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纪念人民海军建军七十周年特稿三:“踏平东海万顷浪”—张逸民海战故事之三——血战金门(组图)
2019-03-28 09:14:27
作者:张逸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作者简介:张逸民,1946年参军,新中国海军第一代鱼雷快艇艇长出生。先后参加六次海战,共击沉敌舰3艘,重创1艘(后报废)。他是人民海军中参加海战次数最多、击沉敌舰最多的海军英雄。他曾被树立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解放军标兵”。人民海军历史上曾有三位英模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单独接见,作为海战中曾“单艇独雷”击沉敌舰创造世界海战史奇迹的海战英雄他是其中之一(另二位是:在同温层击落敌机创造世界空战史记录的海空雄鹰团飞行员舒积成、八.六海战中脑浆被打出来仍坚持战斗的战斗英雄麦贤德)。五十年代末,八一电影制片厂曾以张逸民和他所在部队的英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海鹰》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片。《海鹰》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崇拜的英雄,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本文摘自张逸民的回忆录,作为共和国的海军军人,作者从1953年起至1965年止六次参加海战,把国民党海军从长江口打回到了台湾海峡。他率领的鱼雷快艇部队在“崇武以东海战”中一举击沉了国民党炮舰“永昌”号,从此国共海军再无战事。作为六次海战的亲历者,作者最真实准确的还原了历次海战的珍贵实录,为新中国海战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文章中展现出来的我人民海军怀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及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今天仍感人至深,是不可多得爱国主义教材。

    “9.1”海战,许多业内人士都习惯称作是第二次金门海战。国民党海军称其为“9.1大捷”。这次海战不仅被写入国民党海军的军歌里,同时这次海战国民党海军诞生了第一条被授予最高荣誉“虎”的舰艇,当然,它的战果在今天看来完全都是自欺欺人的。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次超常规的,又是一次国共间你死我活最为惨烈的海战,同时又是教训最深刻、经验最丰富的一次海战。作为此役鱼雷艇编队指挥员,编队虽被大风大浪折腾得七零八落,甚至可以说被搞得丢盔卸甲,但部队没有溃散,没有灰心丧气。我经历了此役摔打锤炼之后,就更坚强、更有必胜信心了。我坚决认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没有金门两次海战的成功与失败并存,也就不会有以后的崇武以东海战击沉“永昌”号的胜利。我认定,打仗也是有前因后果的,不然何谈失败乃成功之母呢?这次海战的全程经过如下:

    1958年8月31日,一次强台风就在前一天刚过境厦门,并在闽粤交界处登陆。部队刚刚解除台风警报,从防台状态下,正在恢复常态中,前指的作战任务随即下达到快艇1大队。在全大队官兵共同努力下,当天下午晚饭前完成了一级战备,有6艘艇处于作战的状态之中。

    1958年9月1日,当天的气象十分恶劣,虽说风力是6~7级,阵风8级,但台风过后海面状态极差,仍是大风大浪。当天是农历7月18日,22时前是晴夜,气象又预告,下一次台风正在向厦门逼近。并于9月1日开始影响厦门市。这就是说,天气只能变得更坏,没有可能会变好。说实话,敢在两个台风之间使用小型鱼雷艇作战,又敢在大风浪中使用高速,恐怕这也是世界海战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了。

    气象只是海战的一个条件,或者说,作战条件不好,会给突击部队带来许多麻烦,乃至造成灾难。“9.1”海战快艇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是敌人有备而来,而我军则为仓促应战。敌人究竟是不是有备而来,我军是不是仓促而战,请看以下事实,便可一目了然。事实是不容置辩的。

    “8.23”炮击金门后,我之炮兵已将大、小金门打得千疮百孔,失魂落魄了。接着就是“8.24”金门海战,一举击沉“台生”号,重伤“中海”号,从此金门岛的补给完全中断。此刻,金门守将胡琏大有弹尽粮绝,即将成翁中之鳖之势。甚至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老蒋急,胡琏更急。此刻,不论从鼓舞士气计,还是从加强金门防卫能力角度看,都急需将工程技术人员与急需的军用物资送到金门来。但在8.24海战中,就是因为用大型坦克登陆舰运送人员,还有大量军用物资而被我击沉,这个沉痛的教训,老蒋是不能忘记的。金门守敌因这次台风造访,已经中断运输数日了,老蒋对胡琏的急需,不能置若罔闻。于是在老蒋再三催促下,一支小型补给船队终于编成。

    担当这次运输任务主角,是1艘中型登陆舰。这一类型的运输舰,老蒋的海军统一由“美”字为开头命名,故而我军称其为“美”字号。此次主角是“美坚”号。该舰满载排水量为650吨,舰长度不超过70米,最大设计航速为14节。该舰舰首吃水为1米;而最深吃水即螺旋桨下部为2.5米。这次担任护舰保驾的则是南区巡逻支队的炮舰“维源”号和炮舰“沱江”号。

    说有备而来,首先得看看,老蒋海军为什么要派这样一支小型运输编队驶援金门?那可是绞尽脑汁啊。这绝非轻而易举之举,也绝非随机任意派遣。把这支小型编队看成是滥竽充数,还是斟酌再三,精挑细选的精兵强将呢?旁观者如何看,这无关紧要,若是大权在握的人,该如何看?那就非同寻常,这是联系到用兵是否恰到好处的大事了。依我看,从岸上指挥所起,往上层都小看了这个小编队,说没把这个小编队放在眼里,我看是恰如其份的。正因小看了这个小编队,仓促应战则是正常的处理办法。鱼雷艇与护卫艇本可以坐在一块,好好研究如何协同作战,可实际是既没开会研究,舰队前指也没有作战预案,就是把鱼雷艇拉出去又一次打头阵了。能有后来这么个结果已经很侥幸了。你想嘛,气象条件这么差,组织指挥又这么多失策,能实现主观愿望吗?敌舰吃水很浅,个头又那么短小,加上快速灵活,本不应用快艇打头阵,而是应该用护卫艇打头阵。鱼雷艇不是万能的。鱼雷艇最大的长处是打击像“台生”、“中海”这样的大型目标。鱼雷艇也有很大的短处:生存能力太弱,如果命中3~4发机关炮子弹,很轻易就沉没了。别忘了,小型艇是铝合金外壳,不用说子弹了,连撑杆的铁头都可以轻易捅个窟窿。鱼雷艇的这一长一短告诉你,要用其长而避其短。所谓用其长,就是用鱼雷艇打长、大、深(即吃水深)的目标;避其短,就是千万别把鱼雷艇当炮艇用,否则非打砸了不可。有些懂非懂的行家,就是那些只懂理性海军,而不懂实际海军的人。就因为指挥大权在握,乱用航速,造成打乱仗的结果。这不是战后的埋怨,而是恳请上级接受教训。

    我必须在此申明,开场前我讲的这些,绝没有推卸责任的念头,而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此役的真实情况,能有机会更深刻的品味此役的成败得失的真正教训。此役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责任已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从此役中吸取有益的教训。

    敌人的小型编队,满载着支援金门的人员和军用物资,就蹲在马公港待命。老蒋为消除我炮兵炮击金门的影响,特别邀请了许多著名的媒体记者、著名报人、著名演艺界人士,就乘坐“美坚”号这支小编队到金门采访。还有人说,此行中,还有些大牌明星以及社会名流。说句实话,老蒋的胆子真是够大了,他真敢下赌注,这些人,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台湾社会岂不是闹翻了天。世间有许多事,就是这么漫无边际,随波逐流,赌的就是运气。这次竟然被老蒋赌赢了。“美坚”号居然能完完整整回到台湾。

    这支小编队一出马公港,便被我雷达全程掌控中。总参谋长粟裕大将,命令福州军区张翼翔副司令员:“今晚打‘美’字号登陆舰,不要误击美舰”。

    张翼翔中将,当然向东海舰队前指彭德清副司令员传达粟总长的命令,并告诉他:“联合炮群以8个炮兵营另两个连,共104门榴弹炮、加农炮,掩护快艇1大队出击。计划压制金门炮阵地18个目标,高炮阵地3个目标,并要求于23时完成射击准备。”

    彭德清副司令员报告说:“今天海上涌浪较大,不适于鱼雷艇攻击,但是为了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粟总长赋予海军的任务,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力求击沉美字号登陆舰,以达到对料逻湾封锁之目的。”

    天界寺,东海舰队前指与云顶岩岸炮指挥所,于16时进入临战准备,注视马公港启航的护航运输编队的动向。彭德清副司令员和高立忠海军大校、作战处薄潘光柱海军中校,坐在海图桌旁,确定今晚的海战指挥与协同问题。

    当天的19时10分,海军护卫艇31大队7艘护卫艇编队,分两组,自厦门启航。第1组由3艘高速炮艇556、557、558编成;第2组由旧式55甲型护卫艇组成,因航速较慢,在后跟进。

    21时20分,快艇1大队6艘艇编队,由虎屿启航,经厦门港西航道,至梧屿锚地待命。22时05分,快艇编队到达梧屿锚地。

    就在我快艇编队从厦门港西航道,刚过鼓浪屿南端,大担岛的敌炮兵阵地开始对我编队进行拦阻射击。沿途不断有炮弹爆炸,激起的水柱升起。虽说爆炸与水柱的密度较大,但没有构成大的威胁。当我编队接近梧屿锚地时,大担岛上空还升起了多发照明弹。我估计这是敌人从大担岛用迫击炮发射的照明弹,高度低,亮度也小,只是起吓唬人的作用,算给自己壮胆吧。另外也说明:敌人已发现这条航道上有快艇和其他舰艇活动。

    我进入锚地后,立即让编队指挥艇180艇靠上水鼓,水鼓上有直通岸指挥所的电话,我与刘副支队长联系上了,此时是22时05分。

    那天的风浪真的很大,在甲板上走路得扶着扶手索。180艇艇长董福才指派两名战士保护我,怕出现意外。靠上水鼓,我拿起电话,两个战士一个抱着我的腰,一个拿着撑杆支撑水鼓。艇首上下起浮足有1公尺高。刘副支队长先向我通报敌情:“一共由4艘舰艇组成的敌编队,‘美坚’号由3艘战斗舰艇保驾护航,这3艘舰艇是‘维源’号,并带2艘江字号。你的任务就是打‘美坚’号。老张啊,你要坚决将‘美坚’号打沉。”我立即将海上风浪太大一事报告了。刘副支队长说:“老张啊,没办法啊,这是命令,坚决执行吧。”我听刘副支队这么说了,我还能再说什么呢。我当即表态:“我是军人,此刻,就是刀山,就是火海我也得拼了。副支队长,你放心,我会全力以赴,绝不装孬种。今天这一百多斤就准备放倒了。”

    梧屿锚地敌人的炮弹落下的密度,比起航道上大了许多。艇上许多人都呕吐了。我是从来不呕吐的人,今天也折腾的头昏呕吐了。我有一种直觉:今夜不死也要脱层皮了!

    编队指挥艇180艇,离开水鼓直奔镇海角出击点而去。我编好队之后,又将刘副支队长的嘱咐,一一向刘春志政委作了汇报。政委没多说什么,只是说了句:“执行命令吧,今天咱们一块去拼命吧。”

    编队刚靠近镇海角出击点,通讯舱大声报告:“指挥所命令出击!接敌航向90度,航速35节。”此刻,电报的签署时间是22时17分。当天我大队的通播呼号是“上海”,大队指挥艇180艇为“上海1号”。我当即下令:

    “上海各号注意:现在出击!上海各号跟我上!”顿时,上海各号均拉响战斗警报。警报器刺耳的尖叫着,响彻镇海角海域。

    我在虎屿出发时,舰队前指作战处长薄光柱曾向我通报:护卫艇31大队有3艘高速炮艇跟我同时出击,556艇是指挥艇,由魏垣武负责指挥,他的位置应在你后方。我率领6艘艇出击时,我很关心身边有没有友邻。我当即下令雷达:仔细观察我后方的左右方向,有没有护卫艇编队航行?不管有无,都要注意搜索,发现踪迹,要及时报告。

    22时20分,雷达有报告:左后方有目标,因浪大,无法辩认,目标太小,回波不清。我判定这个辩认不清的目标,肯定就是高速炮艇,除了高速炮艇,没有任何其他能跟上我。

    这次编队接敌,若与“8.24”海战比,已有很大不同:首先艇底的海蛎子清除了;现在又涂上了新的既防锈又防海蛎子的新型油漆。多可惜,今天风浪太大,不是加不上速,而是加上速度35节,艇无法承受,人也是无法承受啊!在这样大的风浪中不用说要开35节,就是24节也是一种“破坏性航行”。岸上指挥所今天命令用35节航速,就是一种对快艇的无知!35节航速,就是每分钟6链,每秒前进近20米。我对政委说:“这么高的航速不行啊,非颠出大事不可。艇都颠坏了,鱼雷再颠出管,这仗怎么打?”政委说:“你向上报告吧,请求减速。”我立即上报,这报告就像是石沉大海,根本没回声。

    岸指越是不回答,我就得想事。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速度接敌?是怕敌人小型运输队钻进金门吗?我还想,我若是擅自减速,敌人一旦真得钻进金门,那我就得上军事法庭,即便不上军法处,也会受处罚的。说真话,我担不起这个责任。

    编队仍以35节的航速,狂奔于金门以南的大海之中。事后,我被送到鼓浪屿陆军疗养院时,护士发现我的右胯骨有拳头大小的一块肉全磨烂了。此处正是我抱着主桅,是主桅与我接触最紧的地方。快艇以35节航速飞快航行,每秒前移20公尺,这样的前行动力,当与大风浪形成阻力的刹那间,这阻力有多大,我想你是不难想象的。那就不是一般阻力而是变成了是一种碰撞,是一种疯狂。

    22时41分,突然又接到岸上指挥所命令:“停止前进,立即返回镇海角待命”。我对这则命令真是无法理解。刚才拼着命不顾一切往战场上赶,还没发现呢,又突然又要回撤,这是为了啥?如果就在原地待命,我能理解。为啥原因非得撤回镇海角?我心头上又产生了这是瞎指挥的想法。因为要往镇海角走,我自行将35节的航速减为24节。这24节还觉得很高的。我边下令命:“长江各号跟我返回待机点。各艇检查武器装备,有无损坏、丢失?”三分钟后各艇都向我报告:武器装备正常。我觉得冒着这么大的风浪往回撤,这是一种无效劳动,为什么不在原地待命呢?

    23点10分,就是我接到近回镇海角待命的半小时后,突然又接到命令:“攻击目标为“美坚”号,接敌75度,航速35节。“从我接到命令的海域,若用心算,这接敌航向为75度,这次航向虽说少了约15度,这很不平常,稍有不慎,敌舰可能钻进料逻湾。我那敢怠慢,急如星火,拼命按75度航向,快马加鞭往前赶。我下令:“上海各号注意,战斗警报!航向75度,航速35节,上海各号跟我来!”

    编队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向战场靠近。指挥艇每当冲进浪窝,我都会有一种如坠万丈深渊之感。这无异于是一种玩命般的冲杀,从强烈震动中,我已经意识非出事不可。我立刻下令:“上海各号注意,检查鱼雷制动系统,保证不能有意外发生。”我决定再向岸指请示:“请求将航速降为24节航行。”岸指这次回答了:“坚持执行命令!”指挥所断然拒绝了我的请求。

    就在我以35节航速接敌中,突然又有命令:“你的接敌航向现在是110度。”这又一次增大35度。我在思索,这是为什么?是改变了攻击目标?还是目标改变了航向?为什么,我吃不准。

    大约在23时40分左右,2号艇(178艇)报告:“左舷30度,距离40链,发现目标。”我接到报告后,立即让指挥艇报告左舷30度目标。此刻,雷达副业务长报告:“指挥艇雷达故障,正在排除。”就在这关键时刻,雷达故障了,一下子全抓瞎了。雷达的故障,就等于我的眼睛瞎了。赖以指挥的根据没了。我立即让2号艇继续报告。2号虽连续报告,其可信度,绝不如指挥艇。此刻,我开始下令:“上海各号注意:敌舰就在我左舷30度左右,距离25链,各号雷达要找准目标。”

    就在我准备发起攻击时,连续有3条艇报告,说各有一条雷自行滑出管,掉入海中。这三条艇是105、107、174艇。参战共6艘艇,共12条鱼雷,滑出了3条,还剩下9条,等于失去四分之一的战斗力,这是巨大的损失啊!而剩下的9条鱼雷,机械是否被这强震带来影响,还一无所知。

    此刻我距敌约为5000米,敌舰炮射击时,火光将全舰形状,看得清清楚楚。可这么远的距离,究竟是“美”字号还是“维源”号很难确定。我下决心,按照岸指引导的敌舰发起攻击。我下令4号出列,到我之左侧待命。我亲眼看到4号迅速到位。

    我连续三次用超短波下令,让4号攻击左侧目标。我攻右前方之敌。现在我虽三次下令,4号却毫无动静。我马上让指挥艇水手长用灯光指挥,4号接受我灯光指示后,立刻向敌人发起鱼雷攻击。等到500米以后,借助炮火闪光才看清我打击的目标为敌“维源”炮舰。岸指引导我们的竟然是错误目标!但现在已经来不及改变目标了,是“维源”也得攻击了。

    此刻距敌约300多米,依我的眼力判断当在2链的距离上。敌向角有50~60度之间,雷速41节,董福才艇长按此射击诸元站在瞄准具前,我大喊一声准备射击。董福才艇长很沉着。拉回瞄准具瞄准大喊:“预备——放!”两颗鱼雷应声出管。鱼雷出管时,我看得很清楚,“维源”号已向我转向,我知虽是200米放雷,无奈敌舰吃水太浅,又有规避动作,我在20秒内始终未见鱼雷爆炸迹。180艇正在撤出转向过程,我抱着主桅站立着。觉得头一晃,此时董福才艇长大声喊:“参谋长,舵机失灵了!”我立即回应:“老董,你别急,赶紧使用轮机长的速度操纵杆来掌握方向!”董福才正在抓操纵杆时,我发现右侧50米处有1艘K型艇急速向我驶来,我正准备在超短波中喊:“你是哪个艇……快减速!”还没喊出来,它已经撞上180艇右舷机舱,我眼看机舱盖隆起,顿时舱上灯光全部熄灭。180艇被撞的右舷,口子很大也很深,创面直径有3米宽,撞艇的K型艇,我估计是3中队的K型艇,它是高速撞上180艇,它又高速拉出去,向后倒伡时,两条艇摞在起来,再一拉出去,两条艇接触部份,火星四溅,喀喀作响,那是一种钢铁撕扯发出的声响。此艇一离开,180艇在原地艇首已沉入水下。我喊道:“董福才,降下军旗!”董福才自己从主桅上将军旗降下,并揣入怀中。我眼见180艇在水中艇尾朝天,艇首在下,随风浪上下几次,就沉没了。其间,我始终坐在指挥位置上没动,艇首插在水里下沉我也知道。我还知道我的超短波绳索和我联接得很结实,怎么都摆脱不掉,就随艇一起沉了下去。但之后,我是怎么挣脱的,怎么浮上海面的,过程很模糊,记忆不清了。但我浮上水面的第一个感觉是:头上被炮弹皮划了一道口子,被海水一刺激,很痛很痛。海风一吹,浑身觉得很冷很冷,冷到打哆嗦,皮肤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感到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似乎连眼皮睁开的力气都很费劲。此时,我开始意识到了,我的180艇沉没了。我是身处海上,并且就在放雷的战区。我这一警觉,似乎身上又多了一点力气,我慢慢地划着水,总有一种身体负重太大感觉,虽说在不停的划水,但总有一种往下坠的感觉。索性把最重的呢子上衣甩掉,这下身上负重少了,可也同时觉得更冷了。大涌压过来时,突然被大涌举起好高,马上又摔进谷底,随着被涌浪一会儿举起,一会儿又摔进谷底。我定定神,细看看周围,想着该如何应对目前的危险境况。

    1958年9月1日,是农历七月十八。晚上还是月夜。尽管风浪大得惊人。夜间视程还是蛮亮堂的,在涌峰上能看到一、二百米远。再健康的人,在海水中折腾上1~2个小时,体力消耗肯定很大。我看看周围,既无声响,也没有发现任何人。我考虑的第1个事:得想办法把大家召唤到我的身边来,抱团就有力量,抱团就是战斗力。我大声喊道:“周围有人吗?我是参谋长!”我连续喊了三声,终于有人答话了:“参谋长,我是汪继元!”我说:“小汪,你周围还有人吗?”他回答:“有3~4个呢。”我说:“你告诉他们,都来靠拢我,我们现在处在危险时刻,一定要抱团!”我周围很快游过来四、五个人,他们是:雷达副业务长李尊伦、无线电通讯班长汪继元、航海业务长卢更生、艇长董福才,还有指挥艇的水手长钱振林。我周围一下子集结了这么多战友,这多让我高兴啊。我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坚信上级很快会派艇来营救我们的。我们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里的。”大家相互鼓励着,坚持着。这时我身边的汪继元看到我身上没有救生衣,立刻脱下救生衣递给我,说:“参谋长,你穿上救生衣吧。”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知道那意味着生命付出。我紧紧握着汪继元的手,说:“汪继元,你的这份情谊,我领了,你放心,我还能坚持!”我和小汪都流了泪。之后,李尊伦也游过来把自己的救生衣递过来,我同样谢绝了。我对李尊伦说:“我不能穿你的救生衣,感激的话,记在我心里啦。”说危难见真情,真是最好的大实话了。这些人,真的,都是我的死生兄弟,都是我的生死战友啊。就在这个时刻,别说,我真很命大,我眼前飘过来一只炮弹箱子,我一只手抓过炮弹箱子,顿时感到身体有浮力了,划水的力气可以节省下来了。

    也说实话,我这个人,真的很命大,这次能大难不死,就是证明:我是随着180艇沉入海底的,是怎么挣脱掉超短波的连接线的缠绕,我一概不清楚,在水下待了多久我也全然不知。反正我是最后浮起来的,浮起之后有十几分钟,我眼前飘来一个炮弹箱。这个炮弹箱是艇长董福才用做踏脚的,艇沉后飘浮起来,结果却救了我一命。又过了约半小时,竟然在我眼前又漂浮过来一件救生衣,这也是180艇的救生衣,我拿到手,吹吹气试验一下,竟然完好无损,我穿上这身救生设备,保住了一条命。因此,后来我总想:人不该死,总能会得救的。

    我感到,海军在第一线战斗的军人,一旦离开了赖以生存的、乃能创造辉煌的战艇以后,瞬间就让生命从活崩乱跳中变得十分脆弱、十分渺小。甚至连生与死都变得十分模糊不清。生与死就存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然而,此刻,你若有钢铁般的意志,有坚强的信念,却能支撑起一条活生生的生命而不倒,而获得生存的可能。说实话,这就是我在生死之时对生命的体验。

    此刻,我身边集结了一群人,还没等我完全看清楚大家,敌炮舰“维源号”从南向北驶来,速度很慢,舰首的水花不是很大,大概在10节以下吧。距我2~3链,在我之南向北驶去,经过我最近处约有50~60米远。我大喊一声:“同志们,大家都要解开救生衣,宁肯死,也绝不当俘虏!”我周围有5~6个同志。汪继元大喊:“同志们,我们要响应参谋长的号召,解开救生衣,宁肯死,决不当俘虏。”我亲眼看到,大家都解开了救生衣,准备为祖国献身。这一时刻,这一壮举,完全超过了我的想象。我此时,手枪弹已上膛,准备先打死两个敌人,然后自己自杀,献身祖国,这是我最喜欢的归宿。

    在这种大家都陷入几近绝境的危险时刻,我除了号召,没有命令,没有强迫。但是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我的号召,真还有力量,这些人,全都听我的,都跟我一起,解开了救生衣,准备为祖国牺牲。这是一个伟大时刻,是抱团后发出的伟大力量。为了祖国,为了解放军的荣誉,我们这些落难海中的军人个个准备以死尽忠了。“维源”号此刻的注意力在北方,因此我们躲过了一劫。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四川通江:用活红色资源 上好“思政课”(组图)
·下一篇:特稿:瞻仰哈达铺纪念馆 铭记红军奋斗历程 践行宗旨不忘初心(组图)
·特稿:瞻仰哈达铺纪念馆 铭记红军奋斗历程 践行宗旨不忘初心(组图)
·张逸民:纪念人民海军建军七十周年特稿三:“踏平东海万顷浪”—张逸民海战故事之三—
·特稿:四川通江:用活红色资源 上好“思政课”(组图)
·特稿:民生是天大的事情 要在发展经济中持续改善民生——全面贯彻落实两会“一老一小”
·特稿:奉献社会献青春 传播网络正能量 ——记“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付立鑫先进
·特稿:日本军医在安图
·特稿:上海工运领袖陶静轩烈士(组图)
·特稿:民生是天大的事情 要在发展经济中持续改善民生——全面贯彻落实两会“一老一小”
·特稿:雷锋服务应当恒无止境
·特稿:开发“红色”助脱贫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林茂森:瞻仰哈达铺纪念馆 铭记红军奋斗历程 践行宗
特稿:瞻仰哈达铺纪念馆 铭记红军奋斗历程 践行宗旨
张逸民:纪念人民海军建军七十周年特稿三:“踏平东
特稿:纪念人民海军建军七十周年特稿三:“踏平东海
我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了(组图)
沂蒙常山庄,千名退休老人实现红色梦想(组图)
程聪:四川通江:用活红色资源 上好“思政课”(组图
特稿:四川通江:用活红色资源 上好“思政课”(组图
特稿:民生是天大的事情 要在发展经济中持续改善民生
特稿:奉献社会献青春 传播网络正能量 ——记“全国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