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史学界争论较多。笔者从长征前期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的有关命令,谈谈对红军集结地的看法。
集结的概念
集结,是指将部队调集到一个指定地域;搜集到一起。
军事术语中的集结,是指分散在不同区域的部队聚集到指定地域的行动。有时,完成作战或其他任务后的临时停留或收拢待命的状态也称为集结。任何形式的集结,通常要经历由原配置位置进行移动、收缩队形、到达某一地域待机等过程。集结的主要目的是收拢分散的部队、部署作战任务或执行其他任务、快速完成作战准备,或使部队处于较为有利的作战态势等。为了降低集结时遭敌火力打击的概率,在集结地域停留的时间要尽量缩短,并随时做好机动和作战准备。
中央红军的集结
《毛泽东年谱》记载:10月上旬,中革军委命令中央红军各军团向兴国、于都、瑞金等地集结,准备转移;令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接替主力红军的防务。国民党军随即进抵兴国、古龙冈、宁都、石城、长汀、会昌一线,中央革命根据地日渐缩小。
翻阅长征时期10月份电令,其中10月7日,《朱德关于红三军团应在目前集中地进行补充和军政训练致彭德怀、杨尚昆电》:“三军团到十二号止,应在目前第一个集中地域进行人员、干部、弹药的补充。在这时期,应完成部队的整理”“在这时应加强军政训练,主要是演习进攻战术的动作,及步兵与机枪、迫击炮及工兵的协同动作。”“三军团全部约于12号晚出动,并于14日晨到达第二集中地域”。电文明确提到“第一集中地域”和“第二集中地域”,这也就是说红军长征前存在多处集结地,集结地不是唯一的,是在途中不断变化的。
10月7日,《朱德关于红九军团转移到古城、瑞金间地域的部署致罗炳辉、蔡树藩电》,命令红九军团“应于9日晨到达古城、瑞金之间的地域”。
10月7日,《朱德关于红一军团向集中地域秘密移动致电林彪、聂荣臻电》,命令“红一军团(欠十五师)及全部后方机关,应于今7号晚集中于兴国东南竹坝、黄门地区,于8号晚开始向集中地区移动。十一日晨应集结于以下分界的地区:在北面及西面则以宁都河为分界线,在东面则以下坝、宽田为分界线。[在]南面则以宽田、样山市及向西到会昌、宁都河会合处为分界线,各分界线均不包含在一军团集中地域内。”“十五师约于十二号到达你们集中地区内的东部。”“应给五军团首长战术上的指示,而兴国最少要于十五号以前保持于我们的手中。五军团从八号晚起即直接受军委指挥。”
10月9日,《朱德关于红八军团向集中地域致周昆、黄甦电》,命令红八军团“于今9日晚由现地出动,并于12日拂晓前到达杰村、澄龙、社富地域”
10月9日,中革军委发布《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路线图已缺失),分别对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在10日至20日的行动路线作出明确规定,行军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非常清楚。
10月10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项英共同签发《中革军委命令第五号》。这个命令很多人不知道有附件,在附件中可以很清楚看到行军路线,其中军委纵队第四梯队中大名鼎鼎的干部团,由“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第一步兵学校(彭杨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并,当时第二步兵学校在于都,韩振纪奉命率领公略步兵学校从于都转驻瑞金九堡向陈赓报到,与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编成军委干部团,番号为“军委第1野战纵队第4梯队”,由军委第1纵队司令员叶剑英直接指挥。也就是说,九堡是干部团的集结地和出发地。
10月,《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原表无表名、发文机关、发文日期)颁发,规定了中央、军委纵队和各军团渡河的时间、地点等事项。这个计划表可以看作是对《野战军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的补充。
10月12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发出《关于野战军全部行动日程推迟一天执行的通知》,要求“各军团及中央纵队(即军委第二纵队)接到军委十号之行动计划日程路线,应将该表规定野战军全部行动日程按日推迟一天执行”。按照通知,红一、八、九军团在原地整理;红三军团分别从石城南部、兴国高兴圩等地出发,向于都汾坑、牵头开进;红五军团在兴国前线。
10月15日,还对红七军团集结做出电令指示。
10月16日,朱德致电董振堂、李卓然,命令红五军团“于明17日晚转移到社富地域”。
10月18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项英签发命令,命令赣南地方部队(含游击队)分别在信丰、安远一带(主力红军撤离苏区需经过的地域)坚守游击并封锁消息。 10月18日,朱德签发《关于野战军攻占固陂(今信丰县古陂镇)、新田地域的命令》。该命令明确规定了赣南地方独立部队、国局保卫大队集结、守护地域,要求红军各军团于“10月19日夜”抵达各自的“进攻出发地”以及于“20日黄昏前”的各自攻击路线和目标等。
10月20日,朱德致电各军团,命令“总攻击改在二十一日夜至二十二日晨举行”,目的是“为保证各兵团行动之协调及同时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