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毛主席为什么要派孟庆山到河北老家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呢?孟庆山的老家蠡县在冀中,冀中平原河流纵横,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阜民丰,能为抗战提供大量的粮食、物资和钱财,又能提供大量的兵员;这里文化发达,民众觉悟较高,冀中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成立较早,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这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肩负着党和领袖的重托,孟庆山化了装向敌后进发,一路辗转来到了安新县新安镇,见到了中共保东特委书记张君。保东特委立即召开会议,孟庆山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会议决定迅速行动,准备干部,组织抗日武装,由孟庆山为军委主席,侯玉田为副主席,统一领导冀中抗日游击战争。会后,保东特委让孟庆山和侯玉田去安新县北冯村组织抗日武装。
北冯村地处安新高阳任丘三县边界地区,早在1927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后经中共顺直省委批准,在北冯村建立了中共安新县特别支部,直接受中共顺直省委领导。1930年2月,又在北冯村建立了任(丘)高(阳)、安(新)中心县委,使斗争范围和规模更大。高蠡暴动失败后,中共保属特委瘫痪,革命斗争进入低潮。而这里仍然在坚持着革命斗争,地下党组织已经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复杂的地理环境也起了重要作用,更适合开展敌后平原抗日游击战争。
按照计划,孟庆山与侯玉田来到高阳县孟仲峰村(今属安新),向地下党员传达了党的指示,首先在孟仲峰小学举办了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以共产党员为主,培训抗日骨干。接着又先后在安新县的北冯、关城、高阳县的东留果庄举办了四期游击干部训练班,一共二百多人。这期间,地方党组织大力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人民抗日,为发展抗日武装做准备。
1937年10月10日,平汉线省委将保东、保南两个特委合并,成立中共保属省委,统一领导平汉线以东地区党的工作和抗日斗争。
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保属省委决定正式组建河北游击军。孟庆山为司令,先组建一个独立团。10月,最先在孟仲峰村建立了独立团第三营,营长孙必寿。第一营和第二营也很快在安新县的北冯和关城建立。因当时冀中还没有八路军,部队一律佩戴用红布做成的三角,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红三角”。
1937年10月31日,河北游击军和人民自卫军一起攻下高阳城,中共保属省委和晋察冀边区的特派员进驻高阳,史称“高阳会师”,在高阳公开树立起了党领导冀中抗战的旗帜。1937年12月,冀中所有抗日武装在高阳统编为河北游击军,司令员孟庆山。到1938年1月,河北游击军发展到三个师,十二个路,五个独立团计六万七千多人的队伍,到1938年4月,队伍遍及二十多个县,声势浩大。尽管武器简陋,土枪土炮大台杆,有些战士甚至连枪支都没有,被称为“撇子队”,但打过不少硬仗,多次与日军激战,1938年4月攻克河间就是抗战历史上的奇迹。
1938年5月,河北游击军与人民自卫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正式列入八路军编制,河北游击军主力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第十支队兼冀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后改称第九军分区。在以后的抗日斗争中,冀中军区第四(九)军分区军民拆城、破路、挖沟、打狗,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掏老鼠、打集市、挑帘战,单打一、化装袭击等战法,建立了敌后武工队、水上雁翎队、回民支队,灵活机动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扫荡”和“新国民运动”。《小兵张嘎》《地道战》《敌后武工队》《回民支队》等等文学作品的原形都源自冀中第四(九)军分区,这里也成为现代文学“荷花淀派”的发源地。河北游击军从1937年10月建立独立团,到1938年9月,全部完成整编,时间不到一年,但在中国抗战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是战略意义。党中央毛主席派孟庆山到河北开展游击战争,是实现党的抗日战略思想的一项具体行动,事关抗日战争的全局和发展。建立河北游击军,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从此拉开了全民族开展敌后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而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在冀中的成功开展,又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经验,完备了八路军实现战略转变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