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是古今中外一种隆重的军事仪式,是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该仪式通常是在国家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
据记载公元前,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的活动。十八世纪以后,在西欧等国广泛普及阅兵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军统帅如斯大林、艾森豪威尔、丘吉尔、戴高乐等,都很重视阅兵。当时,美国将领巴顿接管同德军作战失利的第二军,经过检阅,发现了该军士气低落、纪律松散,就着手进行整顿,使该军提高了战斗力。1945年6月24日,苏军曾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大检阅,显示了当时苏军的强大威力。
据资料介绍,古时候,统治者通过阅兵,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训练军队、震慑诸侯或敌人,以利于维护统治。中国阅兵起源于4000多年前的涂山会盟,当时夏部落的首领禹在大会上让其下属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在乐曲声中载歌载舞,表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而前来会盟的氏族部落首领们都佩戴玉器和丝绸等贵重服饰,表示对禹的臣服。涂山会盟中,尽管禹未动一兵一卒,但其武力展示足以威慑诸侯,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禹的行为,实际上也就是“阅兵”的雏形。春秋战国以后,关于“阅兵”的记录越来越多,比如鲁桓公为了取悦他心爱的妻子文姜举行阅兵。她是齐国公主,在未出嫁前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有染。出嫁后,她旧情难忘,日夜思念姜诸儿。鲁桓公发现她的心思,为了取悦她,他选择一个莫名其妙的时间,来了一次“大阅”。还有桓公六年8月,曾举行“大阅”。“大阅者何?阅兵车也。”近年挖掘出来的秦陵兵马俑,就很像古代阅兵的阵式。那时的阅兵,通常是在军队出征、凯旋或演习结束时,军事长官调集所辖军队进行检阅。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的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所以叫“搜”。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每年一次检阅步兵叫“搜”,三年一次检阅战车叫“大阅”,五年一次检阅步兵和战车叫“大搜”。晋文公认为“民未知礼(威仪),未生其共(共同恭:敬肃)”,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
在汉代,定期间兵常与立秋之日“祭兽”一起进行,其中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以后,各个建朝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类似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仪式。
在明朝,阅兵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来“观礼”的使节达27个国家之多。
在清朝,阅兵成为一种正规的训练制度,督抚三年一次的阅兵却仍叫“大阅”。入关后,清朝规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围场举行一次“大阅”。大阅按照实战要求进行,目的是为了检验八旗军的训练情况和战斗力水平。1739年11月,乾隆皇帝即位后首次在南苑检阅八旗兵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阅兵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举行过阅兵活动。1934年8月1日,红军在瑞金举行阅兵,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博古同志和刘伯承总参谋长骑马绕场一周,朱总司令还带领部队宣誓。抗日战争以后,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检阅部队。1944年,三五九旅奉命由陕甘宁边区南下开辟新战区,出发前,毛主席、朱总司令在王震旅长的陪同下,在延安机场检阅了这支部队,给抗日将士以极大的鼓舞。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从河北西柏坡抵达北平时,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