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八十二师在豹迹岩中湾黄氏祠再次组建
1933年,鄂豫皖省委集中兵力作战,将红二十八军编入红二十五军后,于4月20日给皖西北道委发出指示信,要求皖西北道委“创建红二十八军新主力,扩大游击战争,巩固中心苏区,与鄂东北取得联系”。下旬,皖西北道委在汤家汇豹迹岩再度组建新的红八十二师,对外仍称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二师共2个团,以第二二四团一营、第三路游击师一、二大队和原二十八军特务营编成新的第二四四团;第二路游击师一部编成第二四六团(该团只有1个营的兵力)。全师1000余人,师长芦永彬,不久牺牲,由刘德利接任;政治委员杨XX(后为詹大列)。组建时,红八十二师师部驻汤家汇豹迹岩黄氏祠,部队分散驻在胡老湾、兰岩、西湾、黄湾、中湾一带。
红八十二师是皖西北道委领导下的一支主力红军部队,几经改编,始终保持着这一番号,是一支土生土长、深受人民爱戴,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坚强武装。那时,皖西北这块根据地与省委所在地鄂东北黄麻中心区相隔一两百公里的白区,处在敌人层层包围之中,敌军随时都在进犯,几乎天天有战斗。同时,皖西北道委又重建了第二路游击师,将六霍游击队补充到第三路游击师中。在敌我力量极度悬殊的形势下,红八十二师和各路游击师密切配合,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苏区内外与敌10万大军周旋。第一、二、三路游击师等地方武装积极活动于外线敌军后方,到处袭扰牵制敌人,打击反动民团武装。
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豹迹岩胡氏祠合编
1934年4月16日,吴焕先率红二十五军、徐海东率红二十八军在胡氏祠会师。随军的鄂豫皖省委召开会议,作出“对红二十五军及二十八军两旧部完全编为红二十五军”的决定。
位于汤家汇境内的红二十五军、二十八军合编地豹迹岩胡氏祠
红二十八军重新编入红二十五军。新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两军合编为两个师,七十四师师长梁从学、政治委员姚志修;七十五师师长丁少卿、政治委员高敬亭。红七十五师驻胡家老湾,七十四师驻胡家老祠。全军3000人。与此同时,省委还决定将第三路游击师和红二十八军二二四团1个手枪队、1个交通队,重新成立为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师长林维先,政委江求顺,红八十二师驻黄氏祠。全师1000多人,归皖西北道委领导,在皖西北地区继续坚持斗争。1934年11月,改编后的红二十五军奉命长征。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16日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历时10个月,行程一万余里,成为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被誉为“长征先锋”。
(中共金寨县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马贤钧 金寨县汤家汇镇人民政府红色文化研究员廖少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