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张海涛同志从雅加达归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红色图库)
1973年12月,张海涛同志在美联社总部会见美国副总统福特。(红色图库)
中红网北京2019年1月28日电(红笔杆)新华社联合国分社首任社长张海涛同志于2019年1月14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1月20日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下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1月15日发布的《张海涛同志生平》,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著名学者、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涛同志,因病于2019年1月14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张海涛同志,湖北汉川人,1927年9月生,童年时期边干农活边读6年私塾,因家境贫穷,13岁当学徒工。1945年5月参加新四军五师,进入中原襄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任税务征收员。抗战胜利前参加过与日、伪军的几场小规模战斗,日本投降后,行军途中任司务主任。1946年1月10日 停战令下,新四军五师与以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会师,任宣化店区委秘书。1946年2月至4月,在中原民主建国大学学习,同年3月在该校参加中国共产党。在1946年6月26日打响中原突围第一枪之前奉命化装转移,前往东北。1946年8月至1949年3月,在《吉林日报》先后任该报经理部代理经理兼印刷厂厂长、发行科科长、特派记者和吉林书店经理;1949年5月随军南下,任吉林省进关干部大队队部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同年6月至1950年6月,在《江西日报》和新华社江西分社任记者,同年7月随军采访我军解放赣西南之役;1953年7月至1956年8月任新华社江西分社社长;1956年9月至1958年7月,在外交学院学习英语;1958年12月至1961年11月,任新华社卡拉奇分社首席记者;1962年5月至1963年7月,任新华社国际部东方组组长;1963年8月至1966年4月,任新华社雅加达分社社长;1966年6月至12月,任新华社文革小组组长、党组成员;1969年3月至5月,任新华社国际部东方组组长;1969年6月至12月,任新华社国际部领导小组副组长;1970年1月至1971年10月,下放新华社永济干校,任党委副书记;1972年1月至1977年8月,任新华社联合国分社第一任社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党委委员;1979年1月至1983年6月,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1983年7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1988-1989年,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和得克萨斯大学研究生院作访问学者。1991-1997年,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会议国际问题学科组成员。1995-2000年,任北京市委决策研究顾问。
张海涛同志青年时期即参加革命工作,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他长期工作在新闻战线的第一线,在党的领导下,贯彻党的指示,刻苦钻研业务,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参考材料,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1965年,他身处印尼“九三〇”事件现场,不惧人身安危,坚守国家利益,体现了新中国新闻战线工作者的精神风范和坚定立场,为领导和同志们所高度肯定。当他回国时,周恩来总理曾亲切接见了他,勉励他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多做贡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次年张海涛同志受命任新华社联合国分社首任社长,他殚精竭虑,努力工作,为在新的形势下拓展中国的新闻事业,推动民间外交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改善,为社会各界了解世界情势,了解国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后,张海涛同志主要研究美国现当代历史。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和研究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大国的发展历程,著述以史为鉴,以史资政,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现实意义,颇受学界和社会各界读者的好评。2010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他的主要著述有,《美国走马观花记》、《我说美国》、《再说美国》、《三说美国》、《何处是“美利坚帝国”的边界—1946年以来美国对华战略策略史》等及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