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挚爱她!”
在迁西县罗家屯镇上梨树峪村,有一座烈士纪念亭,亭中矗立着一座石碑。碑身上,由革命老前辈李运昌题写的“王平陆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金色大字熠熠闪光。
在冀东烈士陵园里,王平陆烈士雕像右手持枪,侧头凝望,目光刚毅。记者 范圣英 摄
每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村里的上梨树峪小学都要组织学生们前来缅怀先烈,举行少年先锋队入队仪式。在这里,校长王镇城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们讲述王平陆烈士的故事,告诉他们红领巾的来历。
“那是1938年1月7日的夜晚,在离这里不远的清河沿上,一阵枪声响彻云霄。咱们村的大英雄王平陆,率队打响了冀东抗日游击战的第一枪……”
纪念碑前,同学们安静地站立着,一张张小脸表情庄重地望着校长,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
石碑的背面刻着整齐的小楷,记载着烈士的生平——
王平陆,原名高永祥,迁西县上梨树峪村人,生于1902年。青年时期谋生东北,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九一八”事变后,愤于山河破碎,还乡加入中国共产党,置家破人亡于不顾,组建抗日武装。历任中共迁安县委书记,冀热边特委书记,华北抗日联军冀东第一支队司令员等职。1938年元月,率队夜袭清河沿日伪关卡,揭开冀热边抗日游击战的序幕。战斗中不幸负重伤壮烈殉国,年仅36岁。
1938年1月1日,就在王平陆牺牲前一周,他还曾带领战友们对党宣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志愿为国捐躯,宁死不屈,决不叛党!”
烈士以血荐轩辕,号角声起浪滔天。据史料记载,王平陆英勇牺牲后,1938年夏天,在北平、天津以东,山海关、秦皇岛以西的滦河两岸广阔沃野上,爆发了一场席卷整个河北省东部地区的抗日风暴——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暴动。这场暴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法西斯人民武装暴动史上,成为发动时间最早、人数最多、地域最广、影响最大、成果最为显著的一次全民武装抗日大暴动。它震撼了日伪在冀东的统治,为建立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烈士誓言犹在耳,斗转星移已近百年。
走进新时代,王平陆精神激励着家乡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迁西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最美“逆行者”,他们或是母女共同抗疫,或是全家齐上战场,或是夫妻并肩战斗。今年以来,仅罗家屯镇就涌现出340名甘于奉献的抗疫志愿者。
2020年2月,迁西县中医院护士罗坤在武汉中南医院抗疫前线留影。迁西县委宣传部提供
“闺女,你是一名党员,更是一名战士,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就要冲到最前面去!妈妈也是党员,我会永远做你坚强的后盾。”
“妈,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担当。您是我的榜样,我要成为您的骄傲!”
这是一对母女的对话。母亲刘雅平是迁西县兴城镇台头村支部委员,女儿罗坤是迁西县中医院的护士。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刘雅平日夜坚守在基层,罗坤驰援武汉,奋战在中南医院抗疫前线。因为这场战“疫”,母女成为战友。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战中,悦莹的妈妈作为罗家屯镇的一名村干部每日守土尽责;她的爸爸是一名村医,也是一名党员,站在了监测和排查疫情的最前线。受父母影响,悦莹也报名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全家人坚守在抗疫一线。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离病毒最近的工作”,核酸检测人员被称为这场战役中最前线的“侦察兵”。2020年以来,迁西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白立军与同为医生的爱人共同担当起“侦察兵”的重任。为了与疫情抢时间,他们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汗水常常浸透衣衫。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为何如此英勇无畏?
上梨树峪小学每年组织学生来王平陆烈士纪念亭祭奠先烈(资料片)。上梨树峪小学提供
因为他们生长在烈士鲜血洒下的热土上,灵魂里筑就了信仰之基,骨骼中蕴含着精神之钙,血液里流淌进红色基因。
因为他们胸中有对人民的责任、心底有对理想的追求。这理想之光、信念之火激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催人奋进。
走进上梨树峪小学,一股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展示墙上“向英雄学习”宣传画生动形象,活动室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语分外醒目。
高泽生正在讲解“平陆小学”的来历。记者 刘大民 摄
“上梨树峪小学的前身叫平陆小学。”上梨树峪村曾经的老村长、王平陆的侄孙高泽生说,1998年,经他与王平陆的儿子高玉书奔走申请,以王平陆烈士命名的“平陆小学”得以建成。在这里,革命传统教育从娃娃抓起,红色基因渗进孩子们的血液中,植入英烈后人的心扉里。
村里板栗大户高玉祥夫妇正在山坡上修剪栗树技。记者 刘大民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