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24日下午,在党的“九大”上,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吕玉兰,说:“你就是吕玉兰,你的名字我记下了。”(中红网红色图库)
1970年7月12日,中共中央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毛泽东(前排左一),周恩来(前排左三),董必武(前排左二)等中央领导接见了全体委员。工农兵代表倪志福(后排右一)、吕玉兰(后排右二)参加了接见。(中红网红色图库)
1986年7月12日,邓颖超大姐来到石家庄,吕玉兰和江山夫妇当晚到宾馆看望。(中红网红色图库)
1988年,康克清大姐与吕玉兰一家合影。自右至左为:大女儿江河、吕玉兰、康克清大姐、江山、小女儿江华。(中红网红色图库)
1993年3月,习近平(左二)和夫人彭丽媛(左四)专程到石家庄看望病中的吕玉兰(左三)。右一为吕玉兰丈夫江山,右二为大女儿江河,左一为小女儿江华。(中红网红色图库)
中红网北京2020年3月18日电(胡永丰少将)
一、引 子
白雪飘飘的岁末京城,既是对2019中国风采和力量的礼赞,亦是对战斗的光明的2020春天的迎接。
2019年12月29日,在著名的位于北京长安街上的北京饭店,参加国家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公益活动发布会。盛会云集了党政要员、军警将官、公益企业领袖,以及不少知名媒体的明星记者。
军人习惯,我去得较早,未去贵宾室。在庄严、雄丽的会议报告厅,我与90后参会的服务义工和志愿者正热聊。一位不曾相识的长者,俏然来到我身旁。他穿着很旧的棉袄,头发花白,面容黝黑,气质非凡,俨然是一位饱经风霜、忠厚老实、年逾古稀、党的农民知识份子的模样。然而,那炯炯发光的眼神,却充满智慧、自信和阳光的活力。
很惊奇,简短交流,却把我带回到炮声隆隆、雪舞烽火的朝鲜战场。在战壕中,接受战地记者被访的情景。
情深深、血浓浓。娃娃兵时代的我,在战斗的异国他乡,见到许多我国著名的大作家、大记者魏巍、刘白羽等,还有四川老乡巴金、郭沫若大文豪。他们对我们这群战火里成长的红小鬼,爱至若宝,痛爱如爹娘。当听说我是特级英雄黄继光家乡人,都把我抱了起来。那种肩负使命、生死相依的战斗情怀,已久违多年。这次与江山同志偶逢,似又回到从前。我们迅速约定再相会的日子。
二、新时代网媒先锋
长时间思考。新时代的新闻媒体,如何不负习主席和党中央的殷切关怀和期望,造就一批传承与发展红色基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网媒人。我用了几天的时间阅读中红网,在12月29日至元月18日期间,有五次和他及团队,并有跨界的科技、金融、健康养老和党政军红二代的朋友们一起,探索中红网这个典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经多视角、多维的接触与感悟,他是一位成熟、优秀的红色新网媒的先锋。其特点与优势显明:有强烈的初心,历史重任与使命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品格;团结率领着一支听党指挥,文化纯真,作风朴实,能打胜仗的红色队伍;创作出一批正能量、有温度的文化和新闻作品;培育了一批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的新人;重视自我革命,重视家庭教育,在修身齐家方面,堪当楷模。中红网,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方面,做得很好,很有影响。
三、正人先正已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江山同志年过七旬,为了赶制新闻稿件,经常加班熬夜,保持着年轻时代为人的热情、工作的激情。他铁肩担道义,将抢救国家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与众多的革命后代,以及有志于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各界人士一起,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事业。正人先正已,做事先做人。江山用习主席“打铁需自身硬”的教导鞭策自已。
用毛主席《老三篇》作为“人生必修篇”。他誓言和行动证明,象张思德“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学习白求恩,做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做活愚公,和人民一道挖掉困难险阻大山。把学习《老三篇》与培育宣传新人结合起来。在考察、宣传新时代的光辉形象先进个人中,升华发展红色事业。这些年。他通过采访张思德战友与毛主席警卫石国瑞以及儿子石小庆、毛主席警卫陈长江、王明富,中组部老部长张全景等,深入控挖掘张思德的故事,系统调查新时代的张思德的先进事迹,把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与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他抓住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典型,多次到石家庄白求恩医院、保定唐县等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挖掘新时代白求恩的传人,以治病救人的先进典型教育人。他还来到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唐山遵化市沙石峪村,采写了东生《看愚公怎样移山》的续篇《看愚公移山精神怎样代代相传》。
四、红色办网宗旨
中红网创办于2001年7月1日,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之际。时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网河北频道执行总监、新华社石家庄记者站站长的江山,创建了中红网。江山办网提出了鲜明的宗旨是“为了感恩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同时为了挽救红色历史文化资料,传承红色精神”。习近平主席曾于2003年3月16日为中红网题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建网近二十年来,中红网江山等同志始终不忘办网之初心,不负领袖的嘱托,把中红网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坚强阵地,以战斗者的使命感和雄风睿智,勇敢地守护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娱乐至上充斥宣传战线之时,他们没有迷失方向,而是高举革命旗帜,和人民站在一起,逆势而上。宏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不愧为新时代红色网媒的风范。他们红色的新闻,具有革命的风骨、时代的风韵、奋斗的特质、传播的超速。
斗室写春秋。我曾到江山在北京的工作室,是在西郊四环外偏辟的一个小区里很旧的房子内,只有十几平方米,能放一个小床和办公桌。我去后只能坐在临时的活动橙子上。不少人要提供高级宾馆、大楼,他都未去。他认为能把事做起来就行了。他深知毛主席当年许多鸿篇巨著都出自延安窑洞。江山曾是新华社国内部政文外事记者(中央组的前身),多次去过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和北京饭店,熟悉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伟人简朴的办公室。他说,伟人艰苦朴素的作风,我们要永远继承发扬。
五、红色文化载体
江山同志是弘扬红色文化的模范。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标识,像血液一样,流淌在身上。它承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思想品格,彰显精神气质,反映实践本色和它的价值。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红色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就、文化建设新成果,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中红网与红色旅游结合,创办红色文化平台与载体。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纪念基地……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平台。充分运用“二馆一地”。许多实物、建筑物、山水、园林,纪录着老一代革命人的丰功伟绩。江山用了很大精力创建与宣传网上网下结合的高端二馆一地。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六、红色姻缘
一个出身农村的普通的新华社小记者,与河北一位赫赫有名的共和国最年轻的女省委书记成亲,他们不因地位的悬殊、地域的差异、职业的不同、誉名的大小,而结合成一对相亲相爱到永远的伴侣。在漫长的婚姻长河中是罕见的。他们纯真动人的奇丽姻缘、红色家庭,真实地演译着“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江山原名江勤泉,是江苏省武进县的农家子弟,1965年高中结业后,到新华社做译电员,后来又当了编辑与记者。1974年,他们相识后,相距两地,见面的机会不多,只能鸿雁传书。吕玉兰在江山写给她的信中,领悟到一片情后,把江山领到自己的家乡,让这个南方小伙子看看北方的农村,并直言相告,她这个省委书记还是完全的农民,日后恐怕还要当农民。江山也毫不含糊地回答,玉兰仍在东留善固,也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日后,江山真的履行了他的诺言,吕玉兰没有继续在全国妇联工作,江山也就妇唱夫随,离开北京,到石家庄的新华社河北分社工作。
1990年经检查,吕玉兰患上了脑血管痉挛病,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时间。出院后,立即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1990年12月,过度疲劳的吕玉兰再次被送进河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这期间,江山日夜陪伴在她身边,帮她穿衣、吃饭、喂药,为她洗澡、换洗衣服。长期以来,吕玉兰忙于工作,经常出差,而江山也常常外出采访,俩人很少能厮守在一起。这次吕玉兰生病住院,倒为他们夫妻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了更好地照料吕玉兰,江山错过了担任新华社河北分社领导职务的机会,也错过了晋升高级记者职称的机会,但他无怨无悔。从江山在妻子逝世25年后,在他所写的“玉兰花香在春天——告慰妻子吕玉兰”的纪念文章中,穿越时空,闻其芳香:
“淡淡的、幽幽的花香,沁人心脾,勾人魂魄。这就是我心中永不凋谢的玉兰”;
“你是多次当选的农业劳动模范,十几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任过中央委员,任过河北省委书记。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新华社记者,地位如此悬殊,从结婚到你去世,在长达20年的夫妻生活中,一直相敬相爱。婚前的通信中所说(通信共23封,你喜欢我“高高的个子,身板直直,年轻有为,人也老实。真有点一见钟情”。我喜欢你的一切。你多年可歌可泣的奋斗事迹;你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是我行动的楷模。我更感念你对我的体贴和关心。在四季换装之际,你找来缝纫师,为我做棉袄、棉裤和短袖褂子。“我们20年婚姻生活最甜蜜的阶段是在两头。前头是新婚蜜月,后头是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我就整天整夜陪着你,我们也才第一次拥有了每日每时厮守在一起的二人世界”;
“你去世后不久,我就强忍悲痛开始采访、收集资料,为你写传记,并将这件事向习近平同志做了汇报。他在电话里说:“好,太好了!这件事非常有意义,吕玉兰同志是很优秀的劳动模范,也是我们党非常优秀的领导干部,你一定要好好写一写。”
七、恩重如山
“革命领袖对我一家,恩重如山”,江山同志深情地说。早年,他和爱人吕玉兰,有幸在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和邓妈妈等革命老一辈身边。那时,他在北京,年纪很轻。吕玉兰是当时最年青的劳模、中央委员、省委书记,是开国领袖和元戎们,视自已家的红孩子,一手哺育成长起来。
习主席和彭丽媛同志,象老一辈革命领袖一样,二十多年来对江山和吕玉兰一家,从思想、事业、生活和家庭、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听说吕玉兰病了,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和夫人彭丽媛,于1993年2月来到他们家中。习近平同志说:“玉兰,我因为忙,一直也没能抽出时间来看望你,这次特意从厦门来看你们。”吕玉兰病得连话都说不清了,只简单地吐出几个字:“好!好!欢迎!欢迎!”临别,习近平同志和夫人彭丽媛与他们一家合了影。这是吕玉兰和友人、家人的最后一张合影照!
那天,江山给习近平同志打电话,告诉不幸的消息。他吃了一惊:“玉兰同志是怎么去世的?前一段时间,我去看你们,她情况还可以呀?”江山说:“确实她这段时间恢复得不错,这次我带她到医院输液,她还是自己开门下的车。但到了医院,当天晚上就突发脑血栓,没抢救过来。”他听后长叹一声:“唉!可惜了,太可惜了!”
一年后,习近平同志专门写了题为《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的悼念文章。他深情地写道:“玉兰同志逝世已经一年多了,但我的脑海里,时常还浮现着她的音容笑貌。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三年,建立了浓厚的同志姐弟情谊。特别是我当县委书记时,她对于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至今我想起来还心头热乎乎的。”
习近平同志接着写道:“玉兰同志在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也使我永远难忘。她像一位大姐一样,惦记着我的饮食起居,常从家里拿来鸡蛋、挂面、点心给我,劝我按时进餐。我到石家庄出差开会,还常在她家里吃饭。她常劝我,要经常活动活动,加强体质锻炼,不要累坏了身体,不要吃年轻的本钱。”
习近平同志最后写道:“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江山用几年时间,蘸着泪水为玉兰写下传记,即刻把打印稿给习近平同志寄去一份。他看完后,专门给江山写了一封信:“江山同志,你的书稿我看了,总的感觉很好,关于正定那一段也写得很好,我没有什么改动,同意出版。”传记出版后,江山专门给习近平同志寄去两本,留作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