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安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独立支部——张氏祠堂党支部坐落在安陆赵棚张家冲。旧址张氏祠堂修复后,安陆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安陆县志》“抗战时期中共安北地区独立党支部旧址”记载:赵棚镇张家祠堂,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安北地区的第一个独立支部旧址。墙壁为青砖直砌,青灰色布瓦,一门四窗,东西长16.2米,南北宽19米,总面积308平方米。祠堂建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1938年10月,中共党员汪立波奉命到赵家棚一带进行抗日革命活动,发展张继生等人为共产党员。1939年春,在张家祠堂举行入党宣誓,并建立中共张氏祠堂党支部。
一、星火燎原
抗战时期的安北地区包括安陆北部赵家棚,应山东南部寿山、太平和孝感的东北部磨山王店、厉店等地。现为安陆市北部赵棚镇,广水市东南部陈巷镇和太平乡及孝昌县西北部王店镇和季店乡等地。
1938年10月,侵华日寇十分猖獗,为粉碎日军妄图以平汉铁路为界,阻止、隔断平汉铁路以东的鄂东北、豫南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向平汉铁路以西发展壮大的阴谋,党组织委派中共党员汪立波,由应山杨家寨秘密来到安陆、应山、孝感交界处的赵家棚,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敌后根据地,承接平汉铁路东西的桥梁和纽带。 汪立波在黄(安)麻(城)起义中曾任义勇军大队长,在攻打黄安县城战役中腿部受伤致残。由于行走不便,生活艰难,以乞讨为生。村民张世哲见状后非常同情,主动在生活上给予照顾。经过深入交谈,张世哲发现汪立波不是一般的流浪乞讨者,而是上级派来的地下党员,对他非常崇敬! 汪立波的话象一盏指路明灯照亮张世哲的心房,引导张世哲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
张氏祠堂平时只有一人看管,单门独院,依山而建,树大林密,易于进退。经张世哲引见,汪立波进住张氏祠堂并秘密开展地下活动。
潜入张家冲后,他在陡坡壪、孙家壪和大壪三个自然村,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得到群众的拥戴。在崔兴淳家巷子壪,秘密成立抗日“十人团”。十二月,汪立波在张氏祠堂开始发展共产党员,培养入党积极份子张世哲、张继全、艾幼德入党,成立安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汪立波任组长。
1932年夏,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对鄂豫皖苏区实行“三光”政策,汪立波偕妻子避居深山野洞,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但他始终不忘寻找党和红军。1934年冬,经二十五军参谋长戴季英指示,转移至蒋管区应山杨家寨一带潜伏,秘密发展党员。1939年2月,发展张继生、侯大寿、魏华堂、鲁赤川(女),邓立藩、彭明德等六人为中共党员,在张氏祠堂举行入党宣誓,正式建立张氏祠堂党支部。独立领导安北地区群众开辟抗日敌后根据地,开展武装抗日活动,成为安北地区抗日运动的星星之火。
同年5月,应山县委会在张家冲孙家壪召开,李先念介绍时任应山县委书记马远清同汪立波见面,安排汪立波参加应山县委会工作,会议决定成立赵家棚区委会,由汪立波任区委书记。张世哲接任张氏祠堂党支部书记,管辖赵棚(张氏祠堂)、崔兴(淳家巷子),土桥三个党支部。以抗日“十人团”为基础,创建农民自卫队,张世哲任自卫大队长,侯大寿任武委,魏华堂任宣委,鲁赤川(女)任妇联,领导安北地区的人民走向武装抗日的道路。与此同时张氏祠堂独立支部继续培养和发展党员,至年底,共有地下党员37人,支部下设五个党小组,遍布安北地区28个自然壪。
1941年,随着武装力量的壮大,汪立波任中共安北工委书记兼安北抗日大队政委,直属鄂中地委领导。张世哲任自卫纵队长,管辖崔兴、吉阳、槎山等地,下设三个自卫大队。
二、张家冲会师
1939年4月,为扩建抗日敌后根据地,打通平汉铁路,增强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从而大杀倭寇及反动武装的威风。奉中央和中原局之命,湖北抗日游击大队主力,在李先念、许金彪的率领下向平汉铁路以西应安孝一带挺进。汪立波得知消息后,非常激动。由于时局混乱,汪立波并不知道带队首长是李先念。湖北抗日游击大队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他和安北地区人民。他立即组织张氏祠堂党支部的共产党员和张氏群众为部队的到来,筹备后勤保障及安营驻扎地点。为确保部队和首长的安全,会师地点首选张家冲。张家冲的群众像迎接亲人一样欢迎部队的到来,热情提供生活服务。孙家塆位于张家冲里中部一座山头的西侧,与对面山头座西向东的大塆门对门,中间只相隔100多米的一条溪流。这里住有四户张姓人家。最北头是张世照(学名月峰)一家。汪立波在张家冲时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他家前后两层平房,中间靠北,紧挨山边的厨房有一扇小侧门,直通山坡树林,非常隐蔽。张世照是个私塾教书先生,不仅教导有方,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经常帮人写契约、春联等,为人正直,开明正义,深得学生和张氏族人的爱戴。他对侵华日军穷凶极恶的暴行深恶痛绝,积极主张抗日,却因自己孤单势弱,力不从心。这次听到汪立波、张世哲跟他做工作,有抗日的部队要来他家住宿时,非常高兴。他动员全家做好一切准备,只等部队的到来。
1939年5月的一天,汪立波在张家冲的孙家塆正同应山县委的几位干部商谈工作时,李先念出现了。他跟大家一一握手,突然看到了汪立波,惊喜地说:“汪立波,你还在啊,我以为你的坟上长了树呢!”“李司令,你好哇!”汪立波紧紧握住李先念的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接着,汪立波汇报了赵家棚地区国民党军政情况和我党的组织活动情况,提出了新四军到达张家冲后,地方组织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建议。李先念听后很高兴,鼓励大家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迅速把赵家棚发展成为我党我军进行抗日活动的坚强堡垒。他对汪立波对党忠诚、不畏艰险、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创建抗日根据地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部队驻扎在张家冲,司令部设在张世照家。李先念等受到张世照全家人的热情接待。张世照利用学生多的优势和在张家族人中的威望,探听敌情,保守机密,为部队提供安全服务。在张家冲驻扎期间,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成熟,李先念顺利地进行了第一次部队整编。
张家冲,地处安孝应三县交界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的人民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特别信赖和支持。老百姓节衣缩食,筹措军粮,腾房让铺给战士休息,放哨探路保部队平安,军民一家,鱼水深情。
同年6月初,李先念率部再到张家冲,他仍然住在孙家塆张世照家。与此同时,陈少敏率新四军信阳挺进队两个中队和新四军竹沟留守处的干部300余人从河南竹沟到达花山,经郝店、天子岗、西肖店,向赵家棚出发。6月6日到达张家冲,在张家冲的孙家壪与李先念胜利会师。鄂中党委派驻应山县工作的杨焕明按照李先念的指示,带领地方武装两个中队来到赵家棚张家冲汇聚,加入以张家冲为中心的部队学习、训练及整编。在李先念、陈少敏的领导下,经过整编将鄂中、豫南的共产党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团队。
经过整编,队伍的政治、军事素质大为提高。1939年农历腊月27日,国民党安陆县第二游击支队第三中队队长杨祖兴(赵棚唐山壪人)对该支队消极抗日的态度极为不满,受到李先念抗日救国主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真正光明的前途。故与七班班长刘大信(赵棚刘家窑人),九班班长陈永安等密商起义,并分头动员各班班长,投奔新四军。刘大信的姐姐嫁到张家冲大壪,他从小就经常到张家冲,遂派刘以走亲戚为名到张家冲。在赵棚区委书记汪立波、张氏祠堂党支部书记张世哲的协助下,找到纵队一团政治处主任郑重,转述了杨的起义请求,得到应允,并热情的接待了刘大信。1940年2月7日,农历除夕,杨利用外出巡逻之机,连夜行动将部队带到预定地点赵棚务丰店,接着在纵队一团队两个连队的接应下,很快来到团部驻地汤家沟,起义宣告成功。受到一团团长罗厚福的热情接待。随后将其所部编入鄂东抗日游击总队。抗战初期时局混乱,国军、日军、伪军、土匪争抢地盘。日伪勾结,奸掳烧杀,给劳苦大众带来深重灾难。唯独李先念、陈少敏领导的新四军才是人民自已的队伍,抗日的队伍,深受张家冲群众的拥戴。这里的农村妇女很少出门,只听过传说中的花木兰出征、穆桂英挂帅,当她们亲眼见到女首长,指挥战士出操刻苦训练的威武英姿时,亲切地称她“陈大姐”。。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张家冲的热血男儿纷纷报名参军。1940年大壪的张其喜自愿参加新四军,1942年秋在河南英勇牺牲。1942年秋,李先念、陈少敏率部队再次来到张家冲,大壪的张世炳深明大义,把年仅十四岁的儿子张明山送去参军。张明山到部队后,被分配到警卫连,担任五师政委陈少敏的警卫员。一次陈少敏在战斗中负伤,张背起陈一口气跑了十几里路,突破重重险阻,最终转危为安。解放后,张明山解甲归田。
三、地下联络站
随着安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地下联络日益频繁,1939年春,汪立波决定在赵家棚设立联络站。建立联络站最重要地是选择对党忠诚、革命意志坚定的联络员。经过慎重筛选,决定张家冲的共产党员张继生,在赵家棚街,以摆货摊为掩护,在其家中设立中共安(陆)应(山)指挥部驻赵家棚地下联络站。张继生首任站长,胡保同(赵棚棋格人)任联络组长。联络范围:南至孝感白沙铺,北至应山太平、杨家寨,东至平汉铁路磨山王家店,西至应山寿山新街和陈家巷等地。
张以经营杂货为名,坐探敌情,暗中接送领导,为过往革命同志提供食宿及安全护送。1939年秋,日军在憨山寺一带吃过败仗后,集结1000余兵力,向赵家棚一带活动。张侦察获悉后,立即向上级报告。李先念根据所获情报,亲率主力,经过三天三夜“捉迷藏”的游击战术,打死打伤敌人100多名,迫使日军龟缩到安陆城和孝感花园据点。
1940年4月,中共主力部队东移。他得知顽军杨弼卿趁赵家棚驻地空虚之际,勾结国民党125师1000余人,企图进行袭扰。情况十分紧急,张与其妻李明英一面连夜通知各交通联络人员,分头报告各有关机关;一面夜行40公里,奔赴县委王良驻地和大队长许金彪驻地,让其迅速转移,从而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1941年,日军再犯赵家棚,一时交通联络中断。战斗结束后,张继生继续以摆摊为掩护,恢复侦察联络工作。1946年,主力部队突围北上后,张继生不幸被捕入狱,国军经过一年的审讯,一无所获,于次年7月将其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44岁。
四、汪立波的生死情缘
抗战初期,汪立波临危受命,前往安北赵家棚创建抗日敌后根据地,首站选择张氏祠堂,便与张氏家族结下不解之缘。
张氏祠堂靠近安应边界,东北相距500米便是张家冲,东南2公里是四张壪,正南1.5公里是张家洼,相邻西边是张氏祠堂壪,西北2公里是三张家壪,正北1公里是张家楼塆。张姓族人还有散住于土桥、河西杨、易壪、汪家垅、赵棚街等多地,张氏家族在赵棚属第一名门旺族,总人口3500多人,其中张家冲、张家楼壪、三张家壪均与应山接壤,张家洼紧靠大鹤山,这些地方山大林密,群众基础好,抗日热情高。
1926年10月,赵棚张家洼张文炳(又名张其彦)在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奉命以湖北省党部特派员名义,到安陆担任县教育局长,协助共产党员周继英等人工作。根据党的斗争需要,他回到赵棚张家洼,发展了周围乡村的共产党员侯润生、徐子忠、徐林安等八人,成立了安北农民协会,发动和组织农民参加农运。1927年4月,在县党部内组织成立安陆县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张文炳被选为负责人。为履行职责,他先后对各区乡农协送来羁押的土豪劣绅,区别情况,一一进行适当处理。对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土豪劣绅, 经申报上级批准,组织公审后,宣布执行枪决。同时开办农运干部训练班,培养骨干。1937年8月,张在武汉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在董必武的指导下,参与支持由中共主办的应城汤池训练班工作。时任湖北省政府视察、秘书,省建设厅秘书等职。张文炳的革命活动在安陆县,在安北地区,特别是在张家族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祖籍赵棚四张壪的张先谓,商号招牌“张元大”。到三十年代初,已有田地1300余亩,房屋40余间,其侄儿张明阶(又名张继泉)继承产业后,胸怀大志,开拓进取,使“张元大”进一步发展。1937年张明阶当选安陆县商会主席。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部转战安应地区时,“张元大”为其部队捐助大米10000斤,以实际行动支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日。
1927年春,张继承、张世崇带领张家冲人习武修身,成立了武狮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人人武艺高强。九节鞭舞起“水流星”,“火流星”,既具观赏性,更显真功夫。每逢春节过后,张家冲武狮队一行20多人到各张家住地,展武献艺,在赵棚地区威震四方。
张氏家族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物资财产和许多进步革命人士,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十分便于汪立波立足于此。
1941年春的一天,日伪探知汪立波的行迹后,跟踪追捕。情况危急,汪立即转移,抄小路躲进张氏祠堂。当时张家冲张世金的妻子夏婆正在祠堂居住,看管张氏祠堂。夏婆情急之下,立刻叫汪装病睡到自己的床上。不一会几个日本鬼子和伪兵追赶到张氏祠堂。问夏婆有没有共党分子跑到这里?夏婆很镇定地说,没有。敌人又到祠堂搜查,发现夏住的床上好像有个人。夏平静的说,这是我的儿子,他病了,刚才看到好象有个人往东山跑了。追!敌人赶快往东追击。夏婆看到敌人走远了,马上叫汪出祠堂向北走。汪立波顺着北部山上的密林,平安转移脱险。汪对夏的救命之恩深怀感激,解放后每次到赵棚来,都要看看夏婆!
解放后汪立波念念不忘张氏祠堂,张家冲孙家壪。有一次,赵棚区公所的同志到武昌看望汪老,询问孙家壪详情,汪老大笑后说,孙家壪就是张家冲的一个自然壪,虽说叫孙家壪,却没有一户人家姓孙。后来,电视剧《新四军》剧组专乘到张家冲孙家壪,请该塆张世勋的老伴薛婆婆,以抗战时期,赵棚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纺线织布建军工被服厂,支援新四军部队抗日的动人场面为背景,拍摄了薛婆在农家手工织布机上织布的镜头, 记述这里曾经发生过重大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