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中,新闻宣传事业始终是号角和有力的思想武器。早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深刻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是联系人民群众的一条重要战线。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12位曾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办过报纸和刊物。
中共早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建设舆论阵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阐释党的主张,成功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推动了革命在全国的蓬勃兴起。
中共一大代表办报刊的经历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结合是通过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实现的,而办报刊正是发挥桥梁作用的重要形式。
13位党的一大代表中,有12位办过报纸和刊物,其中绝大部分是革命和进步的报刊。比如,毛泽东曾在1919年主办《湘江评论》,1919年至1920年主编《新湖南》月刊,并指导过《湖南通俗报》的编辑工作。1923年5月参与《向导》编撰,1925年还主编过《政治周报》。何叔衡,1920年主编《湖南通俗报》;董必武,1926年3月主办《楚光日报》,同年11月创办《汉口民国日报》;李汉俊,1920年参加《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的编辑工作,参与创办《劳动界》周刊;李达,1920年主编《共产党》月刊,并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陈潭秋,1919年任《大汉报》《汉口新闻报》等报社记者,曾领导出版《武汉评论》《楚光日报》《武汉学生》《湖北妇女》等多种报刊,1926年7月至1927年6月,主编了中共湖北区委机关刊物《群众》。
中共一大代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国家政权,力图复辟帝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活动猖獗。在内忧外患面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不断觉醒。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强烈愤恨、对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渴望,使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努力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
1920年夏,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首先建立。1920年秋冬,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亦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新闻舆论工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俄共(布)帮助下,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宣传事业由此发端。
创办中央和地方的党报党刊
在党组织最初创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者就强调必须“出版‘一种有力的出版物’”,提出了共产党的报刊对党绝对服从的关系。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八卷第一号起迁至上海出版,成为上海共产党组织的机关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青年》采用先树旗帜的办法,在第八卷第一号上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表明刊物性质的变化。内容上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宣传,但是它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辑、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这样,既争取了原有民主主义作者、读者,同时也避免了反动当局的注目。
《新青年》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刊之一。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许多人从民主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积极准备。这个时期,党的一大代表也经常在这个刊物上发表文章。如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等。作为早期的党刊,它成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共产党》月刊是1920年11月7日创刊的,是上海早期党组织出版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李达主编。它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纪念日作为创刊日,公开以“共产党”为刊物名称,办刊宗旨是为了宣传在中国建立一个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党。它的发刊词宣称“我们的信条”是:“一切生产工具都归劳动者所有,一切政权都归劳动者执掌。”
《共产党》月刊主要从三个方面贯彻这一理念:一是介绍共产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发展形势和有关文献材料,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二是研究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认定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主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俄国式共产党,用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驳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是向广大工农兵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报道国际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
《共产党》月刊是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必读的教材,也是各地党的早期组织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建立组织的一条重要纽带。当年蔡和森从法国致信毛泽东,渴望国内有一种出版物能够“集合同志”。毛泽东复信说:“上海出的《共产党》,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毛泽东在长沙党员中传递学习《共产党》,同时向湖南《大公报》推荐转载该刊文章《列宁的历史》《俄国共产党的历史》等。董必武、陈潭秋等武汉早期党员也组织进步学生阅读《共产党》,热烈讨论“劳动者为什么要起来革命?”可见,《共产党》月刊对促进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统一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党思想,以及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是一份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等先后担任主编,创刊初期一大代表中毛泽东等是主要撰稿人。《向导》刊名的含义是引路的人。它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持之以恒地宣传“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既鲜明标示了中共二大的政治主张,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压迫民众的真正民意,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有读者来信赞美《向导》:“贵报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二年来的呼号——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军阀——唤醒了不少在迷梦中的青年。”
党的一大代表还参与了许多中共地方报刊的创办工作,如《广东群报》《山东劳动周刊》等。
为工人农民运动鼓与呼
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相继创办了一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农为对象的通俗报刊。
《共产党》月刊发表了《告中国的农民》呼吁书。它还通过“中国劳动界消息”“国内消息”等专栏,集中报道北京、上海、广东、唐山、开滦等地工人罢工斗争情况和经验。
《劳动界》周刊,1920年8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主办的工人通俗刊物。陈独秀、李汉俊等担任主编。它用通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是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该周刊针对工人读者,设有演说、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诗歌、小说等内容。青年毛泽东在创办经营长沙文化书社时期,曾在湖南地区推荐该杂志。
在建党初期,迫切需要团结和用马列主义教育广大劳动群众、发展工人运动、提高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和战斗力。
毛泽东曾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连载于第二、三、四期上。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公开赞颂了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他说:“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红旗军东驰西突,扫荡了多少敌人,协约国为之改容,全世界为之震动。”
以往,毛泽东的主要注意力一直在教育圈子里,殷切期待“大哲学家”“大伦理学家”出世,担当起改造人们思想和世界的重任。如今,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实际中,他开始看到人民大众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从而明确提出实行社会改造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因为一国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而且“历史上的运动不论是哪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民众联合的基础是什么?是由于有着反抗压迫者的“共同的利益”。为此,他号召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联合起来,为减轻地租捐税、解决吃饭问题而进行抗争;号召学生、教员、妇女各界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要求联合起来,最终实现民众的大联合。
从这以后,他总是把自己置身于民众之内,依靠民众的大联合,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这是他思想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