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健如飞的步伐,挺拔俊朗的身材,诗人的气质,深邃的目光,爽朗的笑容,温厚有力的双手,便是迎面而来的刘惊铎教授了。他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学者型干部、生态体验理论创始人、生态网络社会学创始人,担任生态体验国际学委会创会主席、中华生态体验教育学会创会主席,等等。他把家风、国风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具有把真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的实干精神。其优良学风,值得广大学者、干部学习。
刘惊铎教授
一、学问之根,扎在中国
刘惊铎出生于陕西眉县,即大哲学家张载故里,他的父亲是黄埔八期一位文武兼修的智者,后来做地下党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前,他父亲下放农村“蹲牛棚”,每天要喂养很多的牛和马,还要上山开荒植树、修梯田,劳作过程极其辛苦。刘惊铎心疼父亲,辞学归耕,到牛棚帮助父亲挥汗劳作,一干就是三年多,少年期经历了许多的艰苦,却深得温煦家风的熏陶。
在汗流浃背的庄稼地里,在牛马入睡的煤油灯下,父亲一有空就给刘惊铎讲“儒释道”、“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四大名著”,并教他读一套四卷本的红皮《毛选》(《毛泽东选集》)。他的求知欲被深度激发了,把乡邻的书能借来的都读了。至今,他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毛泽东选集随口道来。这样的稀有生活,让他熟悉并具身体验了乡村,让他把学问之根深深扎在了中国本土。
恢复高考后,刘惊铎插班到初二,连跳几级,竟然考上了“师范大学”。他对“师范生”毛泽东(他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很崇拜,又喜欢文学、历史;所以,他高考报的志愿全是清一色的师范类,专业是文学、历史。当时,他的高考语文考了个陕西省状元,录取时被教育系抢走了,闯入了教育学、心理学领地。老一辈的讲学艺术和治学精神,深深感染了如饥似渴的他。他渐渐地爱上了史明轩教授讲的《德育论》、谢景隆教授讲的《马克思恩格斯教育论著选读》和黎顺清教授讲的《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史老师很有思想,研究又接地气,经常带他们下基层搞调查、实验,这让他萌生了德育学术思维。谢老师对马恩全集倒背如流,哲思泉涌,在他主编的绿皮本《教育学》中专章阐述“教育规律”,这是我国的教育学首次揭示和概括“教育规律”。这让他深切地认识到按照“教育规律”、“德育规律”办教育的极端重要性。黎老师对老子、孔子等古圣先贤的思想和论述如数家珍,这把刘惊铎带入了深不见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江海里畅游。在他1992年出版的《德育学教程》中,首次以调查和实验为依据,系统阐述“德育规律”和“德育内化规律”,这是我国德育论、德育学真正进入科学化轨道的标志。而他的著述中,处处洋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基因和民族文化自信。
参加工作后,刘惊铎被优选到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任教,他传承老一辈学者的仁爱品格与本土学术情怀,自觉结合教学搞科研,几次破格获得职称,以原创学术成为一名很接地气的学者型干部。学者、干部是实现国家使命的领头羊、主力军;如果学者、干部风清气正,则文运昌盛、国运兴旺。学者重在理论与应用,干部重在决策与实施;如何让理论、决策落地生根,真真切切为人民服务?在刘惊铎看来,靠谱的办法是深入实际作调查研究,在不同区域选取样本进行科学实验,“让理论生根,让经验生翅”,使决策尽量符合国情民情,实施过程臻于科学有效的魅力境界。战争时代如此,和平年代也是如此。
受父亲的影响,刘惊铎很崇拜“石三伢子”毛泽东,无论做学问、体能锻炼还是生活方式,都深受毛泽东的影响。尽管后来他相继成为了中央教科所(中国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国家开放大学政法学部部长、首席教授,担任澳门城市大学等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精神”栏目学术总顾问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却仍然土得掉渣,认为北京城里最好吃的还是来自他们老家陕西的面,跟裤腰带一样又宽又厚又长还有劲道的雪白面条上泼着香气四溢的油辣子。面是陕西的特色面食,因为制作时有biáng、biáng的声音而得名。刘惊铎美滋滋地回忆着家乡,说这个字的写法是:“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刘惊铎教授
尊师重道的刘惊铎,学问扎实,做人朴实无华,人格魅力极大,注重学脉传承与创新。他深得研究生导师史明轩、谢景隆、王道俊和李道仁先生的治学方法,长时间跟随老一辈学术领军人物吴元训、黎顺清、关甦霞、张雄飞先生治学并获得嫡传,更得到学界泰斗鲁洁、班华、赵世超先生的高维悉心指导,他深切怀念其博士生导师朱小蔓先生,她既是他的学术引路人,也是他的人生导师。她满心满眼的阳光感,待人热情温暖,注重弘扬原创学术精神,营建风清气正的教育学术生态。她系情感教育理论创始人,创立了当代中国四大德育模式之一的情感教育模式,荣膺俄罗斯外籍院士。刘惊铎在朱小蔓先生情感教育、情感体验的脉系上,潜心深耕,形成了跨世纪人才中华美德体验、道德体验论、生态体验论的原创学术体系,创立了中国当代四大德育模式之一,成为一种国际原创学术品牌。
201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社《教育家》杂志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刘惊铎作题为《扎根传统文化专注原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旨报告。同年4月12日,刘惊铎在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术数学大讲堂”,作题为《<周易>的生态思想》的专题讲座,总结了《周易》关于做人的三大标准:乾德告诉我们要自强不息,坤德教给我们厚德载物,革德则是让我们懂得居安思危。他讲的就是他信的,他践行的就是他讲的信的,他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当代中国学者。
“入世者”刘惊铎,既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血性,也有“斯文夫子,不厌其烦”的耐心和执着追求的恒心。他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他参与中央专项调研和起草小组工作,并首席主持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生态文明与思想道德建设”、“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专项,均获得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一等奖,其成果写入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被中央报告采纳,为国家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就是谨记老父亲的教导,向古圣先贤学习、向毛泽东学习,从德育入手,做立德树人之事,靠思想理论和躬身实践影响更多的人,让社会更趋于美善和谐之境。
刘惊铎教授
二、唯有原创,能够长久
关于学风建设,刘惊铎有自己的主张:一是学术贵原创;二是方法贵在体验;三是制度+觉悟;四是表达要规范严谨+时尚;五是对待他人成果,要虚心体认+包容。
刘惊铎说,要倡导大家用自己的眼睛、触觉去观察世界,写自己有切身体验的话,说真话,讲自己信奉信仰的话。有了原创的理论和技术,就不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卡我们的脖子。唯有原创的,才是开放的,是世界的,是有生命力的,有成长性的,可以顺时应变;而翻炒复制古人、翻译洋人的做法,都不可能真正拥有民族核心竞争力,社会上仍然存在的那样一种学术不端、复制剽窃的做法,只服务于一时的功利目的,只能永远处于思想文化演进的下游,而没有发言权。
生态体验理论,是刘惊铎影响力最大的原创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生态体验模式,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四大德育模式之一。“生态体验”一词,最早见于刘惊铎的专著《道德体验论》和《生态体验论》及其在国内外发表的系列原创学术论文之中。《道德体验论》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多次重印、再版,2020年又出新修订版。生态体验理论的原创学术成果从1992年至今,在国家教育类顶级权威期刊《教育研究》发表原创学术论文20余篇,1999到2018年被《新华文摘》七次转载,“生态体验”被写入《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及生态文明与思想道德建设等相关文件之中。生态体验理论,在北京、上海、深圳、陕西等地催生了一批名校,这些名校的老师所发表的论文大多写的是生态体验理论的应用场景及其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立德树人效果。
生态体验理论的徽标
“生态体验”被写入此书
在学术界,“生态体验”是一个热词,网络搜索最高时达一亿条之多,“生态体验理论”成为一个国际原创学术品牌。“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的生态哲学命题,是刘惊铎的原创思想理论观点。生态体验理论是关于生态体验的价值形态、存在形态和运演形态的思想学说,主要由八大观组成;这八大观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形成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严密思想理论体系,给生态体验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是三重生态观,主张宇宙世间的生态关系划分为元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即:元生态,是人类产生之前已经存在了45亿年的元生态圈,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类生态,是人与人、人与族群、人与文化、族群与族群、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内生态,即人与其身、心、灵的关系。这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以优化生命生态系统、优化生命样态。二是体验本体观,认为体验是文化教育的本体,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换句话说,没有体验,做再多的德育工作也很难入脑入心,因为有体验才有本体,才会有心灵的震撼和生命的感动。现在有学者认为体验不仅是文化教育的本体,也是人类生存的本体。三是生命样态观,主张存在着不同的生命样态,而社会治理能力和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优化生命生态系统、优化生命样态,陶冶健康、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
四是魅力实践观,主张网络社会和非网络社会的文化教育应当而且可以通过提升亲近感和吸引力来增强教育自身的感染力、迷人魅力,臻于去枯返魅的文化教育体验新境界。五是生态智慧观,即超越人际智慧,开启生态智慧,从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高度重新反观人类的生活方式,调适、优化人类与大自然、动植物和万物的生态关系,选择新的生态行为习惯,提升生命存在的质量。六是生活世界观,主张回归生活世界,找到网络社会和非网络社会的文化教育的生活实践源头,挖掘、营建基于广阔生活世界的生动鲜活的文化教育资源池。七是和谐价值观,即个体要与他人、社会和自然达到和谐美善的状态,适时、合度地调适、处置、优化生命生态系统,渐次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八是生态化育观,主张教育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浸润、滋养体验者的心灵,让道德文化和科学文化知识变成体验者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教育不再以考试升学为目的。
生态体验理论形态示意图
生态体验理论的哲学命题是:当代人类生存于三重生态之中。如果用一个示意图(图-6)表示,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在中间形成交集地带时,这种生命存在状态就是“生态体验”。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生态体验已经被作为当代人最优化的生存方式,且是一种有魅力的德育模式和教育新理念,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化、网络和社会治理等行业和领域。有人说,刘惊铎的这套理论有很强的兼容性,元生态把道家包容了,类生态把儒家包容了,内生态把释家包容了。
刘惊铎主张,当代人类应当自觉升维到生态体验理论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高度,重新反观生产和生活方式,选择和培育新的生态行为习惯,提升生命存在的质量。网络社会和非网络社会的建构实践,都可以通过提升亲近感和吸引力而增强文化与教育自身的感染力、迷人魅力。
三重生态场中的生态体验是生态体验理论的结构性动力内核,也是生态网络社会形成的价值融通载体和技术体验路径。在生态体验场上,人们会真切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生命存在感、生命激情、生态智慧、生命靓丽态,也真切看到一种群集体验的生态化育模式。在生态体验中,我们渐次超越枯燥说教的传统,回归教育的科学、艺术之境界,吸纳古圣先贤涵育人心的经典智慧,探索当代立德树人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生态体验理论主张营造全息沉浸的体验场,体验者置身其中,切身感悟生命能量与状态的变化,才能真正理解生命存在和成长的生态规律,导引者也才能真切领悟立德树人的职场乐趣,沉下心来从事教书育人的伟大社会事业。因此,刘惊铎殷切期望,在生态体验理论的观照下,人类的生存时空、场域、关系、形态、资源之理念将得以自觉超越,生存实践将得以深度拓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符合生态之道、生命之道。
生态体验的深层思想意涵和实践意蕴是,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生态互摄的状态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和功能的演进与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诱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一种过程和境界。
生态体验是人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中生命平安、健康、舒心、安宁、润泽、靓丽、灵动、可持续的生存发展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生态化育模式。即在生态体验状态时,身心就会健康、润泽、靓丽;如果三重生态分离了,身心就会出现病态。这便是“生态养生”的理论基础。刘惊铎本人,就是其亲验者、受益者和身健心康的样板。读大学时,他是全国青年组十项全能的体育健将,如今仍然身板健壮、身手矫健,头发乌黑发亮,眼睛炯炯有神明察秋毫,初次看到他的人往往认为他曾是军人,且常常错估他的年龄。
生态体验学术年会暨国际论坛已召开了24届,年会则每年一届。生态体验网,是立足中国却海纳百川的国际平台,只要你在搞生态体验研究和探索,都可以原文刊发,而不管是哪国语言。因此,一些国际机构、顶级学者都服膺于生态体验网。生态体验理论,成了“东学西渐”和“文化自信”的典范。刘惊铎的生态体验学术团队,在传播中国学术的同时,也讲好中国故事,照亮了很多国际友人的学术生命。
刘惊铎教授与英国院士David Coggan、Paul Littlefair
2014年,“生态体验学术年会暨国际论坛”在内蒙古举行,英国专家Paul Littlefair发表题为《生态体验,一个高位国际学术大平台》的讲话,刘惊铎教授发表题为《生态体验是一座学术富矿》的致辞。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没有院士制度设计,但在2016年,两位英国学者凭借对生态体验的应用研究,双双荣获英国皇家教育学院院士:David Coggan获得英国皇家教育学院院士,Paul Littlefair获得英国皇家教育学院荣誉院士。因为,他俩的研究成果是与中国合作进行的十多年生态体验教育和动物福利教育的研究报告和案例。在英国皇家教育学院院士加冕颁奖典礼上,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殿下亲自为他俩颁奖授勋。
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Chung Ying-Cheng,与中国生态体验学术团队及其战略平台生态体验网,于2019年8月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及授权书,成为全球唯一、独家许可、永久性授权的原创学术大平台,实现了当代世界上围绕生态体验理论及其应用的中美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中英两国的战略合作已经十数年之久,成效显著。
四十多年来,刘惊铎的学术团队为中国学术的崛起,贡献巨大。他知行合一,写的都是他相信的、久经考验的,也是他独立思考、身体力行的,不仅提供思想理论,还提供模式,提供路径,而且数十年如一日做大样本、多样本的科学实验,实现了本土原创学术原野上的坚持、坚守,守正创新。
刘惊铎教授
刘惊铎教授的著作
三、个人追求,融入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重视立德树人的工作,但实效性却不高,主要是缺乏有实证支撑的本土原创理论。可喜的是,刘惊铎的原创学术“生态体验理论”、“生态体验模式”,经过国内外40多年的大样本实验,进行持续的现场扎根性研究,收到了显著的立德树人实效,其学术团队在国内外发表原创学术论文一万九千多篇,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力。
关于德育模式,当代中国有三个里程碑性的大事件:1997年,当代著名教育思想家鲁洁主持召开的庐山会议,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德育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的成果,首次总结出中国的四大德育模式(体验模式、情感模式、活动模式、主体参与模式),结束了我国德育学术界靠翻译国外模式过日子的窘境。2007年,当代著名教育思想家、时任中央教科所所长的朱小蔓先生受教育部委托,第二次系统总结了中国德育模式,并增加为七大德育模式;2014年,作为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刘惊铎受教育部委托第三次系统总结中国当代德育模式,总结为八大模式,即:生活体验模式、情感教育模式、生态体验模式、生命叙事模式、活动模式、欣赏型模式、网络体验模式等,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这三个里程碑性的大事件,让德育逐渐成为一种与经济、社会、文化比肩的显学。
生态体验理论与模式,不仅走进学校,还走进社会治理,让“无痛拆迁”在北戴河等地的城市改造中发挥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譬如,曾在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任丘市、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等地担任党政一把手的田金昌,是生态体验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应用者、受益者,他走到哪里,就把这个生态体验推广应用到哪里。据了解,在天津中新国家生态城及其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生态体验理论与模式也起到了基础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生态体验理论,为研学旅行提供理论支撑。身为教育战线的学者干部,刘惊铎一直在深刻体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他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实践,真切感悟到,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不再是传统狭义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而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宗旨,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打通,平衡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态,把研学旅行作为典型的体验教育方式予以实施。
生态体验下的“国门德育”,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为国门安全筑基。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的广西凭祥的国门德育工程,竟然“让全民变成国门”。凭祥是依边而建、因贸而兴的边陲重镇,拥有97公里的边境线。据报道,哪怕学生数量为个位数,边境线上的村级小学也全部保留,既方便儿童就近入学,也因为“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哨所”。如何做到?刘惊铎和姚亚萍带领的国家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团队,整个“十三五”期间潜心扎根在祖国的南疆国门,用生态体验理论与实践模式,在广西凭祥市全境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立德树人工程”、“师德陶养工程”和“国门德育工程”,被教育部领导和社会人士传诵为“三德工程”,系统而又接地气地支持、引领和指导南疆国门的德育和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被新华社、中国报道、《中国教育报》、教育部门户官网等连续追踪报道,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坚实落地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成熟样本。在新冠疫情之下,生态体验学术团队又引入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及线上互动指导方式,保障实验区教学-科研深化改革不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