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莱芜战役
树欲静而风不止。二战结束后,世界陷入了美苏对峙的局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着人们,超级大国的竞争主要在两国之外的中间地带展开。中国的走向,势必影响着全球运势。随着抗战的胜利,积贫积弱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中共也发展为拥有一百二十万党员的全国性大党,领导着一百二十余万久经考验的大军和二百二十万兵农合一的民兵。历经重庆谈判、双十协定,中国人民一度看到和平的曙光,但折冲樽俎之余,内战之势终于无可挽回。1946年6月,从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内战全面爆发。
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边打边撤、保存实力,以空间换取时间,赢得持久作战的方针相反,此时的意图在于凭借暂时的优势,快速结束战争,采取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压缩的战术,夺取中共在北方的各大根据地。在实力敌强我弱、战区纵深宽广的形势下,中共中央采取“诱敌深入、内线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依托有利地形、依靠群众支持,通过大开大合的运动战,达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同时,利用国统区民生凋敝、民怨沸腾的危机,争取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开辟了第二条战线,一步步杀开血路,扭转战局。
鲁南战役后,山东成为华东主战场,中共在临沂附近召开鲁南会议,整编华东部队,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其中仅能够集中使用的野战军便多达二十七万,应对即将到来的决战。1947年1月,国军统帅部判断华野已经损失惨重,遂制定鲁南会战计划,总参谋长陈诚指挥三十万大军,南线由欧震率主力自临城等地三路北上,稳打稳扎;北线由济南王耀武所属李仙洲部,作为辅助突击集团,自明水等地两路南下,威胁临沂侧后——企图南北对进,迫华野于不利形势下决战。中共中央指示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敌愈深进愈好,我愈打得迟愈好;只要你们不求急救,并准备于必要时放弃临沂,则此次我必能胜利。”双方都在反复折冲之间,扬长避短,捕捉战机。
《孙子》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战役的展开则要“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南线国军坚持齐头并进,华野始终无法寻找战机;2月2日,李仙洲部孤军深入,进占莱芜,意图进攻蒙阴,威胁华野后方。千钧一发之际,华野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主力迅速转兵北上,直扑李仙洲部。留下部分部队虚张声势,佯装全军,作宽正面防御。其间巧妙采用行军增铺等方法惑敌,在牵制南线欧震主力的同时,诱使北线李仙洲部大胆深入。同时布置疑兵,在运河上搭桥,扬言渡河会和刘邓,造成即将逃窜的假象。这一系列的“示形”,成功掩护了作战目的。
2月15日,华野主力对李仙洲部几乎形成包围之势,南线指挥所果断下令撤出临沂,继续北上增援。关键时刻,陈诚听信了部属“在临沂外围歼灭共军16个旅”的谎报,严令李仙洲部南下,阻击华野于黄河以南。而王耀武则根据欧震部轻松占领临沂城等情况,判断华野系主动放弃临沂,有北上之意,于16日下令李仙洲部全线后缩。久经战阵的李仙洲虽然准确判断了华野的企图,但来自上方的命令几经反复,全军乍进乍退之际,华野主力于18日到达莱芜周围,于20日完成了战役合围。至此,战局已定。
战役首先在青石关打响,历经三十个小时的激战,华野全歼了奉命南下归建的七十七师,率先切断了李仙洲部南援、北撤的道路。二十日夜攻占锦阳关,断其退路和补给,完成了阻击任务,使主力部队可以安然解决城中守军。当夜,华野各部全线进攻,22日将李部包围于城内。但在国军囤积辎重、重兵把守的吐丝口,华野费尽周折始终未能得手,双方形成对峙,却坚定了李仙洲向吐丝口会和的决心。23日,李仙洲被迫决定突围。关键时刻,面对内战早已心向中共的韩练成,不仅设法迟滞突围时间,而且临阵放弃对号称“钢军”的整编四十六师的指挥,引起全军大乱。华野采取“围三缺一,网开一面”的传统战法,集中优势兵力,在吐丝口和莱芜城间布下袋型阵地,待李部出城后迅速进占城垣。《投笔肤谈》云:“不虚营而实阵,不重战而轻守。”李部五万大军暴露于外,在狭小的地段挤作一团,无从战斗展开,仅仅几个小时便兵败如山。一代抗日名将,从此退出了不得人心的内战。
莱芜战役对华东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粉碎了国军鲁南会战计划,正如陈毅所说:“我渤海、鲁中、胶东、滨海4个军区完全打成了一片,不仅山东我军的胜利基础因此稳如磐石,影响所及,全国独立民主阵线上的斗士也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在陈毅探望时,李仙洲说道:“我们此次失败,主要是国防部战略指挥失误,而王耀武先生干涉下面太严,王先生每直接分电各军师甚至团,我虽在前方有时也不知道。这次到前方来,不过是高级的传令兵。”大有“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之慨。《尉缭子》云:“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大将临戎而听令于人,素为兵家大忌,用兵至此,焉能不败?
但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天,胜败归根结底在于民心向背。《史记-管晏列传》云:“知予之为取,政之宝也。”战役过程中,根据地人民被广泛发动起来,积极投入“反蒋保田”运动,为保卫土改果实“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不惜一切,支援前线”。广大农民坚壁清野,组织地方武装,普遍开展地雷战、游击战,赶做给养,保障供给,封锁消息,运送伤员,大约按一兵三夫的比例支持作战。谁强谁弱,一目了然。汉贾谊云:“故其民之为其上也,接敌而喜,进而不能止,敌人必骇,战由此胜也。夫民之于其上也,接而惧,必走去,战由此败也。故夫菑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大乱之世还是升平之世,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告别展厅,一方“传承红色基因”的篆刻映入了我的眼帘。那么,究竟什么是红色基因?我想,在国人的文化意识里,红色代表着热忱与忠贞,也便代表者富贵与吉祥。红色来自我们燃烧的热血,来自我们美好的向望,其间澎湃的,乃大爱的力量:爱国、爱乡、爱人、爱己,也便写出了仁者无敌,大爱无疆!从抗战精神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无非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红色基因。现在,我们讴歌无数前辈谱写的史诗,总结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就是为了凝聚国魂,把握当下,继续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