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森庄纪事
2020-03-23 18:24:58
作者:江华敏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坐落在森庄浜畔的森庄村,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出生在森庄,长在森庄,甚至想终老在森庄。漫步在这片土地上,七十多年的所见所闻,就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徐徐地展开来。

    记忆中的森庄村,三面环水,东有森庄塘近千亩水面碧波荡漾。西有凤仙塘、库塘。庙沟、荒田沟、犁压沟、火叉沟,像巨大的臂弯拥抱着这座村庄。整个村庄呈南低北高。因为大多数村民的住房是坐北朝南,所以风水先生看了说整个村地势越往后越高,此村有后发之势,前途无量。

    水木金火土,水是万物之源。由于水资源丰富充沛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水可以养鱼,森庄塘面积大,养的鱼多而且大,品种也多。捕鱼季节,我们到塘边看热闹,十几条渔船在河里游弋,渔夫们拉着渔网逐渐收拢。只见大大小小的鱼在网中乱窜乱蹦,有的跃出水面企图逃脱被抓的命运。但这仅仅是少数,绝大多数是逃不掉的。一网下去总会有几百斤的收获。有的大青草鱼有五六十斤重呢。

    森庄塘滩涂多,滩涂上长满了芦苇、蒲。这些水生植物为鱼儿提供了栖息场所,也为村民提供了额外收益。芦苇可以用来编织芦网,芦席。蒲也可编成蒲席,出卖或留着自己家用。野鸡等水禽也把这里当成生存的天堂,到处飞翔。

    森庄地处水网地带,塘塘相连,沟沟相通,东连滆湖,西接大运河,给村民与外界联络和运输提供了方便。那时村民砌房造屋所需砖瓦都是用船从窑上运回来的。所需木材要宜兴山里把木头扎成排运到森庄坝头再运回家。田种远的人家也利用船来运输。李鸿秀奶奶在世时就经常跟我们讲,那时他们家在森庄村对面有几亩地,到了收麦收稻季节,就是先把稻把堆在船上,摇橹将船摇到森庄坝头上,再用肩膀一担一担挑到打谷场上。平时猪灰等肥料运输也只好采取这种方式。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水的最大作用是灌溉农田。小麦、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小麦一般不需浇水,而水稻则需要大量的水。一到插秧季节,农民们早已把闲置一冬天的戽水工具动用起来。河塘四周布满了做成的风车,它借风作动力带动车轴转把水戽到田里。有牛车,就是用牛来推水。牛车也有两种,一种就叫牛车,用麦草或稻草该成一个大圆顶房子,四面透风,夏天坐在里面吆喝着牛算是再轻松的活了。座车是牛车的另一种,也是用牛来作动力,但它不盖顶,没有遮阳的设施,光秃秃的。还有人力车,几个人踩动轴上的榔头,使轴转动戽出水来。这种活比较用力再加上天气热,一般都晚上做。遇到天旱年份象 1934 年大旱,河水浅了,就要采二级三级送水把深塘里的水慢慢送到田里。

    村西的凤仙塘,传说这里是凤凰修炼成仙的地方,故名凤仙塘。这塘四周泥土坚硬不易风化,河内污泥少,所以凤仙塘取水,做出来的酱油,酿出来的酒味道特别的好。小河沟两岸是杨柳依依,树木葱茏。杨树跟下小鱼小虾把它当成嬉戏的场所,游来游去,清晰可见。如果家中缺少荤菜,只要拿个海兜从树根底下一抻,提上来就是活蹦乱跳的鱼虾,回家或烧或蒸肯定是一盘极好的下酒菜,纯天然的,味道美极了。

    小河沟里还可以用来种荷、养菱。收获季节驾着小木船或大脚盆,穿梭于菱盘和荷叶之间,嘴里嚼着鲜嫩的菱角,闻着荷花的香气,犹如步入仙境一般,王母娘娘或许也没有这个福分。

    依仗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在这里耕耘劳作,应该说,我们的这片土地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森庄村历史久远,遗留下许多难以破解的东西,特别是村东的高墩。以前从东面进村映入眼帘的是高墩,它有二层楼那么高,上面长着一棵大榉树要二三个人合抱才能抱得过来,丫枝上挂了个大铁钟。高墩一直以来令人难以费解又令我难以忘怀的地方。

    据说早在三国时期,即公元 222 年东吴王孙权以孝治天下,为防母亲身故后有人盗墓,就在江南各地建造了九十九座假墓土墩,使盗墓者真假难辨。据传说,墓中放了六大缸油、六大缸米,供童男童女食用和祭神用。三天后还能听到微弱的哭泣声呢。
高墩是我们小时候玩耍的好地方。男子爬高墩看谁先爬到顶。把青草地当成滑滑梯。女孩子则在泥里捡红绿黄的珠子,看谁捡得多,回家用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觉得很好看。高墩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谜。有人从里挖到过陶罐剑,还有墙脚,那砖头呈斜面状上面有字,可当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把那些东西当玩具,玩过也就扔了,砖头也成了砌房的三合土。有一年(1928 年),高墩的东北角塌了一个大洞,洞口有八仙台那么大,江仁良用撑篙向下探也没有到底,里面究竟是什么,一直是个谜,令人费解。

    高墩还是极好的瞭望处,登高而望,周边情况尽收眼底。在日伪时期真实派上了大用场。为防日本人来扫荡,派人在高墩的榉树瞭望,一旦发现情况立即敲响大钟,老百姓迅速荫蔽起来,当时高墩真实派上了用场。当有敌来犯时,新四军就把机枪架上高墩上,居高临下杀伤敌人。

    森庄村庙座落于森庄塘和庙沟的交汇处。庙门正对着门口的小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那条小河才会叫庙沟。森庄庙历史久远,里面供奉着祖始菩萨,听老人讲,此菩萨很灵,有求必应。那时候谁家生了小孩,为保孩子能平安长大,就寄给祖始菩萨,写张寄单无需办什么手续。当时我的父母就把寄给祖始菩萨的人说认贼作父,泥塑的东西也能当爹,笑话。庙内曾经香火鼎盛,人们虔诚地供奉着它,企求保佑平安幸福。但人们从这里并没有得到幸福,灾难仍不以人的意志而袭来。土地改革时庙里的田,分给了看庙的万国民夫妇。解放后,人们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祖始菩萨被推动,房子被拆除,现在只有七八十岁的人还能依稀记得它的方位。

    解放前森庄村最高的建筑要数江家祠堂了。座落于村西头的大祠堂。另外,村东、森中、森西分别还有三座小祠堂,分别代表江门家族的三个支系。据说江氏家族早年是从金坛迁来的,经过多年繁衍壮大才形成解放初期的规模。大祠堂非常大,前后有三进房,前面是三间平房,中间是三间厅房,最后面是三间楼房,地面全用罗底砖铺就。房子与房子中间是天井,周边有走廊相连。靠楼房的天井里栽了一棵桂花树,我们读书时就经常在树下看书纳凉。大门正中的屏风后有一颗硕大银杏树,要二三个人才能抱得过来。到秋天银杏树成熟时,果子就会掉落在地上,就有时还会砸在行人的头顶上。这本来是森庄村一道靓丽的风景,不知道那任校长为解决学生的课桌问题而锯掉的,真可惜。

    解放前,这里供奉江氏家族的祖宗牌位。每当重大事件,都要祭拜祖宗后才能行动。祠堂还有吃祠堂酒的习俗。每隔几年,族长就会召集全族男丁和嫁到江家门上的女子,大办酒席,本族出身的女孩子不允许参加,招女婿的也不能参加。霸道、封建、岂有此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江氏家族的人也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请来先生,办起了私塾,在 1928 年又开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现在祠堂已不存在,它已成为过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森庄也不再是江氏一统天下。许多家庭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原因,陆陆续续在森庄村安家落户。现在已形成施、方、吕、王、孙、刘、谢、俞、彭等多个姓氏的大家庭。这些外来户给森庄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森庄村的延续、发展、壮大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近代史上发生在森庄村的历史事件要数咸丰十年正月即 1860 年大坡森庄塘的事件最为惨烈,影响也最大。当时,村民江正会、江傅林、大学生江正荣等人为避战乱,召集本地村民和散勇数千人,集结于森庄塘瓦砾滩上屯粮筑坑,抗击太平军三年。咸丰十二年(1863 年)五月的一天,天气大雾,天不见人,塘中滩上,人困体乏。太平军几万人趁大雾攻占了瓦砾滩,数千人被杀与塘中,尸体漂满了塘面,血把塘水都染红了,场景惨不忍睹。森庄村本来树木茂盛,从外面看村里的房舍都被树木遮住。但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树木房舍一烧而光。只有我太祖父和另外两个人不在家躲过了这劫。后来经过多年繁衍重建才逐步恢复元气。

    这场震惊全国的事件,也惊动同治皇帝。为表彰纪念森庄村民抗敌保家的英雄壮举,同治十七年(1868 年)同治皇帝钦赐御碑(此碑现在武进博物馆),命江苏巡抚酻酒十担以祭亡灵。当时民间也流传在破塘这一天做馒头,请法师,超度亡灵。

    森庄村遭受的天灾人祸也时有发生,最突出的要数 1934 年,即民国 33 年遭遇多年不遇的大旱,森庄村虽然河网密布,但终因长久不下雨,天气极度干旱。当时国民政府军阀混战,根本不管民生,缺乏有效措施。小河小沟底朝天,就象森庄塘这样的大塘也只剩井塘里一点水。土地龟裂禾苗枯黄,许多田颗粒无收。

    有人的人家为保一小块田有收成,日夜守护在田边,为争水经常是大打出手,田鸡要命蛇要饱。人们只能吃糠咽菜,度过难关。
1944 年的霍乱也使森庄村遭受重创。当时有一村民去外地吃饭,回来后就发现得了霍乱,并迅速在全村蔓延开来。当时村上一共死了四十三人,有的人家死几个,哭声连片。外村人都不敢进森庄村,连抬棺材的人也找不到。后来是江再生出巨资买药,挨家挨户发药才得以控制病情。并请了和尚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

    1979 年村民林吉玲也得了霍乱,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措施,对林吉玲及时救治,病情及时得到控制,林吉玲也安然无恙。两种社会两重天,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1958 年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搞大炼钢铁,凡是铁的东西都要拿出来,连铁铲都不放过。家中凡是好烧的东西都要拿出来当煤炭烧。农业上要深翻一丈八尺深。放卫星,每亩水稻可收 2 万斤 3 万斤,叫得越高越好,完全偏离了正常轨道。偏偏在这种瞎指挥的背景下,1960 年到 1962 年又遭遇了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群众陷入了深深的贫困之中。吃食堂,国共产主义生活,使有限的粮食落到少数人的肚子里,绝大多数人每顿饭只能从食堂领回照见人影的米汤充饥。大人还要把这些米汤留给长身体的孩子。他们挖野菜甚至剥油树皮充饥。许多人得了浮肿病,王彩娣、俞荣仁就是那时得了浮肿病,没有钱医治,又没有营养补充而饿死的。有的人家实在养不起,只好把孩子送掉,放她、他们一条生路,当时我村就送走 3 个小孩。

    党中央及时发现这些情况,制定新的政策拨乱反正。狠抓生产,使荒芜的土地又焕发了生机,到 1965 年,人民群众的生活已有了很大改观。

    森庄人民不仅有勤劳的双手,更有爱党爱国的情怀。“九一八”事变的一声枪响,日本兵的魔爪伸进了中国的大门。国民党无力招架,日本人一路南下来到这里,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为抗击日寇,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共产党鲁毅以教师的身份在森庄小学教书,以森庄为活动中心,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发展党的组织,成立锦凤乡第一个党小组。她的行踪经常被日本人汉奸跟踪。有一次,鲁毅被敌人追踪,眼看无法脱身,走到村民江树方家门口,江树方见状迅速将其领进屋,藏在粮仓内,当敌人追向江树方时,他一口咬定不知道,尽管敌人对他用鞭子抽上老虎凳,都没有说出实情。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有时鲁毅装扮成阔太太从这个门进,从别的门出来时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妇。因为我们十几家人家的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户户相通,东南西北都有门,外人进来根本摸不着头脑,为掩护革命同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一次新四军干部陈益来找鲁毅、方志敏(也是活动在森庄地区的共产党员,后被叛徒韩所法出卖被捕牺牲)被敌人逮捕,带到江树方的打谷场上,问江树方这个人是谁,江树方一口咬定是自己家的长工,并愿意以全家人的性命和全部家产作担保。要知道江树方只有一个儿子啊,这样做需要多大勇气和牺牲精神!敌人信以为真把陈益放了。解放军鲁毅和陈毅都特意来森庄,感谢救命之恩,也感谢森庄村群众为革命作出的贡献。

    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当时就有江听凤(改名江源)、江玲凤(改名江浩)、江全凤(现名江泽,仍健在 93 岁)怀着消灭日本鬼子,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的壮志奔赴抗日战场。她们参加过茅山地区的抗日斗争,又随部队参加“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之后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上海、浙江一直到福建。其中江玲凤跟随部队南下时路过家门都没有进,为的就是不影响部队的行动,宁可克制着自己的感情。

    1945 年 7 月消灭汉奸蒋兆藩,革命热情高涨的村民江卜坤、王金荣、施伙庚,冒着枪林弹雨给新四军送弹药、抬担架,为消灭蒋兆藩这个大汉奸作出了贡献。特别指出的是我村江仁山、江卜平。江仁山在敌伪时任夏溪警察署署长(相当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江卜平任保长。但是他们都没有出卖过我们的同志,江仁山,在抽壮丁调解民间事务时总是想着普通百姓。在当时,为保当地一方平安作出了贡献。江卜平虽然任保长,当时是共产党,国民党都想利用的任务,形势复杂,稍有不慎就要人头落地。江卜平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共产党,为共产党通风报信,用智慧跟敌人周旋。他前后将自己的姐姐(江源)、妹妹(江泽)送到前线。他们亦是好样的。
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人,红色基因被传承下来。我村江卜荣(改名江汎浩)、江卜泉在解放前参军,参加解放战争。江卜荣后随部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后转业到云南昆明。1950 年村民俞土根、孙德明、方松大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方松大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把一腔热血献给了中朝两国人民。孙德明、俞土根由于恶劣环境给他们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致使他们都英年早逝。缅怀先辈,后代也不甘落后,在历次征兵中,应征青年积极报名,历年来有18 人参军报效祖国,其中江勤宏,从土兵到将军,在 2012 年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少将军衔。

    森庄人历来注重文化修养,有一句骂人话充分体现这一点,养而不读书,等于养只猪。读书识字在我们森庄人看来和耕地种田一样,甚至更为重要。据说太平军未破森庄塘之前这里出过几个状元,究竟是谁无从考证。但我的太祖父是位举人,那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家老屋朝南正门有座门楼,有房顶那么高,两边还有石狮子把手,据说是我太祖父考取举人后,当地政府为表彰他砌的,可惜后来为了翻建楼房而拆除。森庄人还有一个特点,你别看祠堂酒轮不到女孩子吃,但受教育读书这方面是平等看待的。我们有位太姑婆上辈人称宝佗娘娘,18 岁到无锡念师范途中突发疾病而夭折。在当时,一个农村女孩接触到师范且到异地求学是极少见的。我的姑姑一辈,如果健在最大有 100 多岁,最小的也有 90 多岁,但她们在家时都读到小学毕业,这在当时农村是少见的。良好的文化基础,也为她们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方便。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用热血和担当书写我们的“战斗青春”——第二批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司玉静战疫一线手记(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疫魔不败 冲锋不止(组图)
·特稿:用热血和担当书写我们的“战斗青春”——第二批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司玉静战疫一线
·特稿:飘扬的旗帜 坚强的堡垒——医疗先遣队护理组长董慧战“疫”一线手记(组图)
·特稿:江西瑞昌又发现一处革命遗址(组图)
·特稿:网上扫墓——愿战友刘木庆烈士天堂安好
·特稿:瑞昌洪一精心打造内洞下红色文化新农村纪实
·特稿:革命先驱丁翔雯
·特稿: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传统文化
·特稿:煤气中毒迟发性脑病被河北邱县主治医师郝孟新攻克(组图)
·特稿:侯文忠:毛主席的穿衣之道(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森庄纪事
特稿:疫魔不败 冲锋不止(组图)
特稿:用热血和担当书写我们的“战斗青春”——第二
特稿:飘扬的旗帜 坚强的堡垒——医疗先遣队护理组
旦国乾:谁是最可爱的人
朱淳兵:江西瑞昌又发现一处革命遗址(组图)
特稿:江西瑞昌又发现一处革命遗址(组图)
宋宝麟:一剪梅·武汉战疫凯旋有感
董海庆:网上扫墓——愿战友刘木庆烈士天堂安好
特稿:网上扫墓——愿战友刘木庆烈士天堂安好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