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余年的苦读,他39岁时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清朝最后一批“秀才”之一;面对国家和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深受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思想的影响,逐渐成为反帝反封建新潮流中的一员。他就是宁都籍革命烈士谢荫南。
谢荫南(又名谢老均),1870年生于宁都县梅江镇中山北路谢氏宗祠。父亲去世后,谢荫南家境日渐贫困。由于清末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谢荫南成为“秀才”后,便开办私塾,执掌教鞭。对于贫困学生,他不仅免收学费,而且常常救济他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五四爱国运动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在赣南得到广泛传播。这给困惑和思索中的谢荫南指明了前进方向。1924年春,宁都县城创办了进步刊物《孤灯报》。深受新思想影响的谢荫南,积极为《孤灯报》撰写文章,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抨击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1926年冬,谢荫南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之中,积极参加宁都县农工商学联合会组织的活动。1927年春节,他在家门两侧贴上自己撰写的对联:“阳回万国春光,师出长江辉白日。信仰三民主义,身行直道对青天。”大革命失败后,谢荫南积极组织崇毅小学、莲峰中学师生,举行了反蒋、讨蒋游行示威活动。经过革命斗争的磨炼和考验,1928年3月,经宁都党组织负责人彭澎、王俊介绍,已经50多岁的谢荫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和革命事业。
1929年2月13日,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第一次进占宁都县城。他充分发挥秀才作用,广泛宣传红军政策,书写张贴“红军是工农的军队”“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标语。针对许多群众对土地革命运动和红军的思想顾虑,谢荫南耐心地对他们说道:“我这个秀才都出来革命了,你们还怕什么?还有什么顾虑?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人民的。”通过他的宣传和讲解,群众的思想顾虑没有了,他们积极支持革命、参加革命。4月底,红四军第二次攻占宁都县城,毛泽东、朱德主持召开宁都县党员大会,谢荫南等20多名党员出席会议。5月3日,宁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县赤卫大队在县城儒学广场宣布成立,谢荫南任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委员、县赤卫大队党代表。
5月16日,红四军离开县城转战闽西。宁都县城被国民党军占领。国民党县长温渭臣从南昌请来金汉鼎师一个团的兵力,扬言“不扑灭宁都革命烈火,不缴掉赤卫队的枪,‘温’字都愿写倒的。”他们组织了清乡委员会,悬赏大洋600元通缉谢荫南等人。面对白色恐吓怖,谢荫南与县赤卫大队在安福、黄陂、蔡江一带坚持革命斗争。由于平易近人、态度谦和,凡事与队员商量,谢荫南赢得队员的爱戴和拥护。其间,赤卫队缴获了许多土枪,吸收了许多革命群众参加赤卫队,使这支队伍从几十人增加到100多人,枪支从10余支增加到30多支。
1929年10月的一天,谢荫南跟随赤卫队在蔡江打土豪、分浮财。突然,赤卫队遭到国民党金汉鼎师第六十八团与兴国靖卫团武装合围“清剿”。赤卫队被迫仓促应战,边打边撤。谢荫南由于年龄较大,撤退时误入烂泥田,未能跟上队伍,不幸被俘入狱,被关押在江口的国民党监狱。
谢荫南在狱中抱定必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并写下了一封家书。信中,他对儿子交代:“吾儿将余遗稿,保存后之子孙,善继善述,百年后,可雪吾未逮之耻耳。”
不久,谢荫南被押回宁都县城关押。在狱中,他经受住了敌人酷刑的折磨,始终对党忠诚、严守秘密,表现出一名真正共产党员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一次,宁都靖卫团的一个队长逼问荫南:“赤卫队有多少人?现在什么地方?”谢荫南回答道:“各处都有赤卫队,神出鬼没,人何能知!”这个队长气得对谢荫南骂道“该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