡龙副司令员负责,陶伯钧参谋长协助,共同指导完成这次设点任务。国务院、中央军委都极为重视,为做到万无一失,授命总参谋部、外交部、军委空军组成了联合调查组,总部工作组组长为总参作战部作战处处长陶智。总部工作组于3月中旬赴西藏,就设点事宜展开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总部工作组在西藏调研20天,3月31回到成都。”(《傅全有传》/解放军出版社/2015)

    “总部工作组向成都军区转达了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在设点问题上的明确意见:这次在争议地区的军事活动是去设点,而不是去拔点。要树立两种思想,一是要敢于对峙,二是不怕犬牙交错。要严格遵循中央军委的指示:既要设点,又要避免武装冲突。”(《傅全有传》/解放军出版社/2015)

    笔者虽是总部工作组的成员,但主要任务是了解通信保障方面的情况,军机大事参与不多,留在记忆中的就更少。本文重在回忆当年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为方便读者理解事件的原委和了解中印边界东段的全貌,文中加入了一些背景介绍及战事回顾。文中出现的照片和图片多出自笔者个人收藏或制作,不无遗憾的是,当年拍摄的现场照片大都随工作报告上报,留在手中的多为借助他人之手、供个人留念的“到此一游”之作。

    工作组的组成和任务

    总部工作组的组成人员:陶智(组长,总参作战部边防处处长)、林尚麟(外交部亚洲司处长)、李大华(总参作战部)、耿克璞(总参情报部)、崔凯(总参通信部)、陈铁群(总参兵种部),共计6人。

    外交部林处长没有参加边境前沿的军事调研,在拉萨另有活动安排,工作组返回拉萨后与其再次汇合。

左起:陈铁群、林尚麟、崔凯、陶智、军区陪同人员、耿克璞(拉萨-1987.3)

左起:李大华、崔凯、陈铁群、耿克璞(拉萨-1987.3)

    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为874演习的设点行动做实地调研,包括实地勘察,了解现场状况及最新动态;传达总部领导指示,并就设点行动预案交换意见;检查设点部(分)队的准备情况,重点是存在问题和困难;及时向总部报告全面情况并提出建议。

    作为总参通信部的派出人员,笔者除了参加工作组的集体活动外,主要任务就是找各级通信部门主官了解情况,包括通信处长、科长、股长、参谋、连排长,直至边防连的报务员,重点是了解存在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详细记录,并及时上报。

    背景介绍

    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分东、中、西三段。总部工作组此次活动的区域仅限林芝军分区和山南军分区的范围,也就是中印边界的东段,调研重点则是东段的西端,即达旺地区北侧。

印占藏南地区示意

    1987年的中印边界危机是由桑多洛河谷(旺东)事件引发的,为了讲清楚事件的原委,还得从东段的三条线说起:

    (1) 传统习惯线: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边缘,邻接印度阿萨姆平原(原为掸族(傣族)的一个独立王国,19世纪30年代被英国吞并),这是两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的传统习惯线。传统习惯线总长650公里,我国出版的地图一直是按这条线标注边界。

    (2) 麦克马洪线 (麦线):是1914年西姆拉会议由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命名的,其依据英国谍报官为英属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中国的边界,总长1100公里,噶厦地方政府和历届中国中央政府都没承认过。现已查明,麦线不仅非法,而且是伪造(篡改)的。

    (3) 实际控制线(实控线):1948年,刚独立的印度开始派军队进入门隅地区,1951年印军占领门隅的中心城市达旺。自新中国成立直到1959年平叛结束,印度从传统习惯线逐步向北推进到麦线附近。中国所说的实控线是以1959年11月7日双方的控制线为准的线,东段基本与麦线重合,仅在沙则(兼则马尼)一地印度有越线。

    传统习惯线沿不丹南部边界延伸,顺着山麓蜿蜒,这些山都自平原突然隆起,陡削上升,向北150公里左右的距离就是海拔5~6千米的喜马拉雅山脊,其间就是通常所说的藏南地区,包括了门隅、珞瑜和察隅(史称藏南三隅)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对应于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的错那、隆子、墨脱、察隅四县的大部分及朗县、米林两县少许国土,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

    有文章论证印度实际侵占的面积约为6~7万平方公里,鉴于藏南地区从未实地勘界测绘,所以面积数据有出入并不奇怪。

雅鲁藏布江下游(印称Siang河)
藏南腹地风光(网搜)

    藏南地区属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冲撞的东北挤角,巨大的海拔落差加之北方青藏高原及其南坡江河水系不断南下冲刷,形成高山峡谷。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藏南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藏南地区原住主要民族为珞巴族和门巴族。门隅藏语意为“门巴人居住的地方”,珞隅藏语意为“珞巴人居住的地方”,察隅藏语意为“人居住的地方” (包括藏、汉、纳西、独龙、苗、回、门巴、珞巴、傈僳、怒等十个民族和僜人)。

    珞巴族总人口约60万,我国实控区内3682人(2010年六普);门巴族总人口约5万余人,我国实控区内10561人(2010年六普);僜人总人口约3万,我国实控区内1632人(2019),民族身份尚待识别(不在56个少数民族之列)。

印占察隅地区身着节庆服饰的僜人
(印称Mishmi)(印媒)

    1962年,印军越过麦线对克节朗河谷以及拉则拉山脊冒险入侵,成为当年10月中印边界战争的导火索。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停火,并主动撤回。1962年11月30日,总参下达在实控线中国一侧20公里范围内设立28个民警检查站(后改称民政检查站,1974年改编为军区各独立团的边防步兵连)的部署方案,后减为26个,其中东段有16个站点。

    1962年12月9日,锡兰、缅甸、印尼、柬埔寨、阿联和加纳六个亚非国家的政府首脑或代表在锡兰首都科伦坡举行会议,商讨调解中印边境冲突。我国政府为了响应科伦坡会议的号召,决定将停火安排存在争议的四个地区空出来,其中包括东段的扯冬地区(克节朗河谷地区)和朗久,不设民政检查站。

    如若当初撤军时我们不去理睬所谓的争议和调解,而是依据布防需要自主设立检查站,那或许就没必要在1987年搞演习设点了。

克节朗地区(摄影/蓝志贵/1962)

    1963年5月6日,印军再次占领了克节朗河谷东端的沙则据点(下图),重新在实控线上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此后很长时间,印方未敢再向克节朗地区推进,中印双方在克节朗地区基本脱离接触。印度的军事失败让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们拒绝和中国谈判。一直到1981年中国外长黄华访问印度,双方才打开了谈判的大门。

    进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印军在印中边境的军力增强,印度政府重拾尼赫鲁时期的“前进政策”。鉴于达旺地区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以及1962年战败的惨痛教训,英迪拉•甘地内阁于1981年做出决定,将保卫达旺地区作为印军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确保达旺地区得到有效保卫,理想的防线当然是再次向北推进到拉则拉山脊。

    从1983年夏季开始,印军每年都派出情报小组,渗透到桑多洛河谷地区进行侦察和试探。1985年8月26日,印军深入到松多地区的旺东,并设立季节性据点。

克节朗地区和旺东地区态势(1987.3)

    印军在旺东地区的渗透被中国军民发现。1986年6月,山南军分区边防二团先遣连翻山越岭到达该地区,立即组织部队宿营、构筑简易防御体系,并开辟了直升机场。6月底7月初,团长高明诚带领一个巡逻分队在桑多洛河源头无名湖高地一带勘定建连地点,突发重病牺牲。

    印军则迅速增兵设点,向北推进,对我旺东守点分队形成包围态势。在旺东阵地,中国军队只有一个连,当面印军有三个连,且居高临下,两军前沿阵地相距只有七八米。

    1986年11月24日,印军抢先进入克节朗河的南岸占地设点,再次进驻克节朗争议地区的莫若打。当年底至1987初又进驻克节朗河谷的扯冬等地区,并设立了10余个据点。至此印度已基本恢复了它在1962年6月占领的哨所阵地。如继续听任事态发展,那就只能等着印军爬上拉则拉山脊了。

本文作者在拉则拉北坡(1987.3)

    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87年初下达了“加强边境控制,保持边境稳定”的指示。总参谋部于1987年1月5日正式下达命令:成都军区组织西藏边防军在朗久、克节朗地区进行设点。任务代号为“874演习”。

    西藏军区部队自1987年年初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反蚕食斗争的准备工作:军区专门召开了874演习会议,传达中央军委、总部和成都军区关于加强边界控制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研究部署了坚守旺东和在朗久、克节朗地区设点的实施方案。军区领导多次带领军区机关、组织参演部队领导勘察地形。各部队认真抓了临战强化训练。

    1987年2月,印度宣称建立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

    1987年3月后,印度在达旺-克节朗地区大举增兵。在陆军参谋长森德吉主导下,从1987年3月起,印军相继在印巴边境拉贾斯坦、古吉拉特沿海和中印边境举行代号为“铜钉”和“棋盘”的演习,这是印军在边境地区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印军将三个步兵师从西部边境调往东部麦线地段。在这个区域,印度部署了12个师和数个独立旅。印军曾两次计划使用一个师的兵力来“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带的中国军队,但均在最后一分钟撤消了攻击令。(《印度时报》1987年4月16日)

    以上便是总部工作组抵达西藏前后的大致背景情况。

    抵达拉萨

    总部工作组于3月11日飞抵成都,并于当日下午就工作组在西藏军区的活动日程安排与成都军区交换了意见。次日中午,工作组一行飞抵拉萨。在其后两天时间里,笔者除了参加集体活动外,主要是到西藏军区通信处、通信总站及卫星地面站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总部工作组全体成员在布达拉宫前合影(1987.3.12)(左3为本文作者)

    拉萨的海拔高度是3650米,下飞机后好像没什么感觉,但被一再告诫,为适应高原环境,第一天要尽量少活动,否则后面的日子不好过。到了军区招待所后给自己号了一次脉,休息状态下的脉搏已达每分钟90多次。招待所的条件虽然很普通,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个房间里都配了一个巨大的氧气瓶,自立于床头边,看上去有点瘆人,感觉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抢救。瓶口上已配装了整套的连接装置,靠在床头试了一下,还真有氧气出来。

    笔者虽是第一次进藏,但此前与西藏军区的业务联系十分密切,这也是史处长派本人参加总部工作组的主要原因。当时西藏军区拉萨卫星通信地面站的主官是王洪彦副站长,他虽然不是卫星专业科班出身,但组织管理能力很强。由于拉萨卫星地面站的特殊地位,笔者平日里与他打交道较为频繁。记得到达拉萨那天,我们工作组刚在军区招待所安顿好,他就赶来了。

左起:陈振生、王洪彦、崔凯(总参通信部招待所/1986)

    1984年4月,我国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由军队负责筹建的地面卫星通信网开始试运行。其中,西藏军区的拉萨地面站和新疆军区的乌鲁木齐地面站还担负着央视节目的实时传送任务。

    以往这两地的老百姓是无法看到当天央视节目的,新闻联播要靠航班空运录像带解决。受航班安排和气象条件的制约,拉萨的老百姓往往要滞后多日才能看到央视新闻,极端情况下,甚至要滞后一两周时间。卫星实时传送电视节目对老百姓来说当然是件大好事,尤其是在1984年10月1日,这套系统还成功保障了国庆大阅兵的实况转播。

    受我国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西方国家对我国航天、卫星事业的技术封锁,我们全国产化的卫星通信广播传输系统,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面的设备(包括卫星站到电视台机房的微波传输系统)都还处在试验阶段,卫星的设计寿命仅有3年,星上只装了两个8W的C波段转发器,由于系统不稳定,拉萨老百姓看央视转播会出现时断时续现象,于是出自各方的抱怨就通过不同渠道汇集而至。那些日子里笔者是一个头两个大,为此王洪彦也没少挨过骂。

王洪彦(右)与本文作者合影(拉萨卫星地面站/1987.3)

拉萨卫星地面站营区(1987.3)

    1986年2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局面随之发生明显改观,但问题仍然不少。那些年里,本人曾多次参加国防科工委召集的故障分析会,切身感受到了我国卫星通信广播事业的发展真可谓是一路“跌跌撞撞”。不过话又说回来,没有当年的跌跌撞撞,哪有今日的灿烂辉煌,否则难保不会是又一个“高端芯片”的下场。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一天内,毛泽东两次拒绝加菜(组图)
·下一篇:无
·一天内,毛泽东两次拒绝加菜(组图)
·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习近平这样追忆正定老同事(组图)
·特稿:放歌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春之声·42首(组图)
·特稿:仙人刘奎和——安图典藏故事之七
·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资金中心党委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五一”假期活动纪实(组图)
·“讲好党史人物故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发言摘要(组图)
·全国首个乡村“红色记忆图书馆”在江西省兴国县小洞村挂牌
·特稿:永年红色教育联谊会发挥行业优势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组图)
·特稿:福建永安市融媒体中心:全媒赋能宣传党史学习教育(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亲历1987年中印边界危机(一)
一天内,毛泽东两次拒绝加菜(组图)
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习近平这样追忆正定老同事(组图)
特稿:放歌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春之声·42首(组图
仙人刘奎和——安图典藏故事之七
特稿:仙人刘奎和——安图典藏故事之七
远航:新冠疫情,全球大考!
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资金中心党委举办党史学习教育
吕玉兰纪念馆“五一”假期活动纪实(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五一”假期活动纪实(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