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rt.com.cn/2019images/11/hs866.jpg)
孟庆山,河北省蠡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宁都起义红旗飘扬,孟庆山奔赴共产党的队伍,他走过长征路,打过游击战,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任河北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这位敢打敢拼的硬汉,为家乡人留下怎样的英雄壮歌?
孟庆山,1906年5月出生在冀中平原腹地,河北省蠡县万安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他7岁出门讨饭,12岁到地主家当长工,18岁被生活所迫到天津纱厂当勤杂工,工厂里的头头不拿工人当做人,想打就打,要骂就骂,孟庆山吃不下这个屈,投身西北军当了战士。
工农兵的生活,孟庆山全都体味了一个遍,看遍人间疾苦的他听说了一个抗日救国的名字——红军。1931年,25岁的孟庆山在江西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来进入红军学校学习,先后任中央军委教导团第四团团长,红三军团司令部干部队队长,参加了乐安、宜黄、建黎泰等战役。在每一次战斗中,孟庆山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屡立战功——在蛟湖战役中深入敌后侦察,获得了重要情报,受到上级嘉奖表扬;在乐安战斗中,孟庆山身负重伤,子弹从腰间穿过,离腰椎仅2厘米;在此后的反“围剿”战斗中,他再次身负重伤,胳膊和腿肚子被敌机炸弹炸伤。1934年10月,满身伤病的孟庆山随部队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漫漫长征。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他凭着惊人的毅力,依靠“听党的话,死也要跟着红军队伍走”的信念和决心,拖着伤残病弱之躯,咬着牙征服了雪山草地。孟庆山和他的干部队,在对敌作战中敢打敢拼,始终保持着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1935年4月,部队党委批准孟庆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全面抗战已经爆发,共产党员孟庆山带着毛泽东的嘱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冀中,依靠党的领导,高举抗日大旗,团结当地民众,创建河北游击军,统一冀中抗日武装力量。前路迢迢,任务重大,这一段征程又该怎么走呢?
孟庆山在去往冀中地区的火车上,遇到要去视察前方抗战情况的周恩来和彭德怀。彭德怀听说他要回河北,鼓励他说:“在家乡工作,方便条件很多。不过,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咱们经验很少,部队组织起来后,主要的任务就是设法坚持。能够坚持斗争,就是胜利。”周恩来也就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术等问题向他作了进一步的指示。孟庆山表示:“一定坚持斗争!”
面对未知的征程,孟庆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日夜兼程,朝目的地进发,沿途与国民党军、警特展开了机智的应对、周旋,摆脱了他们的跟踪、盘问和抓捕,甚至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孟庆山赶在1937年8月5日到达保定,在这一方土地失守之前,及时抵达白洋淀,自此开始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冀中地处河北中部,西靠平汉,东临津浦,北界平津,南倚石德,包括四五十个县,人口近千万。这块大平原土地肥美,沃野千里,水系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也很发达,在文化教育方面比较进步,平津一带集聚众多莘莘学子。我党在冀中地区有较长的历史和坚强基础,党的政治主张早已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
孟庆山来到冀中之后,迅速和地下党取得联系,召开具有重要意义的保东特委会议。会议的主持人是保东特委书记张君,他向大家介绍:孟庆山是一位老红军,受中央派遣,他从延安来,在特委负责军事工作。孟庆山在此传达了毛泽东和北方局的指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发展抗日武装,依靠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经大家热烈讨论决定:白洋淀南侧的安新、高阳、任丘三县交界处,我党基础雄厚,几十个村子三面环水,占据人和、地利,将这一地带作为重点,发展抗日武装。
方案定下来了,下一步就是落实,孟庆山和保东特委军事委员候玉田在高阳、蠡县、安新、清苑一带开办游击战争短期训练班,培训武装斗争骨干。首期培训班40多人,大多是高蠡暴动的老党员,训练班夜间集合上课,白天分散劳动。教材是孟庆山从延安带来的关于游击战争的小册子,教师就由孟庆山本人来担任,他讲述了红军在苏区的革命活动和长征时的战斗故事,详细讲解了游击队行军、宿营、侦察敌情和打击敌人的方法,重点阐述了游击战的基本原则——“十六字”口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授课之余,孟庆山还教大家唱起了抗日救亡歌曲。这个延安来的特派员口才好,人品好,理论讲得好,实战技术也很好,学员们非常佩服,大家学得也很来劲。紧接着,培训又搞了三期,带出了两百多名骨干。这批骨干力量一部分分配到新组建的游击军中任职,大部分分赴各县发动群众,组织抗日队伍,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1937年9月初,保定沦陷。省委指示,为适应斗争,将保东、保南特委合并成保属省委,以加强党对冀中地区的领导。保属省委书记为张君,委员有孟庆山、师荣之、王文波、王志、吴健民、侯玉田、陈鹏等同志,孟庆山任军委书记。省委特别强调,日本鬼子来了,所有党员、干部不许逃跑,一律坚持本地区斗争,开展游击战。省委还希望孟庆山在安新、高阳、任丘、蠡县尽快拉起队伍。孟庆山和侯玉田首先在孟仲峰村拉起武装,命名为“游击军独立团三营”,同时,一营、二营在北冯村、关城等地相继组建起来。
10月中旬,南撤途中的东北军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吕正操所部摆脱了国民党大部队,在河北省晋县举行抗日誓师,改称人民自卫军,准备到敌后打游击。此时,孟庆山的游击队正在加紧操练。吕正操派人联系到孟庆山,说明共同抗日的意愿。孟庆山和地方党组织研究决定,他亲自带人去蠡县迎接六九一团的将士。从此,冀中多了—支抗日武装——人民自卫军。
11月,孟庆山得知献县一带有回族兄弟组织起了抗日队伍,特别是一个叫马本斋的,他带领回民义勇队多次和日伪军作战,影响很大。于是,他立即派人找到马本斋联合抗日。与此同时,马本斋深感面对日寇强敌,势单力薄,也在派人积极寻找共产党。不久之后,二人得以相见,这支回民抗日武装接受了党的领导,番号“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这支武装力量在马本斋率领下经历大小战斗不计其数,成为敢打硬仗、恶仗的雄师劲旅。
几个月的功夫,冀中一带组织起大批抗日力量,河北游击军发展进入全盛时期。群众踊跃参军,村民集体入伍。摆在孟庆山眼前的工作更多了——
孟庆山一方面大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利用政治工作和武装收编等办法解决地方武装、整编各县杂色联庄武装队伍:收编了河间、献县联庄会头子白七、张翰生、张汉卿、张宗巨等武装七八千人,以及蠡县的联庄会齐栋才部,各地旧式武装也纷纷来到河北游击军司令部,请求下委任状,组织抗日武装部队,并要求派遣政工干部;另一方面,他率领河北游击军南北用兵,消灭土匪队伍,巩固根据地。在各界爱国军民的支持之下,冀中地区建立二十多个县的抗日政府,河北游击军发展为3个师、12路军、3个直属团、1个游击师,共六万七千多人,分布在18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河北游击军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大庄战斗、三台战斗、臧家湾战斗、八里桥阻击战之中,给敌人以重创,拖住了侵华日军疯狂进攻的脚步。
日军为实现“以战养战”的阴谋,抽调日伪军企图从南北两面打通平大公路,把冀中分割成东西两半,缩小我军的回旋余地。孟庆山得知敌人的企图后,当即召开党委会,做出决定:拿出部分部队,节节阻击南来之敌;集中绝大部分的兵力,搞掉北面不抗日的地方武装,解除后顾之忧;集中优势力量,消灭从南进犯之敌。这种利用有利地形,正面阻击、两翼包抄的战术,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
1938年初,日军华北方面军板垣师团一部三千余人在坦克和飞机的掩护下进入冀中腹地,突破了河北游击军的防线,占领河间。
孟庆山决定趁敌人还没站稳脚跟之际,攻取河间。日军紧闭城门,躲在高大的城墙之内,城外的游击队只有两门迫击炮,手里的武器大多是杂牌步枪,也有些轻重机枪和掷弹筒。虽说咱们的部队有个小规模兵工厂,能造麻辫手榴弹,可是城墙太高,根本扔不上去。孟庆山急中生智,回忆起童年时在老家玩的一种名叫“起花”的爆竹。在“起花”上绑一块小砖头,“起花”落下,触地有声。麻辫手榴弹着地就爆炸,如果做一个大型的“起花”,再绑上手榴弹,不就能飞到河间城里去炸敌人了吗?
第二天,孟庆山请来几位师傅进行试验,大获成功,手榴弹能斜飞300多米落地爆炸。同志们给这种新武器起名叫做“起花炮”。4月18日晚上11点,孟庆山一声令下,成千上万发“起花炮”发出呜呜的呼啸声,拖着长长的火尾巴飞向城中,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冲锋号响了,手榴弹响了,爆炸声、枪声、喊杀声震耳欲聋。敌人摸不清我们有多少部队,缩在城里,乱作一团。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将士们爬上云梯,登上城头,同敌人展开肉搏战,凌晨两点半,进入巷战。敌人见大势已去,打开南门狼狈逃窜,河间城又回到人民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