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安县博物馆,珍藏着革命家汪立波抗日战争时期使用过的一盏马灯。抗日战争时期,这盏马灯就是一盏明灯,照耀着汪立波不断前行,照耀张氏祠堂党支部、照耀安北地区。
汪立波是红安县城关镇畈上汪家人。中共党员,1927年参加革命。黄(安)麻(城)起义时,他任牌坊店义勇大队大队长、赤卫队区队负责人。1931年11月10日,在黄安战役中腿部受伤致残,由于行走不便,组织安排留在黄安当地养伤。1932年夏,蒋介石亲率30万大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大规模的“围剿”,蒋军所到之处,实行搶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黄安县七里区、紫云区、天台山等革命老区,庐舍为墟。此时的汪立波,偕妻子避居深山岩洞,过着原始人样的生活,尽管如此艰难,但他始终不忘寻找党组织和自已的红军队伍。1934年冬,他终于找到了红二十五军参谋长戴季英,奉命转移至蒋管区应山县杨家寨一带长期潜伏下来,秘密发展党员。1938年10月,侵华日冠妄图以平汉铁路为界,阻断平汉铁路以东的鄂东北、豫南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向平汉铁路以西发展壮大的阴谋。汪立波受命由应山杨家寨到达安陆、应山、孝感交界处的赵家棚张家冲,开始秘密的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敌后根据地,承接平汉铁路东西的桥梁和纽带。汪立波由于腿拐,行走十分不便,奉命后,他一路以乞讨为生,生活万分的艰难,安应地方的村民张世哲见状非常同情,主动在生活上给予照顾。经过一段时日的交谈,张世哲发现汪不是一般的流浪乞讨者,而是上级组织派来的地下共产党员,对他非常崇敬!汪立波的话象一盏指路明灯照亮张世哲的心房。引导张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当地有座张姓张氏祠堂,平日只有一位族人看管,单门独院,依山而建,祠堂四周树大林密,十分隐避,易于进退。经张世哲引见,汪立波住进了张氏祠堂,並在此安营扎寨开展地下活动。
潜入张家冲后,他先后在陡坡塆、孙家塆和大塆三个自然村,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得到群众拥戴。接着又在崔兴淳家巷子塆,秘密成立抗日“十人团”。十二月,汪立波在张氏祠堂开始发展党员,培养了入党积极分子张世哲、张继全、艾幼德入党,成立了安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汪立波任组长。
1939年2月,汪立波又先后发展了张继生、候大寿、魏华堂、鲁赤川(女)、邓立藩、彭明德等六人为中共党员。正式建立张氏祠堂党支部。独立领导安北地区群众开辟抗日敌后根据地,开展武装抗日话动,成为安北地区抗日运动的星星之火。
同年5月,应山县委会在张家冲孙家塆召开,李先念介绍时任应山县委书记马远清同汪立波见面,安排汪立波参加应山县委会工作,会议决定成立赵家棚区委会,由汪立波任区委书记。张世哲接任张氏祠堂党支部书记。以抗日“十人团”为基础,创建农民自卫队,张世哲任自卫队大队长,候大寿任武委、魏华堂任宣委、鲁赤川(女)任妇联,至年底,共有地下党员37人,支部下设五个党小组。遍布安北28个自然塆。
1941年,隨着武装力量的壮大,汪立波任中共安北工委书记兼安北抗日大队政委,直属鄂中地委领导。
1939年4月,为扩建抗日敌后根据地,打通平汉铁路,增强人民抗战必胜信心,奉中央和中原局之命,豫鄂边区抗日主力,在李先念、许金彪的率领下向平汉路以西应安孝一带挺中山。汪立波得到消息后,非常激动。由于时局动乱,汪立波並不知道带队来此的首长就是他日思夜盼的李先念。为了确保首长安全,会师地点就选在张家冲,1939年5月的一天,李先念突然看见了汪立波,惊喜地说:“汪立波,你还在啊!我以为你坟上长了树呢?”“李司令、你好哇!”汪立波紧紧地握住李先念的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接着汪立波向首长汇报地方工作,李先念听后很高兴,鼓励大家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迅速把赵家棚发展成为我党我军进行抗日话动的坚强堡垒。他对汪立波对党忠诚、不畏艰险、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创建抗日根据地所作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随着安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地下联络日益频繁,1939年春,汪立波决定在赵家棚设立联络站。挑选对党忠诚、革命意志坚定的党员任联络员。经过慎重筛选,决定由张家冲张继生担任,在赵家棚街靠近铁路沿线,以摆货摊为掩护,在自已家中设立中共安(陆)应(山)指挥部驻赵家棚地下联络站。张继生首任站长,胡保同任联络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