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 莱芜县志载:响水湾在县东北六十里(华里),两山夹平地中,一石可亩余,高数丈,甚平,上有三官庙、孟游亭、文昌阁,三教堂,四壁皆削壁,荆柏丛生,一水自北环流而南,隧大池中,方底及四周皆石,潺湲之声如琴可听。
三元宫古时又称孟游亭,步台阶拾级而上。庙前九级台阶与一座圆拱青石桥相连,桥的两边有精雕细刻的条石围栏。跨过石桥即进入三元宫正门―一文昌阁,文昌阁下部为石砌圆拱门洞,顶部为文昌殿阁,阁内有文昌帝君及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六大文昌官。文昌阁下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处钟鼓小楼。由门洞口顺八级台阶拾级而上,是三元宫的前院,有宏伟壮观的正殿五间,即三官庙,重檐歇山顶是院内最大之建筑,殿中奉祀民间信仰中之三元大帝―一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穿过大殿,后院西北建有高耸入云的天神楼,分上下两层,上为玉皇大帝,坐凌霄宝殿,下是南海观音碧霞元君等,楼东是北屋一行。院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房数间,原为道士们的住所。
民国七年(1918年),莱芜县六区区立第二高级小学在此建立。北屋供学生住宿,东西房为教室,院内还有座石碑,记裁着孟游亭的盛衰,大院周围筑有围墙,灰石结构,均为城墙状。出西便门不远有座石砌大戏台,台前广场,逢庙会有戏祈福,招来人山人海,梵声禅呗,经声佛号, 暮鼓展钟,可见当年香火是何等旺盛。
1937年7月7 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国民党不战而逃,驻于周村的国民党军谷良民部,经博山石马、文字岺、响水湾蜂拥南窜,学校由此停办,有救国之志的千余师生,响应党的抗日救国号召,走向抗日前线,他们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为领导骨干,据统计任过省部级以上职务的,就有 300 多人,为此便有“三元宫革命的摇篮”之说。
如今,此道家宝刹,早已不复存在。1942年1 月为防止日军占领此地,当时的莱东县组织人力将其拆除,使千年古观毁于一旦,哪知孟游亭被毁,响水湾这块风水宝地仍是在劫难逃。1943 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日军侵占此地,在与三元宫遥遥相对的河西沿石壁上建炮楼, 修土围子, 架铁丝网,妄想长期奴役常文人民,但处于抗日军民的强大压力,不到一年日本强盗就滚蛋了。
建国后,1954 年这里建起了常庄区卫生院,后来医院迁往常庄,这里又改建学校,八十多年的沧桑巨变,残刻下三元宫的七灾八难,直到如今,三元宫才得以重绽笑容。
说明
1983 年我曾在三元宫有过一年教学,对这里的独特人文景观有幸亲临接触,对这方宝地的传说,耳际间纷云颇多。时间的流逝,至今留在脑中的记忆却少之又少,对于这方古城赢邑之地, 与文字现之名的由来难以细说,仅就三元宫的历史原貌作以追叙与大家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