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讲述刘志丹的革命经历
1935年12月,西北政治保卫局局长王首道任命裴周玉为陕北刘志丹领导的第二十八军特派员。不久,周恩来副主席来到瓦窑堡找这批派往红二十八军工作的人员谈话。周恩来主要向大家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全国形势谈红军的发展,二则阐述了派遣他们去红二十八军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做好团结工作。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陕北苏区主要是红二十八军刘志丹等同志创建的,我们没有这块苏区作后方,困难就大得多!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或‘土包子’,更不能排除土生土长的干部。要尊重刘志丹军长及所有干部战士,要当小学生,不能指手划脚。我们是客人,客人就一定要尊重主人,不能喧宾夺主。”
裴周玉将军
接着,周恩来给大家讲述了刘志丹的革命经历——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字子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丁镇,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在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读书时,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作斗争。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入黄埔军官学校,毕业后回西北在国民革命军中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起义的工作。1928年初,被派往以中共党员许权中为旅长的陕军新编第三旅,任参谋主任。不久,率一批干部到豫陕边界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培养赤卫队骨干。4月,参与领导了以新三旅为骨干力量的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渭华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刘志丹
起义失败后,他于1929年春返回陕北。在就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期间,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变敌人的武装为革命的武装”的重要思想,这是刘志丹为建立革命军队而提出的大胆创见,即以“红色”“白色”“灰色”三种形式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武装。这里的“红色”,是指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灰色”,则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为此,刘志丹打入陕北、陕甘边一些军阀部队和民团进行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力量,曾先后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任副总指挥、参谋长、总指挥等职。他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1932年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他仍负领导责任。次年5月,他奉命随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南下渭南、华县地区作战,失败后率少数人奋勇作战突出重围,9月返回照金苏区,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同年11月,成立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刘志丹任师参谋长,不久改任师长,率部北上合水、庆阳,与陕甘边游击队、关中游击队、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互相配合,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春,他以劣势兵力九战九捷,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和14个游击支(中)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同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军政干校校长,编写了《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
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会合,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任总指挥。他率两军主力,在陕北游击队配合下,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等战法,经过两个多月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敌大量有生力量,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壮大了红军和游击队,在20余县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使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西接环县、南至淳化和耀县、北接长城的广大地区,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8月,在陕北、陕甘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他指挥红军主力,集中兵力在慕家塬、定仙墕地区首歼国民党军晋军一个团,迫使晋军撤回黄河东岸。9月,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会师,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他与军团长徐海东指挥了劳山战役。后来,他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始终坚持原则。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了陕甘根据地吴起镇后,当了解到“左”倾的严重错误,毛泽东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并派出王首道等代表中央去瓦窑堡接管了保卫局,立即释放了刘志丹和其他被捕的人,恢复了他们的工作。此后,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二十八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红二十八军共有3个步兵团,每团5个连,共约2000余人。这支部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是我军的一支主力军。
讲到这里,周副主席强调指出:“刘志丹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
周恩来兴奋地同各位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最后他询问大家还有什么要求时,裴周玉说:“报告周副主席!我刚刚从医院出来,以前的马匹被摔死,枪支也上交了。请给我重新配备,以便上阵杀敌!”“没问题!”周恩来一口答应,并马上安排,使之愉快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这些被派到第二十八军工作的干部听了周副主席的一席话后,深受启发与教益。他们到任后,严格遵照周恩来的指示,认真地工作,妥善处理上下级与干部之间的关系。
追随刘志丹打伏击
在裴周玉的记忆里,刘志丹常说:“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们增加一份力量,敌人就减少一份力量。”他还反复强调团结的重要性。
1936年初,刘志丹率部队东征抗日。刘志丹、宋任穷一行在奔赴前线途中碰到了正回瓦窑堡的党校三班班主任习仲勋。他俩跳下马来,同习仲勋紧紧握手。刘志丹语重心长地对老战友说:“仲勋,向受过整的同志都说说,过去了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是路线问题,要相信党中央、毛主席会解决好。要听从中央分配,到各自岗位上去,积极工作。后方的工作很重要,我们有了巩固的后方,前方才能打胜仗。你要带头做好地方工作。希望大家不要想自己的委屈,而要坚持革命意志,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大众,不是为了个人。”习仲勋听了深为感动,心里想:一个人能这样一贯以大局为重、委曲求全,真是少见。
同样,刘志丹对中央派到第二十八军来协助工作的干部,也非常尊重与信任。裴周玉感同身受:他与刘志丹共事期间,第二十八军内关系融洽、战斗力强。
裴周玉到部队一个多月以后,红二十八军奉命由安塞出发北上,拟从佳县以北渡过黄河,进人晋西北地区,配合南路红军迅速打通走向抗日前线的道路。
当他们一行到达巡检寺时,飞马传来军委命令:要求红二十八军向神(木)府(谷)苏区挺进,打通陕北苏区与神府苏区的联系。于是,裴周玉随红二十八军于3月20日从巡检寺出发,经过两天行程到达佳县的花石崖宿营。23日,由花石崖前进,准备奇袭高家堡之敌。为此,需要通过百余里的白色区域与碉堡林立的封锁线。
这天,部队加快了行军速度。正当中午时,裴周玉一行爬上了一个三四百米高、十来里长的山梁。在山梁顶上举目远望,光秃秃的黄土山梁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像一条黄色飘带,一望无际。
正在大家高兴地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之际,前方突然传来“停止前进”的命令,大家的话音戛然而止。原来,刘志丹骑在马上向四处瞭望时,突然发现左侧的山沟里有一股敌军,正与红二十八军同一方向前进。虽然还不知道敌人的数量和意图,但他果断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并立即派参谋前去通知已爬过山梁的前卫第一团准备战斗。
刘志丹继续观察敌人,从人数和武器的多少,到毛驴有几头,最后他轻松地说:“山涧里的敌人是运送粮食的,只有一个排,是蒋介石给咱们送来的慰劳品。”随后他先对唐延杰参谋长说:“就组织机关同志去歼灭这股敌人吧。”接着又对大家说:“这股敌人只有35人,19头毛驴,既无后续部队,又无战斗准备。地形条件对我们非常有利,只要从山梁上冲下去,就可以迅速歼灭这些瓮中之鳖。我相信机关的同志一定能完成任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保证完成战斗任务。”随后,部队挑选了60人组成突击队,并指定军部杨参谋担任突击队长,裴周玉担任指导员,还挑选了10余人组成骑兵班。
排兵布阵就绪后,刘志丹仍然在山头上居高临下观察敌人动静,亲眼看到有的敌人解开了棉衣扣子,歪戴着军帽,有的斜背着步枪一拐一拐地赶着毛驴。刘志丹兴奋地左手拍着裴周玉的肩膀,右手指着敌人,说:“特派员,你看这些狗熊的狼狈相,哪有什么战斗力呢?你去告诉参谋长马上准备战斗,不要让敌人爬上前边的北山梁。”说完,刘志丹和裴周玉、杨参谋及骑兵班长来到左侧山梁,用手指着说:“突击队分成两队,一路从敌人右侧这条山沟冲下去堵住敌人的后路,一路从那条山沟冲下去拦腰把敌人截成两节后,分割歼灭它。骑兵班要快马加鞭,从山梁上的右侧,隐蔽地赶到敌人将要爬上的那条山沟小路的前头,埋伏在山腰上等候突击队赶到后,同时发起冲锋,一举歼灭之。”
刘志丹话音刚落,裴周玉等红军突击队官兵,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冲到了敌人跟前,用手枪和刺刀对准敌人的胸膛高喊:“缴枪不杀!”结果,未发一枪一弹,敌人就两手举枪乖乖地向红军投降缴械了。
裴老自豪地说,这次战斗从发现敌情到结束战斗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俘敌35人,缴获步枪19支、冲锋枪3支、手枪2支、轻机枪1挺、毛驴19头、粮食3000余斤,还解救了13个运粮的群众,而我军没有任何伤亡。
亲历刘志丹东渡黄河
红二十八军进人贺家川一带后,进行强渡黄河的准备工作。裴周玉陪同刘志丹等军首长一道,有时跑到部队了解和检查渡河的准备工作,有时去村里找群众研究水情和船只的情况。一天,刘志丹和裴周玉同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交谈。老大爷说:渡河有三不过,春汛(凌汛)不过,夏天特大水情不过,刮黄风不过。现在春汛眼看就要到了,上面河套里一解冻,房子大的冰块顺着河水往下推,船一下水就会被撞坏。刘志丹听后,果断地做出决定:在春汛之前过河!
罗峪口是山西临县直通神木、榆林的一个重要渡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阎锡山派一个小团的兵力凭着碉堡工事固守在此。红二十八军经过多次勘察,最后将渡口选定在罗峪口西南的河西岸,那里山陡河窄,水流湍急,正是敌人最易疏忽的地方。
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渡河战斗打响了。部队从贺家川的窟野河向黄河前沿运动,第一团第一连作为突击连,首先登上两只木船,似尖刀一样迅猛地向对岸进发。当快要抵达对岸时,敌人发现了我军渡河意图,机枪、迫击炮仓皇地向我军射击。战士们奋力把船划向东岸。船还未靠岸,就一边以火力还击敌人,一边争先恐后地跳进寒冷刺骨的齐腰深的河水,涉水抢渡上岸。经过一阵激烈的争夺战,第一团第一连迅速占领了滩头阵地。接着第一团主力迅速登岸,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敌人纵深阵地发起进攻,攻克了敌人的碉堡,并多次打退了敌人的反扑,控制了渡口,掩护后续部队渡河。裴周玉随军部机关第三批登船,渡过了黄河天险。主力部队渡过黄河后,在罗峪口与敌展开了激战,全歼敌一个小团,俘虏400余人,解放了罗峪口,缴获大批粮食等物资,并分给当地群众。这是渡过黄河的第一次战斗,这次胜利得到总部的高度评价。
刘志丹不幸中弹牺牲
红二十八军渡过黄河后,在临县白文镇与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在白文镇休息了几天后,红二十八军接到中革军委命令:为了配合红军主力进逼汾阳、威胁太原,并打通山西前方与陕北之联系,保证红军背靠老苏区,特令红二十八军即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地区进击,并可相机攻占中阳三交镇,牵制和调动敌人。
三交镇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渡口,河西是陕北苏区的吴堡县境,该镇沿黄河东岸是阎锡山经营多年的防御体系,构筑有坚固工事和碉堡,并有1个主力团和保安团固守。
4月13日,红二十八军到达留誉村,刘志丹军长不顾疲劳,爬上西山去观察三交镇方向的地形和情况。走在路上,他对指战员说:咱们越向南走,离中央红军就越近了,一定要打好这一仗,好向毛主席献礼!为了打好这一仗,刘志丹几天几夜也没有好好睡一觉。
4月14日拂晓,红二十八军围攻三交镇的战斗打响了。当听到第一团那边攻击不太顺利时,刘志丹便和政委宋任穷商议,让宋留在指挥所掌握全面情况,自己便带着裴周玉、参谋和警卫员等几个人一起,亲自到第一团前沿阵地观察地形,听取敌情介绍,研究战斗部署。
记得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刘志丹仍然提着望远镜,向阵地的最前沿走去。他一路上走得很快,裴周玉气喘吁吁地跟着往山上爬,一直爬到距敌不到百米的一个小山包上。这个长不到100米、宽不到30米的光秃秃的小山头,和敌人占领的山头相对峙,中间隔着一条小溪,小溪的西头与黄河汇合处的南边就是三交镇。
刘志丹所在的那个山头是敌人火力压制的重点之一,上面无任何工事和隐蔽物,他们一行只好爬在山头棱坎下观察敌情。从这个山头上看去,镇上房屋巷道都历历在目,敌人的来往活动隐隐可见,我方的战斗进展他们也都看得一清二楚。
刘志丹爬在山顶上,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观察敌情,裴周玉和警卫员几次劝阻说:“这样危险!”但刘志丹非常兴奋地说:“小裴,你看这个山头不是一个理想的观察所吗?”刘志丹把所观察的敌情与部队战斗进展的情况,让通讯员一一通知第一团,并告诉他们应该采取的攻击手段和措施。尔后,他坐在地上拿出小本子,把前线战斗情况给宋政委写了一封信,让通讯员跑步送回军指挥所去。通讯员临行时,刘志丹笑着嘱咐说:“你告诉宋政委,过了中午请他进三交镇去喝胜利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