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弥留之际最想念之人,一位未能及时授衔的大将。杨立三,湖南长沙人,他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就是杨立三设计的。他所作出的贡献丝毫不比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军元帅差,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杨立三则主要负责粮草。毛泽东把杨立三介绍给彭德怀时说:“杨立三,是我们的粮草官”。一生掌控钱粮死后却没有留下任何财产!
长征过草地时,周恩来刚刚大病脱险,走不了路。杨立三主动请缨,要求自己来抬担架。整整六天六夜,杨立三寸步没离周恩来,双肩都磨破了,在草地高原缺氧、随处都有沼泽地的异常艰险环境中和只有草根树皮充饥的情况下,硬是安全地把周恩来安全抬出了这片“死亡之地”。刚走出草地,杨立三自己便累病倒下了。这样的感情让周总理余生都不能忘记,一直耿耿于怀。
抗日战争期间,他历任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兼政委,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一二九师勤务部长兼政委,边区政府财委主任、冀南银行董事长等职,千方百计筹措粮款,开展生产自救,组织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的生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财政支持。1939年,朱德、彭德怀打电报给毛泽东,要求派他到前线八路军总部主持后勤工作。他坚决贯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为保证军需民食、实现收支平衡做了艰苦而有效的工作。1944年,他和滕代远提出了八路军生产节约运动著名的“滕杨方案”,明确提出“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私两利”的方针,调动了部队生产节约的积极性。部队的药品和弹药都稀缺,是杨立三努力搞来了药品和弹药,为反围剿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我军的后勤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兼经济部长、总后勤部部长、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部长兼华北后勤部外线司令、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等职,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和财经支持。杨立三还将地雷、手榴弹这些容易制造的武器在百姓间推广,根据地里“村村会造地雷,户户有地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地雷战。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人民军队的军工生产,并到山东与第三野战军共同部署了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曾受到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表彰。
在前线的成功,永远是有人给他们做坚实的后盾,提供衣物,粮食,武器。这个人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杨立三。他的一生,虽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拼杀,但是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革命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杨立三的功劳,彭德怀是如此评价的:“我们长期以来是‘小米加步枪’!米是立三同志组织筹措的,步枪是立三同志组织制造的。”杨立三用他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在各路将帅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块丰碑。其实按照杨立三的资历与军功,他是很可能被授大将的。只可惜,他功勋卓著没能等到授衔的那一天。
1954年秋,他因患脑癌无法坚持工作,去莫斯科治疗。当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骨灰运抵北京后,12月7日全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周恩来总理主祭并作了长篇讲话,颂扬他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被公认为军事财务专家。在为杨立三送葬的队伍中,周恩来在队伍最前面右边扶灵,彭德怀在左执拂,在他们后面跟着贺龙、聂荣臻、邓小平等开国元勋。上万名群众为其送行如此隆重的送葬队伍,也算是极尽哀荣,足以证明杨立三的重要性。 而且,追悼会结束后,周恩来坚持要为他抬棺送葬:“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不是无情论者,是杨立三把我从鬼门关抬出来的,我现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会说话的……望来世我们还是战友,下辈子我们还在一条战壕并肩作战。”到八宝山后,周恩来眼含热泪与杨立三作了最后的告别,了却了他为杨立三抬棺送葬的心愿,谱写了一首共和国将帅生死情地感人新曲。其中表现出的古道热肠,令人联想到仗义侠士之风,并最足以印人肺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