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秋,金寨县汪光联县长到北京看望洪学智,告诉他县里现在有三种地方病比较严重:一种是老年痴呆,一种是甲亢,一种是妇女子宫脱垂,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当地的生产发展。洪学智听后心情十分沉重,说:再穷也要把病治好,一个家有了一个病人,这家人就穷。就在汪县长返回金寨不久,总后卫生部派出的医疗队就来到了金寨。在金寨有一个真实的现代“白毛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主人公名叫李绪英,产后出现尿漏,整天裤子湿透,难以见人,她躲进山洞,度日如年。孩子已经18岁,她在山洞里住了整整18年。二医大医疗队来到李绪英的家乡,此时的李绪英衣衫烂缕、满头白发,有口不能言了。长海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昭梅把她从山洞里接出来,洗净身子,换了衣服,成功地为她做了手术,治好了李绪英的病。
1984年冬天,天气非常冷,洪学智经请示邓小平后,把部队上交的旧军装、军大衣和军棉被,还有总后干部捐的棉衣、被,送到金寨,解决了金寨人民的过冬问题。对此有人有反映,邓小平同志知道后说:金寨人民为革命付出了三个十万:土地革命时期有十万人参加红军;50年代修水库,淹掉了十万亩良田;再有十万人移民。你们谁有这个条件,我们就给谁。
洪学智关心老区人民,尤其是关心老区的教育和孩子。纪念馆里展出的一些实物和照片,既真实的纪录了洪学智将军及全家赞助老区8名贫困大学生,关心在金宝屯农场劳动改造期间与他朝夕相处的天津、浙江的知识青年;也纪录了洪学智每年春节都要请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教授到家中吃饭,感谢他们为医院建设和军队医疗保健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还纪录了他关心身边工作人员的情况,洪办管理员王修圣患肾衰竭,需要做肾移植,洪学智将军发动全家为王修圣捐款治病。王管理员说:我要不是在洪老身边,早就死了。
洪学智将军爱护人民,也热爱家庭。他与夫人张文在长征草地上结婚,相濡以沫70年,在军中传为佳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因军情紧急,无奈将两个女儿丢在太行山下和淮河之滨,全国解放后又千方百计将他们找回。在黑河剿匪的严峻形势下,他应急处置,亲自为女儿接生。在军务缠身日理万机之时,他始终不忘对子女的教育,承担一个父亲应尽的职责。妻子眼里他是好丈夫,子女眼里他是好父亲,孙辈眼里他是好爷爷。
洪学智两度出任总后勤部部长,是掌管钱财最多的军队领导,但他精心为国家和军队理财,从不利用特权为自己及家人谋取私利。他生活俭朴,清正廉洁,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被广大指战员誉为是让人民放心的“红管家”。
洪学智秘书翟崇民说:我跟了洪部长8年,可以说部长这几条是坚持不动摇的:一是他出差从来不让子女搭便车;二是从来没有用公家的钱请私交吃过饭;三是到部队出差一定要交伙食费;四是摆酒他一律不喝;五是饭桌上一律不许剩饭;六是临走前都要检查一遍,凡是送的礼都要退回去。展柜中展出的洪学智将军出差下基层吃饭交的伙食费发票,在当今时代应该算是最珍贵的文物资料了。
第四展区为《生活场景展区》,是洪学智将军生前家中的办公室和卧室的场景复原。洪学智将军生前使用过的书柜、电视柜、书桌、沙发、茶几以及岳飞像、启功的书法对联等物品,和卧室中的家具、床上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全部作为展品展出。
80年前,在“八月桂花遍地开”歌声唱响的日子里,洪学智将军离开了曾经养育过他的大别山,肩扛着步枪,怀揣着革命的理想,踏上了革命征途,从读书郎到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80年后,还是在“八月桂花遍地开”歌声唱响的日子里,带着对家乡,对亲人,对战友的思念,将军的骨灰又回到了家乡,长眠于大别山。
第五展区为《历史的丰碑》。2006年11月20日20时10分,洪学智同志的生命之火熄灭了。这位80年前,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中,走出大别山,踏上了革命之路的共产党人;如今,在桂花盛开的日子里,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大别山下金寨革命烈士陵园。
人们来到大别山,听到熟悉亲切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歌声,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这位传奇将军辉煌的人生和对家乡的挚爱。
洪学智是金寨英雄儿女的杰出代表,是金寨人民的光荣和骄傲。纪念馆以丰富的实物、照片和资料,展示了洪学智将军一生光辉传奇的革命经历,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军队建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他的崇高品德,激励后人为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80年前为革命,为共和国的新生,洪学智将军踏上了血与火的战场,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抻展出一幅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历史画卷,尽现了江淮优秀儿女的胆识、豪气和拼搏精神。人们在“洪学智将军纪念馆”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和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而更多的是领悟到了一种文化,一种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