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训练班旧址:口口相传,声名远播。
从应城城区出发,沿应汤公路行驶21公里,进入汤池温泉景区。酷暑时节,景区内的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仍每日开放。几幢被浓荫覆盖、绿树环绕的红瓦平房,默默地诉说那段虽短暂却激情迸发的岁月。
走进当年汤池训练班及鄂中特委工作人员办公所用的“工字形”庭院。陈列室内,陶铸半身雕像伟岸坚毅,100多幅图片及大量实物资料,将当年学员们在艰难条件下学习、战斗、生活的场景再现。
庭院不远处,是李范一夫妇、陶铸夫妇当年的居室以及会议室。桌椅、床铺、行包及简单陈设依然保留完好。
1984年,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在汤池训练班旧址建成。馆长鲁晓勇介绍,当时汤池镇只是一个位于京山、天门、应城三地交界处的偏僻小镇,人口不多。1937年陶铸选址,正是看中了这儿的偏僻,它属“三不管”地带,离大洪山又近,便于发展革命队伍。
近年,随着游人口口相传,纪念馆声名远播。
曾任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副部长的杨显东,是汤池训练班的创办人之一。他的儿子杨元惺则是我国著名摄影家。一次,杨元惺的朋友在汤池参观完纪念馆后,激动地给他打电话:“我看到你父亲的名字和照片了!”2012年,杨元惺专赴汤池,亲睹展厅里父亲事迹的介绍,热泪纵横。
“烈士聂之俊也是训练班学员。他儿子聂老先生听说我们馆内有聂之俊的事迹和墓碑后,通过民政局找到我的手机号联系上我。之后,他每年都会来一次。今年清明年,他把儿子全家都带了过来。”鲁晓勇说。
纪念馆内,一棵挺拔苍翠的雪松下,安放着汤池训练班“老战士”孙耀华的骨灰。
孙耀华当年是汤池训练班联络负责人,解放后曾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他对这里感情深厚。1993年,孙老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将其三分之一的骨灰安放在这棵雪松之下。22年过去,这棵树已是枝繁叶茂。
在院墙下方,我们注意到,墙皮已斑驳脱落,露出苔藓。应城市已计划对纪念馆进行改造,在后院,将建一个总面积达2490平方米的三层楼展厅,增加声光电等演示手段。
离开时,我们再度回望。一座高7米、宽6.5米的大理石纪念碑昂然矗立,上有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字:“汤池是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