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张协和被下放河南漯河五七干校劳动,为保护这批文物免遭厄运,他让大儿子延生用三轮车将整套《解放日报》、《解放日报——临时刊》原件送到相关的国家博物馆,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正在按“林副主席一号命令”准备疏散,顾不了这些,东西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解放日报—临时刊》影印本(第一期)
现在我们见到的延安《解放日报》12册影印合订本,是50年代由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范离(延安撤退时任中央后梯队司令员)以张协和保存的《解放日报》为主并少量补配后,由人民出版社按内部征定数影印了2350套(竖字刊头的《解放日报——临时刊》因少量缺失而未编入合订本),此报成为后人研究、了解延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活动等稀有的官方性重要文献。而《解放日报——临时刊》影印本,也于2014年,在延安新闻纪念馆刘妮馆长的大力支持下,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红网、中国藏书报均刊登了《解放日报--临时刊》出版的消息。
国内现在有关延安的大量历史研究,许多均引自影印的《解放日报》合订本,如: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编著的《陕甘宁边区金融报道史料选》中收录的210篇文献中,就有190篇摘自《解放日报》,占到总篇幅的百分之90.5。
这些史料的留存为我们研究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背景下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记录,应对于史学界深入研讨 “陕甘宁边区(特区)”发展史及其史学价值的评估有所裨益。
为中共“七大”设计选举投票箱
最后选定的“七大”投票箱(第一图)彩色加工图 T13
中国共产党自1928年召开“六大”后,一直到1945年的十七年间,一直未开过全国性代表大会,所以七大的准备得到超常的重视,并从驻延安的多个单位中抽调大量人员参与筹备。作为七大会场的中央大礼堂由杨作材和张协和设计,由张协和负责指导施工建设。会场内大量家具用具与装饰用品也均由张协和领导的中央管理局美坚工厂设计定制与施工,他还为七大会议设计了3个投票箱外形方案,最终选中的是“第一图”。
为“七大”设计的投票箱组图封页 T12
“七大”投票箱第二草图 T14
“七大”投票箱第三草图 T15
七大召开时大会代表从后院排队步入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吴印咸摄)
被选中的“七大”投票箱图样,采用代表中国特有吉庆的大红底色,中心徽标正面中间饰以党徽,环上方为五角星,两侧及下方用文字注明“七大投票箱”,两边各以浅浮雕方式绘制为环状底,各饰有三股具有浓郁陕北地域特色的金黄色谷子(小米)图案。以后采用麦穗做装饰,应该是1949年解放北平后的事,因为华北才是小麦的主产区。制作图中注标了投票箱的市尺尺寸:高一尺六寸(0.53米),宽一尺六寸(0.53米),厚一尺一寸(0.36米),为了加强肃穆的气氛,投票箱下面还加装了两寸(0.067米)高的底托。以现在人的观点看他的外形,即避免了浮噪奢华之气又与会场环境相协调,显得很简洁、庄重,稳健、体现了当时延安环境下人们的审美追求。
张协和手工绘制的“七大”投票箱中央徽标原始彩色图 T13B
从至今仍保持鲜明艳丽的用西洋红颜料绘制的原始彩色效果图中,仍可再现60多年前延安生机勃勃的气氛和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那瞩目的一瞬。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七大”召开时,出席大会的有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会上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会议期间,国际反发西斯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通过全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中共已领导了拥有9550万人口,91万军队,230万民兵,121万党员的19个解放区。七大的胜利召开,确定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为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新人民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打下牢固的基础。
“七大”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明确提出了:今天我们在延安召开“七大”,我们的“八大”要到北平那样的大城市去开的宏大战略目标。短短的4年后,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在北平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