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有一句名言:“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通过制度改革,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就在吴象们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村制度变革时,科技工作者也在为农业发展而奋斗。从1976年开始至1987年的10年间,全国累计种植由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面积达10.5亿亩,为全国水稻增产增收做出巨大贡献。在多方合力的推动下,中国粮食产量迎来了194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8亿吨,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六年间平均递增百分之4.9。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中国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吴象(中)和杜润生(右)在一起
学术界普遍认为,长期以来的“吃不饱饭”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如果说,技术进步的代表人物就是袁隆平先生,那么制度创新离不开杜润生、吴象等农村改革健将们的推动。农村改革不但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而且为中国改革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就业,中国农民开始挤进国家现代化的门槛。农村改革的成功,既为全国改革提供了经验,也提供了改革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
袁隆平曾说,他希望让种田农民都富起来。科技进步确实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不过科技进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想让中国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还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能够融入城市,让留下来的农民能够耕种更多的土地。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各项改革,通过制度变革让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的繁荣成果。在这个意义上,制度变革比技术进步更为重要。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应该给我们许多启示。就像吴象先生生前所说:“初期的农村改革,是历史,又不是历史,因为相去不远,我们应该回顾这一时期,认真总结经验。”
正值农历小满时节,南方稻田插秧,北方麦梢转黄,两位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却先后辞世。吴象先生安享百岁之寿,袁隆平先生已过“鲐背之年”,他们的贡献已经载诸史册,赞誉不足增其功。不过,他们在农忙季节告别而去,似乎在提醒人们应该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当年和吴象一起并肩奋斗的“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曾指出,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需要科技的力量,也需要制度变革。这是一条艰难而光荣的道路,值得后来者继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