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西安2020年3月23日电(王放、杨子)
在陕西省高陵县党史资料《杨新成烈士传略》里,有几张珍贵的老照片,短短的几页纸记载着他短暂的26年的生命。一个人,只活到了26岁,他能做些什么呢?!
我,曾反复咀嚼着这些省略的不能再省略的文字,想象着,超出了我的想象能力。对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外公,即便我的身上流淌着他的血脉,能称得上怀念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时代的事。外公在他的时代选择了对民族、对国家来说最进步、最崇高的事业。从1914年5月到1940年5月,外公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创造了他悲壮的26年生命的传奇。
我该到哪里寻找对外公的记忆呢?甚至连我母亲对他都没有任何的记忆,而我的舅舅杨万义是在他牺牲后才呱呱落地的。
凝视着那几张早已发黄的照片,一副眼镜架在他高高的鼻梁上,气宇轩昂中透出的沉稳,睿智而略显忧郁的眼神,他是怎样一个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又忧国忧民的进步青年啊!
外公的祖父是清光绪年间的举人,父亲也是个读书人,两代人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孕育了外公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正直坚毅的品格。从童蒙时期就饱读了诗书、背诵了四书五经、习诗作画样样精通。外公的少年时代,是中国大地最苦难的年代,一部分有了觉悟的中国人开始有了觉醒,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和郭沫若的著作影响着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外公读了不少他们的作品,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了对中国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东三省这个面积大出日本三倍,有着丰富资源,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短短40多天,中国东北半壁大好河山被拱手相让。29万中国军队,1万日本军队,如此悬殊的兵力,日军竟没有费什么枪弹便一举占领了东三省,3000万中国同胞沦为了亡国奴。
1932年,18岁的外公,就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外公仅有的几张照片里,找不到一丝丝的笑容。他读了太多的中国史书,目睹着当时中国的现状——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西赤地千里,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古有司马迁、岳飞、范仲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震天动地、慷慨激昂的声音天天在他耳边震撼着。
1933年9月,19岁的外公因叛徒出卖被捕,外公这个有着重病的儒生,却是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那一年,中国的冬天格外的寒冷。在陕西高陵县,一个世世代代淳朴憨厚正直的耕读世家,如今更是凄风苦雨,沦落到苦难的深渊。
1933年冬,外公经组织多方营救获释,随后赴陕南从军,在杨虎城十七路军警卫团任司书。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国内形势急剧变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再起高潮。外公又回到高陵,组织成立了高陵学生会,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并配合红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动员了上百名青年参加红军。
1937年春,外公前往耀县的陕军许权中旅,任军需。不久,时任陕甘宁边区关中特委书记的习仲勋来到耀县许权中部议事,遇见了外公。他们曾在渭北革命根据地时期一起工作过,他深知外公饱读诗书,文化素养很高,是个难得的人才。便与许权中商议,调外公去关中特委做宣传工作。
请看这张照片,前排中间戴军帽长着一张娃娃脸的这个年轻人,就是习仲勋。站在他右边穿着军大衣的人,就是我的外公杨新成。它拍摄于1939年冬,地点在旬邑县职田镇马家堡村,照片中的习仲勋26岁,时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书记,旁边的外公杨新成比他小一岁,分管关中分区的宣传工作,作为习仲勋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和习仲勋、张仲良等关中分区领导一道,肩负着保卫和建设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历史重任。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重点,就是坚决抗日,扩大统一战线、扩大红军、加强武装力量、建设边区。外公到关中分区不久,抗日战争即全面爆发。分区宣传部只有两三个人,任务十分繁重。关中分区先后创办了关中八一剧团、分区党委机关报《关中报》和陕北公学。外公能写善讲,写稿件、编教材、排演剧目,样样出色。马家堡街上标语口号,很多都是他亲自书写。老乡家有个红白喜事,也愿意找他写上几幅对联横幅。在一次会议上,习仲勋同志曾以外公为例鼓励新参加革命的青年说:“杨新成同志家中并不缺吃少穿,但他却能带领两个妹妹和家乡进步青年来参加革命,值得我们学习。”
1936年,外公22岁和一个叫马淑兰的女子结婚,她就是我的外婆了。可是他们都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外公外婆,外公甚至都没能看到自己亲生儿子的出生。1940年5月,蒋介石又加剧了国共摩擦,此时外公身患重病,组织上只能把他托付给当地的老百姓,因为贫病交加,又缺医少药,外公牺牲在了旬邑。外公牺牲后不久,外婆也在极度的悲伤中,给家里留下了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和舅舅),而悲愤地离逝。
1938年在关中分区,当时的妇女大多是裹着小脚的,可是清秀而贤惠的外婆却受家庭和外公进步思想的影响,没有裹足。从家乡到分区的200多里地,日夜兼程、骑着毛驴、抱着幼小的女儿,艰难地行走在家乡和边区崎岖的小路上,协助丈夫一次又一次地带领进步青年去投奔革命。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20岁女子,用她自己瘦小的肩膀扛起了重担,这是多么坚强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啊!我没有见过她,可已经潸然泪下。作为外孙女对外婆的感情,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而真真切切的存在着。
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有的只是共同的对希望的期盼,对革命的热情,那是现在我们这一代人怎么也无法亲身体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