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权将军
1953年,回国前在朝鲜与战友们合影。左起:叶健民(141师师长)、张天云(47军军长)、黎原(47军炮兵副军长)、刘贤权(47军政委)、赵天水(47军干部部部长)、赵平(140师政委)、方毅华139师政委)、杜昭(47军后勤副军长)、赵时之(139师干部部部长)、彭清云(47军政治部主任)。
1951年1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副军长刘贤权在湘西剿匪取得基本胜利时接到军委命令,要求47军2月15日离开湘西在长沙等地集结。3月北上,4月从安东(今丹东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加第二轮志愿军入朝作战。
4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到达朝鲜顺川地区,安顿好部队军长曹里怀和副军长刘贤权就驱车赶往肃川的楣南里,向驻扎在那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取经和了解敌情。
他们来到村里找到时任38军副军长的江拥辉,三个老战友在平津战役时就同在38军任职(曹里怀是副军长,江拥辉是112师师长,刘贤权是114师师长),如今在朝鲜战场上重逢倍感亲切。
江拥辉陪他们一整天,详细地介绍了38军入朝以来的几次战役经历,美军和李承晚军队的情况及作战特点。特别是38军的汉江守备战的经验。
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决定由第二轮参战部队接替原一线部队。6月初,根据志司命令,47军进至朔宁、安峡、市边里、平山一线,接替兄弟部队65军防务,坚决阻止敌人北犯。
按照志愿军总部“采取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达到大量消耗敌人和坚决阻击敌人继续向西、向北进犯,确保我临津江以东阵地安全”的意图,47军部署140师为第一线,加强军直侦察营,炮兵第8师31团、43团、404团,战车第1团两个连,担任临津江以东南起高作里、北至小峙目正面40公里,纵深20公里的防御地带;141师为二线配置在临津江以西市边里地区,准备阻击沿铁原、涟川北犯之敌;
139师作为预备队在平山,南川店一线准备机动作战。
为了掌握对面美第一骑兵师的情况,刘贤权亲率作战科长和参谋赴前沿侦察敌情,观察地形。他同大家一起夜间露宿在临津江边,白天隐蔽在灌木丛中观察敌人的布防情况,在最前沿活动了十多天。
坚守临津江
6月19日,刘贤权带参谋人员和电台在140师附近五峰山清云洞建立军前指,他与140师代师长黎原等同志具体周密分析一线防御情况,在防御决心、火炮使用和构筑工事上作出调整和布置。特别是在防御工事反斜面修筑坚固的防炮坑道,只留一人监视敌情,待敌人炮火延伸再进入防御工事打击敌人的进攻。这一战法引起彭德怀司令员的重视,1951年10月志愿军司令部发出指示,要求在志愿军各部进行推广。
三天后,美军第一骑兵师在飞机坦克和地面炮火支援下,于6月22、23、24日和7月8日先后四次对我发动较大的进攻均被一一挫败,初战告捷。
7月13日美25师、土耳其旅、希腊营接替美骑一师,在多次进攻失败后被迫退至铁原、涟川以西转入防御,形成20公里的缓冲地带。为加强我在缓冲地带的歼敌活动,一线部队开展“歼敌一个排”、“捉十个俘虏”、“击落两架敌机”的杀敌竞赛活动。各团组织小分队神出鬼没、昼伏夜出,袭扰消耗敌人,迫使敌人放弃夜月山和天德山等前沿阵地。
1951年7月7日47军139师加强炮兵一部奉命进抵开城近郊,担负保卫开城谈判的任务。刘贤权奉命与139师师长颜德明赶赴开城,在志愿军邓华副司令员直接领导下,亲自安排139师担负的保卫 任务和善后工作。
8月3日,美军第一骑兵师接替其他敌军,进行换防。一直在前指的刘贤权抓住战机、要求140师趁敌换防立即组织进攻。我140师一举攻占了大马里、夜月山、天德山、大光里、272高地一线,进逼铁原以西、涟川以北,把我军防御阵地向前推进10至15公里,直接威胁敌前沿阵地和铁原涟川的交通线。
美军为夺回失地于8月4日至7日连续向夜月山发起进攻。守卫夜月山的419团8连3班顽强抗击,打退敌人14次冲锋,守住了阵地。该班荣立集体特等功,并获“夜月山英雄班”光荣称号。
8月中旬141师和139师一部进入一线接替140师全部防务。9月22日,美军开始向我防御阵地发起轮番进攻。仅415团5连就连续六昼夜击退敌人52次冲锋,歼敌900余人,守住了阵地。该连荣获集体一等功,并获“二级英雄连”光荣称号。
粉碎敌人秋季攻势
美军为了改变对峙时的被动状态发动“秋季攻势”,以美骑一师、美三师15个团、希腊营,在20多个炮兵群、150辆坦克和数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向47军全线40余公里的防御正面发动进攻。企图击破我驿古川以东及临津江东岸阵地,进而夺取我纵深阵地。
9月29日,敌人集中主要兵力向天德山、夜月山、287.2高地发起轮番进攻。我第422团二营五连担负守卫天德山主阵地的任务,在战斗英雄杨宝山连长和模范党员闫成恩指导员带领下提出“打出英雄连,不当英雄不下山”、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敌人集中6个重炮群向天德山阵地轰击,炮火过后美骑一师第五团以2个营的兵力,在12架飞机、25辆坦克的掩护下向五连阵地进攻。这一天五连与美军激战8小时,打退敌人11次冲锋,杀伤敌300余人,守住了阵地。
10月2日敌人的进攻被我炮兵集中火力突袭敌集结地,迫使敌人无法发起进攻。美军战史记载:中国炮兵像这样有组织的进行射击,还是战争以来第一次。
10月3日,美军集中百余门大炮和百余架次飞机对天德山阵地实施近1个小时的饱和式轰炸,飞机投下大量航空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接着美骑一师以一个团的兵力和40余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美军战史记载:983.1高地等争夺战异常激烈,我发起攻击即遭到敌炮火杀伤,伤亡惨重,鲜血染红了高地,是真正的“血染岭”。同样的机枪、冲锋枪和手榴弹,让人透不过气的弹幕......最后冲锋的官兵无一生还,这对骑兵第五团来说,在朝鲜战场上是没有先例的。
进攻天德山的“联合国军”在反复进攻无果的情况下,竟然向五连阵地发射20余发毒气弹。面对敌人的连续进攻,连长杨宝山率领战士们烧毁笔记本照片,砸碎手表钢笔,做好与阵地共存亡的准备。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他们端起刺刀冲向敌群,在拼杀中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后,这位英雄连长被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指导员闫成恩收拢连队人员,鼓励他们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人,并率先宣誓说“同志们,现在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了,也是我们兑现上阵地前誓言的时候了,我们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坚守阵地。”指导员带领仅剩的8名伤员抗击敌人的冲锋,直到援军赶到。战后,闫成恩荣立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
五连在天德山阵地鏖战四昼夜,毙敌900多人,使脚下的阵地屹立不动。志愿军总部授予五连“天德山英雄连”光荣称号,荣立集体特等功。
从9月29日至10月底,一个月中,刘贤权不顾敌机扫射轰炸和炮火袭击来回奔波于军指挥所和前沿阵地之间,积极组织指挥部队的作战行动,终于挫败了敌人的“秋季攻势”。至10月底,敌人付出伤亡25000余人的代价,美王牌骑一师遭到空前未有的沉重打击。
停战前的最后一战
到1952年10月底,第47军按照志愿军总部的命令完成10个多月的整训任务,做好再次接防的准备工作。整训期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涕的国际主义英雄壮举,罗盛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被救朝鲜少年崔莹在罗盛教墓碑前的照片
罗盛教,湖北省新化县人,1931年出生,1949年11月入伍,1950年7月入党,在47军141师侦察连任文书。1952年1月2日在朝鲜北部成川郡石田里为营救落入冰窟的朝鲜少年英勇献身,被彭德怀司令员称为“我们全军的国际主义觉悟的标志”。1952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爱民模范”荣誉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追任为“模范青年团员”;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10月上旬,47军领导班子调整,张天云任47军军长,刘贤权由副军长改任政委、军党委书记。
11月5日47军奉命接替39军的防御作战任务,再次开赴临津江,在北起內朔谷、南至内基谷23.5公里正面执行防御作战任务。11月6日部队进入阵地。从1952年11月5日至1953年4月5日,在五个月里先后与美2师、美7师、英联邦师、李伪1师以及澳大利亚、哥伦比亚等敌军作战。敌未敢发动大规模战役进攻,但战术性进攻达32次,其中较大规模的营团进攻4次都被我军挫败,阵地寸土未失。我军有计划地打击敌军防守要点12次,先后夺取敌4个连的防御阵地。同时,我防御部队积极组织小部队歼敌活动,组织大批特等射手和46门火炮进行阻击和游动射击,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迫使敌人处于被动局面,不敢轻易发动进攻。
五个月战斗中,刘贤权即抓47军党政全面工作,又经常深入前线直接指挥部队作战。五个月作战共歼敌9777名,击落敌机103架,击毁击伤敌坦克104辆、汽车86台。特别是在夺取并巩固上浦防东山(老秃山)、榆岘南山等四个阵地。
“老秃山”阵地由主峰和其它两个高地组成,正面宽约500米,纵深约100米。敌人在阵地上部署了“联合国军”哥伦比亚营的一个加强连,美7师21团两个排和两个搜索班,一个坦克连共450余人防守。阵地上构筑明暗地堡200余个,形成三个高地互为支撑点的坚固环形防御体系,阵地前沿还设有5至7道不同类型的铁丝网,埋设了大量的地雷,夜间不时发射照明弹。同时还有数个炮群和迫击炮连支援配合。敌人吹嘘“老秃山”是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