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华》报在瑞金创刊
1931年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设有社论、要闻、来电、小时评、红色区域建设、党的生活、突击队等,文艺副刊《赤焰》。
《红色中华》报创刊号第一版的发刊词:“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他的任务是要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者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一苏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同时成立。12月11日,红中社开始出版印刷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并成立了“红中”编委会。《红色中华》报早期负责人、工作人员名单:王观澜、周以栗、李伯钊、钱希均、李一氓、杨尚昆、沙可夫、韩进、任质斌、瞿秋白、向仲华、廖承志等。
红中社的《红色中华》报在历任社长的领导下,实现了它在发刊词中所表述的:发挥中央政府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建立和扩大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红军,组织大规模革命战争,推翻国民党统治等方面的战斗任务。至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开始长征时,《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共出版了240期,发行量从最初的三千份增至四万多份,超过当时著名的《大公报》。时任中共中央分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在瑞金云石山的马道口成立)宣传部长、红中社社长瞿秋白同志带着一批工作人员留在苏区继续编发《红色中华》,从241期开始编发至264期(第264期是目前发现的最后一期,1935年1月21日出版,由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收录半张,为会昌西江人刘根水于1954年9月8日捐献。)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突围时不幸被捕。6月18日,年仅36岁的瞿秋白从容就义,牺牲前唱的《国际歌》就是他自己的译作。
1935年11月25日,红中社在陕北瓦窑堡恢复因长征而中断的新闻文字广播,《红色中华》亦于同日复刊(因未能联系上瞿秋白,继续从241期开始编发,与苏区编发的重号)。
西安事变后,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1937年1月,迁入延安的红中社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更名为《新中华报》(其报纸刊号延续《红色中华》为第325期。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刷新版)创刊。期号为:“刷新第一号”)。
《红色中华》报的诞生给中央苏区政府的新兴政权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国际国内宣传、鼓动和舆论引导的发声器,同时也是中央苏区的喉舌、工农群众的耳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