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米脂县城东南23公里处的杨家沟村,是一个领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等诸多名衔的村落。千年古县文化沃土的滋养,陕北地区最大地主集团——马氏地主集团百年耕读文化的积淀;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率领的中共中央在这里居住了四个月零两天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坏干部”引发的“地主窝里斗干部”风波;多种思想交织汇聚成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对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有着诸多大有裨益的启示。
一、杨家沟的廉政历史文化资源
(一)马氏地主集团及其耕读文化传承
杨家沟马氏地主,同一始祖的后代在同一个村庄内,经过近三百年的累世经营,发展成为有数十户地主,前后维持了“八代的荣华富贵”的庞大地主集团。据资料记载,当时全村共有270余户人家,马氏地主就有72户,在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以及延安等广大地域内,拥有数十万亩土地。1942年9月26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宣部部长的张闻天率团进驻杨家沟进行调查,在其被誉为“东方资本论”的《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杨家沟是全国罕见的一个地主经济条件集中的村庄”。“陕甘宁边区的杨家沟,以有‘马光裕堂’(一个地主集团的代号)而闻名陕北”。
马氏地主集团不像一般的地主,他们是地主,却又不“土”。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复兴委员会陕西农村调查团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调查日记》中对马氏地主集团有着这样的记载——“以农为本、耕读传家、好义可风、匀善开明”。
马氏地主集团对土地有着地主本能的狂热,也有着深厚的社会责任意识。1929年,由于连年旱灾,陕北的农民吃尽了草根、树皮、灾民纷纷外逃。面对大饥荒的年景,为了挽救灾民,地主马醒民在荒灾之年兴建“新院”,以工代赈,历时10年,缓解了许多贫民的困难。抗日战争期间,马氏地主集团积极支援抗战,仅马光裕堂一支就为359旅捐赠粮食1700余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到达杨家沟,马醒民又将“新院”捐赠中共中央作为办公场所,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马氏地主集团历经百年兴盛不衰靠的是文化为内在动力的传承。他们不仅修建了被毛主席赞誉为“这窑洞和村寨整齐、漂亮,还是新的,比你们画的还要好,杨家沟果然名不虚传!”的新院,更是注重教育,用教育谱写了马氏家族的辉煌。据资料记载,道光年间,马嘉乐创办了3所私塾,使子孙、亲友子弟及邻村子弟皆可读书求取功名。有史料记载,光裕堂的5子11孙皆有官职,其中正四品、从四品各2人,从五品3人,因功赐赏顶戴花翎2人,25个曾孙有18人博取了功名,3人出国留学。1915年,同盟会马士成先生回乡创办了陕北第一所女子学校,助力写就“米脂婆姨”的时代风采。
时代变迁,马氏地主集团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优秀的文化底蕴传承,让马氏家族后人人才辈出,涌现了诸如原西北大学校长马师儒、原延安大学校长马润之、原《人民日报》编委、《光明日报》总编马沛文、原《西安晚报》总编马汉卿、原国务院财委办公厅主任马豫章、老一代革命家马明方等英杰。据90年代不完全统计,仅马光裕堂一支,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就有167人,厅局级以上143人,高中级职称155人,大专以上学历348人。马氏家族后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名扬中外。
(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红色历史精神财富
杨家沟有着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居住了120天的地方,是中共中央召开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十二月会议”的地方,是毛主席发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一伟大论断的地方;是毛主席写就《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等光辉篇章,向全党发出伟大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的地方;是毛主席轻松甩掉“李德胜”别名,用浓重湖南口音宣告“我是毛泽东”的地方;是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时,深情道别“杨家沟是个好地方”的地方。
在这里,留下了毛主席和共产党人不搞特权化、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同乐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7年12月26日,是“十二月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也迎来了毛主席的54岁生日。与会人员笑着说赶上吃主席的长寿面,同时庆祝一下全国战争形势的好转,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毛主席马上制止,对大家说:长寿面并不能使人长寿啊,吃不吃无所谓,因为群众和部队还缺粮食,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并严肃宣布,不准中央机关为他的生日请客吃饭,不许以任何形式为他歌功颂德,同时宣布了一条规矩,凡是共产党人今后永远不做寿。那天的毛泽东比平日里更忙碌,听取了与会人员对报告的意见,找各地负责人谈话,了解地方社情和群众情绪,当日的伙食依然是钱钱饭和(音读huò)酸白菜(压扁的黑豆或者黄豆和小米混煮的稀饭)。
毛主席不仅自己不搞特权,更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不搞特殊化。当年,毛主席年仅七八岁的小女儿李讷,由于生活艰苦,营养不良,在一次去沟底看斗地主的时候,在回来的路上跌倒后站不起来了。工作人员说是因为伙食太差,营养严重不良造成的,建议让李讷上中央机关小灶。毛主席拒绝道:现在全国都处在非常困难时期,前方战士流血打仗也很难吃上一顿饱饭,广大群众为了支援前线,自己种的粮食舍不得吃,都交了公粮,自己却挖野菜吃树皮,我毛泽东的女儿坚决不能搞特殊。
1948年的春节,杨家沟记录下了任弼时拉起二胡伴奏,毛泽东和周恩来与本地村民在新院扭起陕北秧歌与民同乐的画面。
1948年,同样记录了毛泽东主席穿着吕正兰女士经过三天三夜赶工纳出的饱含着杨家沟人民深情厚谊的新布鞋,带着人民的祝福,东渡黄河解放全中国的历史时刻。
1948年3月20日,杨家沟定格在了毛主席与年仅20岁的李智胜喝酒的欢乐场景。李智胜拿着赶抄出来的毛主席文稿给主席送过去,毛主席给李智胜倒了满满的三碗酒,激动不已的李智胜一口闷了下去,顿时不胜酒力。毛主席笑着对李智胜说:“你叫什么名字?”李智胜回答道:“我叫李智胜。”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你看,我叫李德胜,你叫李智胜,你是我的弟弟,我是你的哥哥。”接着又问道:“你是哪里人呀?”李智胜说:“我是神木人。”毛主席笑着说:“你们神木人能喝酒啊!”习仲勋笑着接道:“全世界数中国人能喝酒,中国人数陕西人能喝酒,陕西人数陕北人能喝酒,陕北人数神木人能喝酒啊”,瞬间引得满堂欢笑。
毛主席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的故事,以及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与百姓同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群众路线的高尚情怀,至今在杨家沟传为佳话。
(三)“坏干部”引发的“地主窝里斗干部”风波
1947年冬,时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时期,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中,斗地主,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分配给农民是时代背景下的应有之义。但在杨家沟却爆发了一场“地主窝里斗干部”的风波。
据资料记载,在1940年的时候,杨家沟的50余户地主共占有全村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四,杨家沟的地主们更是通过典地与买地等形式在周边几个县数十个村子拥有20000余垧土地,每年租子可达6000余石。杨家沟的地主众多,“斗争对象”充裕,应是展开清算的理想场所,且土改时的杨家沟地主又相当乖顺,配合工作。然而,就在这个“地主窝”里,杨家沟村民却上演了“先斗干部后斗地主”的这一“有悖常理”的一幕。
土改工作中,没收杨家沟地主土地、粮食、农具等财产后,杨家沟土改工作团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成立清算委员会,具体负责清查清算材料、登记地主财产等相关事宜。然而在清算的进程中,却出现了清算委员会成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盗窃、转移斗争“果实”的问题。尤其是清算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公开拿了鹿茸、大衣、西药、书等物件,从而带动了很多人随便拿东西的现象。清算委员会的行为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极大不满,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警干队”并破获了清算委员会的贪污行为。得知干部贪污消息后,其他乡区的群众也是激愤难平,纷纷参加了斗争,最终造成了“群众性的斗争”的局面,将矛盾直指清算委员会。群众愤慨说到:我们给你家里代耕,你给咱们翻身来啦,结果都给你们贪污啦!
最后,米脂县委对此次风波进行了严肃处理。时任何岔区委书记、清算委员会主任被开除党籍、撤职查办,副主任当场被捕,其他清算委员则向群众承认错误,然后介绍回本县、本区、本乡去处理,米脂县委向中共中央西北局做了检讨,主动承担了领导责任。
一场发动群众清算地主的斗争,竟出人意料地演变成了“群众大斗清算委员会”!杨家沟的清算风波,深刻的揭示了“坏干部”给党带来的严重危害性。
二、杨家沟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廉政启示
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历史给人们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如何跳出这一历史的怪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杨家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对我们以史为鉴,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有着诸多启示。
(一)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构建新时代廉政文化精神家园。
1、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新时代廉政文化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关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新时代背景下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有着这样的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正气之源,力量之本,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以马氏地主集团百年传承的耕读文化为例。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忠厚传家远,读书济世长”,从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来看,忠信守义、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向上向善、自强不息、修身齐家的自我陶冶与忠于国家、以身许国、精忠报国、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与家是不可分的,治国先治家,治家蕴含着治国的道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充分发挥其教化作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藏着智慧,同时也充满着温情,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让其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可以涵养新时代的社会风尚,弘扬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观,发挥其文化浸润灵魂的作用,一正一反,涵养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可以使干部实现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转变,有效推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2、创新廉政文化发展方式,以传统清廉文化聚共识、树正气、倡廉政。
传统廉政文化在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中有新的时代需求:
一是创新表现形式。当前形势下,传承传统廉政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展板、标语、表演文艺节目等形式,而是要更加主动地适应互联网、自媒体的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变化。一方面传播形式要突出通俗化,做到有声、有色、有形、有情,通过歌舞、相声、曲艺、小品、漫画、动漫等文化形式面向广大群众,加大展示力度,并做到形式生动活泼、百姓喜闻乐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另一方面要主动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使廉政文化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既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同时也要创新表现形式,主动作为,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实现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努力打造廉政文化品牌,积极掌握话语权。
二是拓展参与对象。当下,不少单位、地方、系统在开展传统廉政文化活动时,往往将对象局限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或者是党员干部等少数群体,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廉政文化囿于特定的封闭圈,在主客观上皆忽视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廉政文化的有效参与,使群众游离于廉政文化建设的边缘,造成了对廉政文化产生共鸣的缺失,极大地削弱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建设廉政文化,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认知、长期坚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廉政文化建设才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强化协作机制。廉政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情,是一项由组织、宣传、文化、共青团、史志、妇联等部门共同协作推进的系统性工程。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往往是单一的自发性行为,各自为战,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党组)在担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同时,也要切实担起领导廉政文化建设的责任,带头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各级纪检委监察部门要主动牵头,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动落实,尤其要充分发挥组织、宣传、文化、共青团、史志、妇联以及一些行业协会的作用,通力协作,合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
(二)密切联系群众,不脱离群众,是党的革命事业成功的生命线。
杨家沟厚重的红色历史精神财富在本质上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绽放开来永不凋谢的花朵,中共中央、毛主席在杨家沟留下的历史故事其实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硕果。
1、党的群众路线由来和基本内涵。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是我党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强大武器,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内在要求。
在我党历史上,群众观点是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第一次提出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的”。群众路线是李立三最早提出来的,1928年11月,李立三同志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首次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1929年9月,周恩来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及“九月来信”)不仅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而且赋予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已包含了群众路线的一些基本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在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个人或者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并将“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紧密的联系”作为我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1945年5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一切为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至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整体内容。
2、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由之路。
一是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的论述,贴切地阐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党领导革命事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宝,我党历经97年发展历程得出的基本经验,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体现。
人民群众的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认知主体、利益主体、权力主体、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力,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广泛听取和采纳民意。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在机制上形成一个良好的民意表达渠道,提高人民群众对政治的参与度,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要相信人民群众,相信社会,转变政府职能,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为价值评判的依据和标准,深化改革,放权于社会。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要义所在。
二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好,使群众由衷感到自己受到公平对待、自己的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大局才有根本依托和坚实支撑”。实现维护发展群众的合法权益,关键在于妥善化解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矛盾的实质上是指群众的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宪法和法律的根本原则。法治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对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对国家权力的有效约束。法治的精髓在于有效约束国家权力,防止公权力失控和变异,造成对公民权益的侵害。运用法治的方式和手段协调好群众利益关系,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回到法治的轨道。官员要树立法治思维,政府要依法行政,人民要依法维权,司法要主持正义。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坚持从源头上预防、排查和化解社会矛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和规范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将社会矛盾的调处和化解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法治社会不存不存在法外之地,法外之人,任谁都不能为所欲为。只有维护法律的权威,捍卫法律尊严,才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领导干部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心中要装着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办事,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为人民谋福利”的应有之义。
三是着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计。贯彻群众路线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要靠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发展谈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切实在发展中实现民生保障和改善。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从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善于在前进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最根本的现实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与人民的幸福感直接相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搞好民生事业,提升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努力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把人民群众过上好生活作为政府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摒弃“GDP至上”的政绩观,实现由GDP崇拜到民生至上的转变,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不图一时之利,不贪一时之名。
3、党的群众路线的当下现实指导意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群众路线是我党获取不竭力量的源泉,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是群众路线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保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追求。把人民群众紧紧的凝聚在一起,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群众路线”是至关重要的。
要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求全党必须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断走近群众,不断走进群众,不断深入群众,用真情实感温暖群众内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的体现,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
二是提高党的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自身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观点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我党面临的“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严峻而紧迫的客体。党和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认同。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全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和人民心连心,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前进,我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如磐石。
一切依靠群众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只有靠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坚持群众路线,我党才能经受住考验,化解风险,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解决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的必然措施。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具体到群众路线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不相符,群众路线主要就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做到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相结合,以解决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为导向,增强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切实以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主导,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公平感。
要及时、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眼前问题、现实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在新时代下的新变化,重新树立起对党的信任。以群众路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起一套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群众工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信仰动摇的问题,用好群众工作制度,用制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