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的黄土塬上、巍巍子午岭脚下,有一处令人敬畏的红色革命遗迹,这里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地方!它的院落中,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纪念碑显得更加高大雄伟。整个纪念碑通高34.117米,象征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4年11月7日。纪念碑由碑额、碑身及碑座三部分组成。碑身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是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写。
在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分别镌刻着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杨森、杨琪等烈士的英名。这609位烈士的英名,是1986年建馆时,由一些老革命老同志回忆而来。他们中有的是夫妻、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都牺牲在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枪林弹雨中。可又有多少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牺牲在了这片热土上?碑座正面是无名碑,就是为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牺牲的千千万万个无名英烈而设立的。没人知道他们的姓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籍贯,更无人知晓他们的年纪和容颜。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我们知道,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份信仰和执着,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如长眠在南梁的阎洼子四十二烈士那样,虽然硝烟已散,但他们的事迹长存,精神永在!那是在1934年5月,红军主力转移到外线作战前,将一批红军物资埋在南梁阎洼子大场里。5月中旬,国民党进犯南梁,到处搜寻红军物资、打探红军下落。为了保护物资、保守党的秘密,全村老百姓赤手空拳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手挽手肩并肩,怒斥敌人“不准挖老百姓的东西!”凶残的敌人用铡刀杀害了6名党员干部,并将他们的头颅悬挂在南梁阎洼子大场里,以此来威慑其他群众。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因为敌人的残酷暴行而投敌叛变。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残暴横行的敌人又将其他36人推进了早先准备好的埋人坑。乡亲们的双手被捆绑着,他们就用牙咬、用头撞、用脚踢,他们被砍下去、爬上来,再砍下去、再爬上来!就这样,42名干部群众、游击队员英勇就义。他们牺牲时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但我们却永远记住了他们共同的名字---南梁人!
纪念碑上有许多乡土化的名字:狗蛋、拴娃、毛女等等。这是根据当地的习俗,为了孩子好养活给他们起的贱名,有人认为这是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2009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南梁参观调研时说:“这不是文化落后,这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同姓同辈的名字,或许他们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同族人。为了革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将民族大义溶入血脉,代代相传。2014年9月28日,正值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之际,陕甘红军将领谢子长的儿子谢绍明重回南梁,追寻父辈足迹。在纪念碑前,他曾为众人讲述:”我家共有17人参加革命,其中9人为革命英勇献身。父亲说过,干革命是要花本钱、花代价的,敌人想多杀害我家几个人逼迫我不革命,根本办不到,敌人的暴行,只能促使我革命到底!”
名字刻在碑上,也就记录了革命烈士英雄的一生,光辉的一生。赵四娃,牺牲时只有19岁。他在家中排行老小,自幼随家人四处逃荒,以要饭糊口。后来靠给地主放羊牧牛为生。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人来到南梁创建根据地、壮大武装力量。年满18岁的赵四娃意气风发,怀着满腔热血加入了红军队伍。他机灵能干、敏而好学,很快得到了刘志丹等人的赏识。1935年,国民党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赵四娃随军出战。临行前,他那年过花甲、满头白发的老妈妈再三叮嘱:“儿啊,娘知道你跟着刘军长干大事儿去了,别记挂娘。等你回来,娘还要给我娃娶媳妇儿哩!”盼儿心切的母亲每天都在村头的那棵大槐树下翘首期盼,可盼来的,却是儿子牺牲的消息。当年迈的母亲用她那双枯瘦的双手颤颤巍巍的揭开盖在儿子身上的那块白麻布时,她怔住了。儿子的那件灰布军衣早已被鲜血染红,满脸血迹和灰尘。老妈妈似乎已经忘记了哭泣,只是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我娃受苦了,我娃受苦了……”
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有一种精神。”正是因为这种坚守信念、顾全大局的南梁精神,才有了陕甘边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南梁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世代相传的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是庆阳老区人民的“根”和“魂”!因此,在改革开放、西部开发的今天,南梁精神更需要我们把它发扬光大,使其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