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俞梅荪
1953年生于北京,在上海长大;1970年代在江西省南城县农村插队7年;1984年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学专业毕业,进入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从事立法工作,1988至1994年担任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俞梅荪先生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祖父是著名的民国报人俞颂华先生。俞梅荪曾担任国务院主管经济和立法的首长的秘书,历经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法治建设从无到有的历史进程。
![](http://www.crt.com.cn/2021images/5/hs1972.jpg)
宏承号创始人郭力先生向俞家赠送的书法作品
上海愚园路江苏路曾居住着他的祖父,他们亲兄妹三人,在我国近代史上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俞氏三杰——俞凤宾、俞颂华、俞庆棠。
![](http://www.crt.com.cn/2021images/5/hs1973.jpg)
为秘书同事吴象前辈送行
俞梅荪/文
![](http://www.crt.com.cn/2021images/5/hs1974.jpg)
2021年5月18日,80年代的国务院秘书同事吴象前辈逝世了,5月28日将在八宝山送别。
回想1984至1994年,我在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从事立法工作十年,其中后六年,担任顾明同志(国务院副秘书长兼经济法规研究中心总干事)的秘书。我经办由顾明同志签发,报送万里副总理的《请示报告》,在万里批复的文件上,有吴象同志签署的意见,吴象同志时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80至1982年曾任万里副总理的秘书)。
![](http://www.crt.com.cn/2021images/5/hs1975.jpg)
在一些研讨会上,我与吴象同志多有交流;在报刊上常能读到吴象呼唤改革开放的政论文章,很受启发,钦佩不已。
1988年起,在新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万里担任委员长,顾明同志担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11月,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北京召开“反不正当竞争国际研讨会”,由顾明同志和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鲍格胥共同主持,万里委员长将要会见来自23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发表关于加强我国经济立法和继续改革开放的重要讲话。这是1989年“6-4”以后,我国的第一个国际会议,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生态复苏的风向标,受到世界瞩目。
我为万里起草的讲话稿,报给万里后,又由吴象签署意见。尽管吴象调离秘书岗位已8年,万里的重要讲话仍要由吴象过目,可见他在万里的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了万里的”终身大秘书”。
由此可见,吴象同志不仅是农业问题专家,更是重要文件的资深起草者。
1994年,我离开了中南海,离开了中央机关的同事群体,未能再见到吴象同志。
2015年7月15日,万里前辈去世,我前往八宝山,在两千多人的送别人群里,未能找到吴象同志。2019年2月,我前往八宝山送别李锐前辈,遇到吴象之女阿丽,得知吴象已97岁高龄。拜读阿丽送我的《吴象文集》,重温8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爱不释手,很想看望吴老。阿丽一直有意安排我前往,但却均因吴老身体欠佳,未能落实。
今天早上,接阿丽短信:“意料中的事还是来了,我父亲因综合性衰竭症,昨天(5月18日)中午11时57分离开了我们,走时非常安祥。”
吴象前辈的撒手人寰,痛失中南海秘书同事和政绩卓著的师长,我潸然泪下
深感历史的责任正在向我辈袭来!
2021年5月19日初稿,22日修订。
相关链接:
![](http://www.crt.com.cn/2021images/5/hs1976.jpg)
(1922-2021)
纪念吴象:和袁隆平一样不应忘记的人
马国川\文
五月是即将收获的季节,也是悲伤的季节。5月18日,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经济学家吴象先生去世。四天后的5月22日,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去世。和妇孺皆知的袁隆平先生不同,吴象先生的大名少有人知。其实,吴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为中国人吃饭问题而奋斗,其功绩国人不应忘记。
1978年,在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要求下,吴象担任安徽省委副秘书长,主管政策研究。当时安徽农民和全国农民一样,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吃饭。由于集体经济缺乏激励机制,人民公社制度又造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安徽省大部分农村生产队难以维持温饱。那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刚开始进行全国实验,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尚未惠及安徽。万里支持安徽农村实行“大包干”制度,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增产,新民谣“要吃米,找万里”从安徽流传到全国。作为万里推动农村改革的智囊,吴象以自己的笔墨与思想推动了制度变革,也亲眼看到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巨变。
1980年,万里担任主管农业的副总理,吴象也随同回京,继续为万里负责整理与起草农村材料。彼时包产到户越来越受到各地农民欢迎,但是也有人认为必须压制这种 “搞资本主义”的做法。当年九月,吴象撰写长篇文章《阳关道与独木桥》,以对农村改革持有不同意见的两位省委书记的对话为引子,阐述包产到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指出制度改革才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阳关道”。《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这篇文章,引起极大轰动。不久,持续十多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寿终就寝。
![](http://www.crt.com.cn/2021images/5/hs1977.jpg)
吴象(左)和万里(中)在一起
1980年代是科技发展的“春天”,也是改革的黄金岁月。1981年6月,袁隆平凭借水稻育种技术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开始迅速扩大。同一年,年已花甲的吴象与新华社记者一起到豫、鲁、皖调研,写出多篇文章,反映实行责任制改革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些文章在统一高层认识、增进社会共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81年底,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社队已近半数。1982年1月1日,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同年年底,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宪法,在农村实行20余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正式终结。
此后,吴象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和杜润生等人一起,协调各方面关系,继续为农村改革鼓与呼。这些老人带领一批年轻人,形成一个颇有力量的团队,诚如杜润生所说,这个队伍的共同语言是“为农民服务,做农民的代言人”。他们受中央委托起草文件,参与制定多项农村改革政策。特别是每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