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就此伟大的渡江战役在长江沿线全面展开。2019年的4月23日,是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日,江苏省盐城市淮剧团大型新编现代淮剧《送你过江》在清华大学为学生们演出。曲折的故事情节,演员的精湛表演,优美的淮剧唱腔,革命英雄和浪漫主义精神感动了清华学子,一阵阵为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掌声,一汪汪深切怀念革命先烈的热泪,一次次的把演出推向高潮。
军人出身的编剧陈明创作的这部戏源于一幅渡江战役时的老照片,在浩荡的长江江面上,一个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正努力摇橹,一心想把木船行驶得飞快,好让船上渡江的解放军战士尽快登陆上岸打胜仗,解放全中国。另一位姑娘半蹲在船舱内,一个年迈的老船工在后舱船板上掌舵。70年前的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和千千万万的渡江支前民工以排山倒海之势,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以天地间的正气推动历史的车轮,催生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70年前由战地记者邹建东拍摄的这幅后来被题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永远定格在解放战争的历史画卷上,照片里的大辫子姑娘是19岁的颜红英。
1949年的年初,解放战争到了战略决战阶段,渡江战役已成为人民解放军决胜全局的主要标志。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我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集中了26个整军2个特纵部队,每军500条船,总计9400余条各型船只,分西、中、东三个突击集团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长江上,于4月20日晚,发起渡江战役。长江两岸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人民解放军千帆怒张,万船齐发,在绵延千里的长江宽正面上26个军多路突击,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扑长江南岸。国民党军虽集中各种岸、舰火炮和飞机狂轰滥炸,千方百计扼阻人民解放军于长江之中,但人民解放军的全线出击,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使其顾此失彼,防不胜防。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长江天险联合主体防线”,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我审查过太多革命战争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剧作品,这部戏与我记忆中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各个战场,有着无数相同的威武雄壮、相同的荡气回肠、相同的生离死别的人和事。这部戏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学习历史的机会,为了这部戏的革命性、战斗性、真实性,我毫不吝啬的花了许多时间查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求给这部戏,予以历史的佐证。目的是在多少年后,人们在重新欣赏审视这部戏的时候,能寻找到更多的历史共同点。
我查阅了渡江战役期间中央与两大野战军、各军之间全部的电报,查阅了所有参战部队的军战史,查阅了所有战后各军所写的渡江战役的战斗总结和战斗报告。《送你过江》与每一个参加过渡江战役的军经历的战役过程都极其相似,它可能是杜义德指挥第10军在长江芜湖段过江、鲍先志指挥第11军在长江马家窝段过江、肖永银参与指挥第12军在长江石矶头段过江、陈康参与指挥第13军在长江小孤山段过江、王启明参与指挥第14军在长江华阳镇段过江、秦基伟指挥第15军在长江坝头段过江、尹先炳指挥第16军在长江纪家墩段过江、赵健民指挥第17军在长江高河埠段过江、陈明义参与指挥第18军在长江长河口段过江、汤光恢参与指挥第20军在长江樊川段过江、滕海清指挥第21军在长江三河镇段过江、丁秋生指挥第22军在长江庐江段过江、卢胜、谢云晖指挥第23军在长江泰兴段过江、廖海光、赵俊参加指挥第24军在长江滠镇段过江、邓少东参与指挥第25军在长江赤镇段过江、王一平、李耀文指挥第26军在长江扬中段过江、聂凤智指挥第27军在长江无为段过江、肖锋参与指挥第28军在长江八圩港段过江、胡炳云指挥第29军在长江张黄港段过江、谢振华指挥第30军在长江龙稍港段过江、周志坚指挥第31军在长江天生港段过江、韩念龙指挥第33军在长江无为段过江、赵启民指挥第34军在长江仪征段过江、何克希指挥第35军在长江芜湖段过江、卓雄参与指挥第40军在长江监利段过江、张池明指挥第43军在长江兰溪段过江、孔从洲指挥二野特纵炮兵保障部队渡江、陈锐霆指挥华野特纵炮兵保障部队过江,但又都不是具体的那一个军。这部戏可能发生在江苏的泰兴、扬州,也可能发生在安徽的庐江、安庆,也可能发生在江西的九江、湖北的黄冈,但又都不是具体的那一个地方。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之后的26个军、2个军级特纵部队,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江西、湖北的淮海战役之后的集结休整点到渡江进攻出发地,在这近半年的时间里,长江北岸数千里的宽正面,数百里的大纵深,筹粮、筹衣、筹马草,收集修理近万艘渡江的民船。这六个省有五百多万老百姓参与到战役准备中,而直接参与支前送解放大军过江的船工就有近五万人,这其中的青年男女是这支支前部队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在中国戏剧舞台上,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多,尤其反映解放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历史的戏更少,陈明编剧的《送你过江》为纪念渡江战役70周年续写了历史的篇章。这部戏以新中国诞生前夜的苏中长江边卢荻村一户普通渔民为切入,以渡江战役前夕,渔民支持渡江部队过江为大背景,讲述了江老大、江家童养媳江常秀、江家二子江更富、江常秀养女豆花一家人和解放军郭逸夫教导员以及民运科长王进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这本来是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中最寻常的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作品,但通过盐城地方戏淮剧的演绎,人物关系、情感渲染、故事发展高潮迭起。热情似火支援战争的女人,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军人,爱恨情仇不忘家国大义的老人;长江卢荻港、千帆竞渡、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部戏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演绎到极致。
这部戏叙事立足点独特新颖,以微观的视角来洞悉历史巨变,通过对普通人的人性表达来见证一个时代的理想信念。反映一个渔民家庭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的不同心态、情感抉择和命运沉浮。一只船、一条江成了舞台形象的天地,它既承载了剧中人的理想信念,也承载了他们的坎坷命运。该剧以具象的渔船为依托,以感性的“送你过江”为象征,使抽象理性的革命信仰变得生动真实、浪漫唯美。让观众看到一个有声有色的富有画面感和现场感的真实历史。人们虽没在剧中看到毛主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词中所呈现的气魄和豪迈,也没有感受到人民解放战争的恢弘壮观,但该戏确给人们呈现了一幅幅感人至深微缩的战争场景。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战胜了自我,折射出人性的光芒,男人和女人们共同用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奏响了一曲激情四溢的生命交响曲。
《送你过江》紧紧抓住渡江前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展开了充分的对话,在对话和交锋中,每一个人都在“小我之情”与“过江大义”中选择、转变、成长和升华。大敌当前,过江前后的战火硝烟,考验了民心向背,在个人的解放与国家的解放面前,每一个人都在选择、放弃或者成全。最终,剧中人都在为更多的人谋求解放的事业面前,做出了最大的牺牲,考验了情义担当。戏中的女主角江常秀从童养媳到一个充满理想的支前模范,为了人民解放军渡江,在恩情、爱情和家国情的艰难选择中,最终牺牲爱情、与渡江军民共牺牲共成长。
在中国革命最后一战的关键时刻,“送你过江”,要出工、出力、出船,还可能要牺牲,这自然是沿江千百万老百姓一户户人家的家事,也是渡江部队能尽快成功过江夺取革命胜利的大事,更是事关新中国能否成立的天下事。剧作以这个童养媳、女村长的口,说出的”送你过江”道出了那个时代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心声,也以小见大地道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这里面既凝结着无数劳动妇女渴望自由解放的真情,也凝聚着全中国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对新中国的向往。这部戏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民心向背,反映了千万万人民群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心。
《送你过江》中有一个贯穿全剧的道具是一本抗战时期《为人民服务》的识字本。这个识字本,是革命军人郭逸夫留给童养媳江常秀的信物,也是江常秀从家庭妇女开启了她对革命事业、对新中国的向往,也使得江常秀将自己的命运和革命者的命运紧密相联。剧中通过两个涉世不深的青年人的对话,探讨了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人民是谁?人民就是你和我,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送你过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个识字本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粘合剂,是情之所在,义之所在,粘合了军民关系,使得军民同心,树立了一切为渡江胜利的终极目标。
《送你过江》的故事,源于六省数百万的支前民众,源于数百万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源于这伟大的历史阶段,源于这波澜壮阔的伟大战争史诗中。《送你过江》虽然是一部舞台剧,但其折射和反映的是70年前一场关乎中国历史命运的伟大事件;舞台上出现的虽然都是一些名不见传的小人物,但他们却显现着一百多位将领的谋略智慧,以及数百万军队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
《送你过江》的最后,军民空前团结在渡江大业中,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千帆竞发的渡江伟业,考验出军民同心的革命意志,无数渡江军人英勇牺牲,无数的支前民工在渡江作战中牺牲。江常秀在渡江战役中失去了亲人、爱人与同志。这一幕,戏曲化地呈现了情爱悲剧与战争悲剧交织的深情、悲壮与崇高。她的凄美哀怨的唱腔“叫一声,江边倒下的兄弟们,大江作证人有情。南北东西百家姓,两岸处处是家人¼¼南北东西百家姓,四时八节祭英灵。”从为自己挚爱的爱人、亲人送葬,到为所有渡江而死的无名战士祭奠,江常秀一声声“南北东西百家姓”的吟唱,不仅喊出了个人的伤痛与心声,也喊出“南北东西百家姓”对所有渡江战士的心声,由个人而集体,由家庭而国家,军民鱼水情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经过了情与义的煎熬,最终在情的奉献、在生命的牺牲、在对新中国的希望中获得了定格。观众就在这样一场交织着生死情爱、充满着家国之义的抒情演出中,获得了一场关于人民、关于战争、关于英雄的回想。
这部戏最后的结局是与女主人公江常秀有关的两个男人都死了,一个是她的小叔子后被父亲指婚给他的成婚未结婚的江更富,一个在抗战期间就要爱慕之情最终为渡江大业放弃爱情的郭逸夫教导员。看到此处,我是泪眼滂沱,情不自禁。近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作军战史,每天都看到和接触到在某个战役战斗牺牲的军人和老百姓,每见烈士的事迹,我的心和手都在颤抖。我也经常到一些烈士陵园和纪念碑,每次觐见,我的腿都会发软,激动得流泪满面,是因为我知道中国每一处烈士陵园和纪念碑背后深藏着的历史负荷和正气精神,编剧作这样的安排可能是历史的真实,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人数5万多人,牺牲的军人有两万之多。支前民工500多万人,送部队渡江的船工就有五万多,伤亡人数上千名。沿江北岸的千里长江线上,哪一个港口,哪一个村庄,哪一处乡镇,没有牺牲了的乡亲们,千里长江上又有多少牺牲之后难以寻觅的解放军战士。渡江战役70周年的时候应该铭记他们的业绩,彰显他们的英灵。
《送你过江》永远铭刻在渡江战役全部28个军的战史中。
附:参加渡江战役的28个军
参加渡江战役的28个军
作者按语:这是我为《解放军报》(2019年3月28日)发表的《现代淮剧<送你过江>——渡江战役的悲壮书写》准备的历史资料。
解放战争到了战略决战阶段,渡江战役已成为人民解放军决胜全局的主要标志。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我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集中了26个整军2个特纵部队,每军500条船,总计9400余条各型船只,分西、中、东三个突击集团,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长江上,于4月20日晚,发起渡江战役。长江两岸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人民解放军千帆怒张,万船齐发,在绵延千里的长江宽正面上26个军多路突击,以排山倒海之势,直冲长江南岸。国民党军虽集中各种岸、舰火炮和飞机狂轰滥炸,千方百计扼阻人民解放军于长江之中。但人民解放军的全线出击,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使其顾此失彼,防不胜防。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长江天险联合主体防线”,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近年来,在中国戏剧舞台上,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多,尤其反映解放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历史的戏更少,这可能与市场经济对戏剧舞台的冲击和当下社会观众的审美取向有关。
《送你过江》,根据渡江战役期间一幅真实的历史照片,演绎了60多年前,芦荻港的老百姓和渡江部队的干部战士在渡江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鱼水情深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人们虽没在剧中看到毛主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词中所呈现的气魄和豪迈,也没有感受到人民解放战争的恢弘壮观,但该戏确给人们呈现了一幅幅感人至深微缩的战争场景。
我审查过太多革命战争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剧作品,这部戏与我记忆中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各个战场,有着无数相同的威武雄壮、相同的荡气回肠、相同的生离死别的人和事。这部戏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学习历史的机会,但我不想评论这部戏,因为我对这部戏的历史的定位、历史的真实、历史的贡献绝无丝毫的忐忑、疑虑和生疏。为着这部戏的革命性、战斗性、真实性,我毫不吝惜的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查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求给这部戏,予以历史学家的佐证。目的是在多少年后,人们在重新欣赏审视这部戏的时候,能寻找到更多的历史共同点。
我查阅了渡江战役期间中央与两大野战军、各军之间全部的电报,查阅了所有参战部队的军战史,查阅了所有战后各军所写的渡江战役的战斗总结和战斗报告。我最后的结论是,《送你过江》与每一个参加过渡江战役的军经历的战役过程都极其相似,它可能是杜义德中将任军长的第10军的,也可能是秦基伟上将任军长的第15军的、滕海清中将任军长的第21军的、聂凤智中将任军长的第27军的,但又都不是具体的那一个军;这部戏可能发生在江苏的泰兴、扬州,也可能发生在安徽的庐江、安庆,也可能发生在江西的九江、湖北的黄冈,但又都不是具体的那一个地方。我想唯有把在这个伟大的历史阶段、在这些英雄的部队、在这些英雄的地区发生的这段英雄的壮烈的往事都记录下来一小部分,留给这部戏,留给这部戏所反映的历史,留给这部戏所反映的长江以北各省的广大人民群众,更直接的是留给这部戏优秀的编剧陈明同志。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总也能对得起呕心沥血的把这一切变成舞台艺术的伟大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
杜义德指挥第10军在长江芜湖段过江
1949年2月,原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编为第3兵团第10军。杜义德为第3兵团副司令兼10军军长,政治委员王维纲,副军长范朝利,副参谋长赵晓舟,政治部主任许梦侠,副主任鲁大东。
杜义德后来在《围困安庆,解放安庆》的回忆文章中说,根据二野首长的作战部署,先遣军11军的任务转为渡江,我10军负责包围封锁安庆,解放安庆,维护长江沿岸交通,保证主力渡江作战。
在渡江战役发起前夕,我10军29师受领了渡江作战任务。
在29师向东南进军的同时,我10军军直、28师及30师在安庆、芜湖地区警备城防和江防。
鲍先志指挥第11军在长江马家窝段过江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向长江沿岸挺进。
江北的条条道路上,成千上万的民工,推着小车,抬着担架,赶着牛车,浩浩荡荡地跟随着大军向南前进!鲍先志后来在《雄师渡长江》的回忆录中说,曾绍山军长、鲍先志政委所率11军,从安徽阜阳出发,经六安,到达长江中游的重镇安庆以东的马家窝、枞阳镇一带沿江地区,积极进行准备,待命渡江。
4月21日6点,从长江边各条引河里,呼啦啦飞出百来只“土轮船”,整整齐齐的排开列队,冒着敌人的炮火,迎着冲天的水柱,向长江南岸急驶。
我军突破了长江天险,部队立即跑步继续往南追击。
肖永银参与指挥第12军在长江石矶头段过江
1948年底,中原野战军6纵刚打完了围歼黄维兵团这一恶仗,肖永银后来在《十二军过大江》的回忆录中说,我纵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我军军长、政治委员,肖永银为副军长兼参谋长,李震任副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李开湘。
4月初部队进抵长江北岸的枞阳、石矶头地区。这一地区也是我兵团预定强渡长江的主要地段。
4月21日,我军渡过了长江,由于准备充分,组织严密,我军渡江十分顺利,圆满完成了兵团赋予的任务,并歼敌第212师636团大部,俘敌700余。
陈康参与指挥第13军在长江小孤山段过江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4纵队整编为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委,陈康任副军长。陈康后来在《横渡长江,解放南昌》的回忆文章中说,渡江作战13军为兵团第一梯队,在安徽小孤山至八宝州东段,正面宽约60里的地段上实施强渡。21日晚,右邻15军势如破竹地突破了敌人的江防。13军由于船只等准备工作不及的原因,只能望江兴叹。
22日拂晓,江南守敌开始撤退,我军主力开始渡江。37师、38师和军直全部于23日到达江南。24日,39师渡江后集结于香口待命,41师从华阳镇渡江后归建。
王启明参与指挥第14军在长江华阳镇段过江
1949年初,第14军在河南省漯河地区正式宣布成立,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军长李成芳,政委雷荣天,副军长兼参谋长王启明,政治部主任朱佩瑄。
王启明后来在《第十四军在渡江战役中》的回忆文章中说,整编完毕,14军即于3月9日自漯河出发,经遂平、汝南、罗山、光山、麻城、浠水等地南下,向长江北岸挺进。
4月我军(欠41师)于23日抵达华阳镇,继15军后渡江,24日渡江完毕。
秦基伟指挥第15军在长江坝头段过江
3月初,中野9纵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5军。秦基伟为军长,谷景生为政委。
秦基伟后来在《打过长江去——渡江作战中的第十五军》的回忆文章中说,我军3月5日从周口出发,按第45师(师长崔建功)、第43师(师长张显扬)、第44师(师长向守志)的顺序。以战备姿态隐蔽出大别山,向长江北岸挺进。兵团副司令员郭天民同志和我们一起行动,以加强指挥。
4月20日23点,军即号令启航突击。我航渡编队如离弦之箭,争趋中流。
部队在向南岸冲击过程中,以“有进无退,争取渡江第一船”为战斗口号,表现得很顽强。130团团长李钟玄面部负伤,血流如注,不及包扎,毅然挺立船首,指挥部队接敌。6连1排战船,后舱被敌炮击中,2班大部分伤亡,船工牺牲,江水涌入船舱,情况十分严重。我突击部队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赴汤蹈火,抢滩登陆,呼啸着冲向敌人阵地。我军沿江岸向两翼扩张,扫荡歼敌。至此,我军胜利完成了突破长江天险的任务,计歼敌143师429团和81师242团各一部,俘敌团长杜少南、副团长张文汉以下1000余人,缴获火炮9门。
尹先炳指挥第16军在长江纪家墩段过江
1949年2月间,5兵团16军奉命开往长江北岸的安庆附近,参加举世闻名的渡江作战。
尹先炳在5兵团16军任军长,王辉球任政委,杨俊生任参谋长。
尹先炳后来在《横渡长江》的回忆文章中说,各部队按照指定的行军序列和路线,顶风冒雨,日夜兼程,先后渡淮河、渒河,涉沙河、九井河,翻越岐山岭,向安庆进发。沿途人民群众为我们修桥、补路,送粮、送柴、送斗笠,组织迎送,情绪十分热烈。
我们先后在各驻地水乡征用到300多条船。为了保证渡江作战的顺利进行,我们抽出部分船只,组织部队在有经验的渔民水手指导下,在湖泊里演练上船、划船、登陆等动作。各部队都是以高度的突击精神和战斗姿态做好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4月21日下午5时整,在野司统一号令下,向敌发起进攻。一声令下,江面上两个突击团的大小船只一齐出动,排山倒海,风起云涌,几百条载着钢铁战士的战船,迎着硝烟,破浪竞渡。
4月22日拂晓,全军胜利到达南岸。300多条船,4万余人,除敌火力阻击伤亡不到40人外,没翻一条船,圆满完成渡江任务。
赵健民指挥第17军在长江高河埠段过江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编为二野第5兵团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刘星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
3月10日,各师奉命向长江北岸之合肥地区进发。赵健民后来在《渡江战役参战记》的回忆文章中说,二野各军于4月21日下午发起攻击,16军及我军50师按预定强渡长江作战方案发起进攻。
我山、野、迫击炮万炮齐发,压制敌军火力,各突击船队箭一样地驶向南岸,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各突击队纷纷上岸,敌人即行溃退,16军及我军50师于21日夜、22日相继渡江,我军其余部队于23日渡过长江,进驻至德县城。
陈明义参与指挥第18军在长江长河口段过江
时任第5兵团第18军参谋长陈明义,战后他在其《直插浙赣线,活捉张义纯》的回忆文章中说:渡江战役中第5兵团属西突击集团。我们18军在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的率领下担任兵团的总预备队,奉命于4月23日、24日尾随3兵团在安徽枞阳镇之鸭儿沟、铁板洲、长河口等地起渡,按52师、53师、军直及54师的序列,先后胜利渡过了长江天堑。
陈明义在其文章中还说,我人民解放军突破敌江防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江阴、无锡、常州、芜湖等要地,一个接一个被解放。4月23日占领了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捷报频传,胜利消息一次又一次地鼓舞着我们,全军将士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
汤光恢参与指挥第20军在长江樊川段过江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不久,汤光恢所在的第三野战军20军奉命在8兵团的指挥下参加渡江战役。当时,他在军里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来他撰写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记第二十军在京沪杭战役中的战斗片段》。
他在文章中说,1949年3月1日,我军在军长刘飞、政委陈时夫的率领下,由宿县东南水池铺地区经泗阳沿运河一路南下,于15日到达扬州东北樊川、丁沟、宜陵地区,进入渡江作战集结地域。
渡江作战,首先得解决渡江的工具——船。敌人为阻击我军渡江,在撤离时就已把江北沿江一带的船只掠走、击沉或烧毁了。如何解决呢!千难万难,有了群众便不难。那时军队和群众的鱼水关系体现的非常充分,当地的群众听说大军要渡江打国民党,纷纷把自己隐藏起来的船只给部队送来。我们在沿江新区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在较短时间内就征集到各种船只420余条,并在地方干部的配合下,组成了船只管理机构,军设船管处,各师设船管大队,将大小不同的船只进行了编组。
战役发起前夕,军于宜陵镇召开第二届庆功大会,三野粟裕副司令员亲临指示,为渡江作战作了有力的动员。
4月20日,我军180团2营及军1个山炮连渡过夹江,在三江营对岸之老洲占领阵地,封锁了三江营守敌向江中的退路。
下午1时左右,我掩护部队掘开船只出口堤埂。约1时50分突击队开始起渡。载着勇士们的船只,似离弦的箭,直射对岸,只7分钟时间,180团8连就渡过了300余公尺宽的夹江首先登陆,并迅速占领和巩固了滩头阵地。稍后180团1营亦登陆成功,占领了四圩港。接着该团后续部队、179团和师炮兵营等部也源源不断渡过夹江,迅速投入战斗。
渡江时,我军归8兵团指挥,为兵团渡江第一梯队,自三江营至龙稍港段强渡长江登陆扬中,尔后渡过夹江经埤城、辛丰、上塘等地向镇江、丹阳地区发展,截断京沪铁路。
滕海清指挥第21军在长江三河镇段过江
1月15日,海清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奉命在鲁南韩庄地区休整。
滕海清后来撰写《突破江防,解放杭州》的回忆录,谈到渡江时,他说,2月初,纵队奉命改编为21军,归7兵团建制。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同志任政委。15日,遵照野战军根据形势的发展,须缩短原定两个月的修整计划,提早过江的指示,21军奉命即日离开韩庄地区,沿津浦路车运到蚌埠,再转车沿淮南路于28日到达合肥以南烟墩集、中派河地区待命。3月初,根据7兵团的指示,各师先后经三河镇、庐江进抵江边。
解决渡江工具和动员船工协助我军渡江作战,是一切准备工作的重点。因为没有船只和船工,就无法进行训练和渡江作战。为此,军于3月17日成立船管委员会,抽调司、政、后机关五分之一的干部,由高志荣副军长统一领导,进行船只船工的筹集动员与教育训练工作。在地方同志的配合下,至4月5日,我军于白湖、破罡湖及巢湖三河区,筹集到船只500余条,动员到船工840余人协助我军渡江作战,基本上保证了第一梯队渡江所需。
20日晚,我中集团受命发起了渡江战役。63师4个突击连仅用了18分钟就渡过了夹江,到达彼岸。当我突击部队进到距南岸约100米时,敌人展开火力封锁,企图阻我于水际滩头。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人人划船,船船突击,个个奋勇当先,船还未靠岸,他们便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奋不顾身地扑向南岸,以毫不犹豫的动作迅即抢滩登陆,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摊头阵地争夺战。
61师181团攻占了下江口,183团占领了馒头山,一部占领虎形山。62师、66师亦于22日晨到达彼岸。至22日中午,我军除炮兵部队三分之二未过江外,4个师全部抵达南岸。
丁秋生指挥第22军在长江庐江段过江
1949年初,我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22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军长孙继先,副军长彭德清,参谋长来光祖,政治部主任刘春,丁秋生为政治委员。
丁秋生后来写的《渡江南征》回忆录,谈到渡江,他说,3月24日,我军南移巢湖西侧的三河镇地区,渡江教育训练也从理论教育转入实际演练。兵团只拨给我们60条小船,每条小船一次只能乘坐10人左右。
4月3日,兵团于庐江本部发出渡江战役作战命令,限4月10日前做好一切渡江准备工作。我军奉命为兵团总预备队。军山炮团部署在21军正面担任渡江掩护任务。以66师归21军指挥,为其预备队。军部率64、65师尾随24军由刘家渡跟进渡江。
22日,兵团命令我军立即渡江。当晚,我军即开始在刘家渡等处强渡长江,至24日主力部队全部渡完,66师随21军渡江后奉命归建。部队稍事收拢后,迅速向浙江开进,仅在靠近江边的铜陵附近,留下军侦察营的少量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