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也就是古碑冲战斗结束的第二天,徐海东率红二十八军向西转移,拟取道葛藤山到大埠口休整。12日,徐海东在南溪马头山附近指挥部队歼敌一个连后,顺利通过了金家寨至南溪、南溪至汤家汇的公路,进抵葛藤山。考虑到部队很疲劳,徐海东决定就地休息。为防南溪驻敌第五十四师一六一旅、汤家汇驻敌第七十五师一个旅的袭击,他派第八十四师一营占领葛藤山东南山脊,第八十二师三营占领火炮岭以北公路两侧高地,分别向南溪、汤家汇方向警戒。
部队休息不久,南溪驻敌一六一旅在第五十四师代师长兼一六一旅旅长刘书春的带领下向葛藤山发动了进攻。
徐海东判断,南溪之敌倾巢而来,已无后续力量;汤家汇驻敌距我较近,可能增援。因此,他决定占据有利地形,争取在最短时间击退进攻之敌,并歼其一部。随后,徐海东对部队进行了周密部署。 战斗打响后,敌人在迫击炮和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向葛藤山东南红军阵地猛攻。徐海东胸有成竹,沉着指挥第八十四师一营坚守阵地,顽强阻击敌人;同时派出第八十二师的一、二两营由葛藤山沿山脊跑步向西南佯动,到达簸石沟附近留一个排扼守阵地,以猛烈火力吸引敌人,主力隐蔽撤回葛藤山。敌人误以为簸石沟是红军的主阵地,便集中主力向其猛攻。徐海东见敌人上钩了,立即率第八十二、八十四师4个营,连同军部机枪连、特务连,隐蔽迂回敌军主力侧后,突然发起冲锋。敌人顿时阵脚大乱,红军趁势全线出击。激战一个小时,将敌一六一旅彻底打垮,毙伤敌1000余人,俘敌代师长刘书春以下官兵130多人,缴获长短枪172支、子弹5万余发、手榴弹和迫击炮弹200多枚。
战斗结束后,刘书春这个“保定”出来的正牌军官俘虏,问徐海东是“黄埔”还是“保定”军校毕业的,想攀个同学套近乎。
徐海东幽默地说:“我既没听过‘保定’的课,也没有进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刘书春困惑地问道:“敝人学识浅薄,不知青山大学在何处?”
徐海东手指远山近岭说:“诺,就在这里!”
刘书春迷茫四顾,仍百思不得其解。
此后不久,1934年4月16日,在汤家汇豹迹岩,红二十八军再次与红二十五军合编为新的红二十五军,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同年11月6日,新的红二十五军离开金寨葛藤山,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9月16日在陕北永坪镇与刘志丹、习仲勋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成为全国4支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被誉为“长征先锋”。
大别山是英雄的山,哺育着英雄千千万。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窑工出身的徐海东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跨越,成为了一名智勇双全的红军杰出将领。
作者简介:胡遵远,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金寨县档案馆馆长,金寨县红军和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金寨县政协委员、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六安市政协委员、六安市作协会员、六安市党史教育宣讲团成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党史教育宣讲团成员、安徽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巡讲团”成员。先后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六安市工业发展先进个人”“六安市优秀政协委员”“六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