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现代文明就破窗而入”!石向阳兴奋地补充说:游牧经济的转型,旅馆、酒店、超市、电商、智慧牧场等新业态的兴起,居住条件的改善,给甘南草原吹来了挡不住的现代文明之风!有了热水噐,以前常年不洗澡、也没有条件洗澡的藏族同胞,如今养成了经常洗澡的好习惯;有了农用电和燃气灶,以前用手抹牛粪、在墙上晒牛粪的图景已成历史;那些原来长年抹牛粪的“扎西”、挤奶子的“卓玛”们,也从又脏又苦的活计中解放出来,穿上华丽典雅的服饰,开着小车,拿上手机,走下高原,走进了商海,走到了内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尕秀村采取“公司+牧户”的经营模式,在完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的同时,实现了牧民脱贫致富。他们还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探索建设智慧尕秀,项目包括尕秀印象、尕秀党建、尕秀政务、尕秀牧场、旅游尕秀、和谐尕秀、人文尕秀、健康尕秀,开通了智慧尕秀微信公众平台,建成百兆光纤、高清电视、百兆4G网络智慧家庭,100M光网宽带入户,公共区域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一个现代化的生态藏寨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
在甘南,尕秀村虽然只是少数,但它是牧区居住条件改革提升的风向标和试验田。在整整4天马不停蹄的采访中,行程四个县的1000多千米的沿线,记者看到的牧民定居点大都像尕秀村一样,红瓦素墙,井井有序,干净整洁,老远看去宛如盛开在绿海中的大片红花,令人眼花而神往。据甘南州有关部门介绍,甘南有行政村1000余个,在“十三五”期间,每年要建设提升300个像尕秀这样的生态文明示范小康村,打造60个旅游专业村。看来,甘南州委、州政府一定能让牧民们实现自已祖祖辈辈向往的“新房梦”。甘南州的“全域旅游”必将更具魅力,更加令人神往!
藏地特色文化,点亮“九色甘南”
7月中旬我们来到甘南草原时,一年一度的“浪山节”刚刚拉开大幕,只见漫山遍野布满了各色帐篷,到处炊烟袅袅,斛筹交错,欢声笑语,一派洋溢着藏家风情的节日景象。
这是一场浪漫而漫长的全民性狂野生活图景,是历时月余的野外狂热和浪漫,故名“浪山节”。浪者,放浪形骸、浪迹天涯之谓也。
大约每年七、八月间,格桑花盛开、牛羊肥壮之际,因气候高寒而寂寞了大半年的牧民们倾家而出,吆上牛羊,驮上帐篷,带上锅灶,扶老携幼,呼朋唤友,走到哪里食宿在哪里,重温“逐水草而牧”的原始游牧生活。“浪山”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广,令人咋舌称羡。不少外地游客也受邀加入“浪山”的牧民之列。真是:与民同乐,其乐无穷!
与“浪山节”并驾齐驱的群众文化娛乐活动,是成千上万人参加的锅庄舞。这种声势浩大的文体活动,一般在州府、县城及乡镇的广场上举行。锣鼓响起,歌舞震天,地动山摇,万人空巷。
甘南盛行锅庄舞,所辖碌曲县被国家文化部、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锅庄舞之乡”。锅庄舞,又称为“果卓”,藏语意为圆圈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盛行于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藏族聚居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锅庄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8月6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甘肃省文联等组织的《中国——碌曲第六届锅庄舞展演》在甘南碌曲举行,除了全国各藏区派出的20多支代表队参演外,兰州、西宁及甘肃定西和陇西等地也派出锅庄舞队和其他舞蹈队前来参演助兴。演出期间,高潮迭起,万众欢腾,盛况空前!据说,在甘南,凡是藏族聚居的地方,常年都有锅庄舞演出:凡是城乡广场,无一不是锅庄舞的舞台!
甘南人尤其是藏族人,不但能歌善舞,还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了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源于藏族民间艺人的创造和演绎,至今传唱不息。据说,“格萨尔”就诞生在甘南的玛曲县,如今,在县城建有“格萨尔广场”,境内至今到处流传着格萨尔王除暴安良、为民除害的动人故事。这种深厚而独特的文化沃土,孕育和传承着璀灿的藏乡文化,作为民族之魂,点亮了“九色甘南”。在甘南无处不有的唐卡,就是当地最广泛、最珍贵的艺术品,就是高原之魂的诗画表达。
“这是一个‘洋藏民’的家,也是她的画室和学校。”一个刚出过彩虹的下午,被我们戏称“卓玛”的女导游谢文莉,笑嘻嘻地把我们带进了“洋卓玛”的家!
“难道还有洋卓玛吗”?导游见我们有点迟疑,便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个高鼻梁、蓝眼睛的“洋卓玛”藏名叫丹增卓玛,出身于加拿大一个艺术世家,10年前来到中国,对雪域高原的绘画艺术一见钟情,后来索性嫁给了藏族唐卡画家群君,并来到甘南夏河县城安家落户,一住就是五六年。那天,群君外出,他的妻子丹增卓玛怀里抱着她的橡皮宠物狗,笑吟吟地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唐卡创作室,欣赏了满屋五颜六色的唐卡作品,还参观了他们免费开设的唐卡艺术学校,真是别开生面,大饱眼福!我们这些“老记”不懂藏语,也不熟悉丹增卓玛的母语英语,交流起来不尽如人意,但从这位“洋卓玛”的微笑和友好的示意中,我们读懂了她内心的成就和满足感,理解了一个不分国界的艺术家的情怀和远方。
提起藏区的特色文化,不能没有独特而神奇的藏医藏药。千百年来,藏医学,与中医、西医一道并肩作战,各展其长,共同呵护着高原儿女的健康,丰富着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
据我们此次“甘南行”中的一名“老记”回忆,1979年元月,正在甘南釆访的他,有幸参加了夏河县藏医院落成庆典。当时,院里只有两排平房,和两个分别叫“旦巴”、“桑木旦”的老藏医。可如今,这里已矗立起4栋4层高的藏式建筑,楼道宽得能跑小汽车。
甘肃中医药大学藏医学院毕业的娘克才让,任夏河县藏医医院院长。他告诉记者:夏河藏医院是全藏区第二家、甘肃第一家藏医医院,现有建筑面积4386平方米;57名医务人员,其中藏医55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32名,护士4名;60张病床,设综合内科、藏西医结合科、藏药药浴、藏药制剂等4个科室,配有放射、化验、超声波、心电图等医疗器械。去年,门诊病人3万多人次,住院病人700余人次。目前,藏药制剂280多个品种,其中治胃病的藏医良药“洁白丸”已入《中华药典》。
据介绍,甘南州和所辖8县、市,都办起了藏医院,就诊者遍布甘、青、川、藏、滇各藏区。藏医学这朵医学奇葩开遍了青藏高原。
在四五天的“甘南行”中,“老记”们对甘南清新、整洁的生态环境,对甘南的蓝天白云和整个生态文明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没有想到,当内地许多大中城市还在为“垃圾围城”、雾霾蔽日而苦恼、而报怨的时候,比宝岛台湾陆地面积还大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却实现了“全域无垃圾”,从而保证了“全域旅游”的环境条件,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藏族群众素来崇拜神山神水,见了雪山和大江大河纳头便拜,以示崇敬,这无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怀。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尊重群众的传统习俗,并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在全州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千好万好不如生态良好”的发展理念,坚守“生态信仰不可亵渎,自然尊严不可冒犯”的生态思想底线不动摇。正是这种既传统又新潮的“生态信仰”和“生态自觉”,给甘南的环境整治和整个生态修复保护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正如藏族女干部、甘南州旅游委主任欧杰草所说:敬畏自然的优良传统,加上近年来全州上下对生态环境的大力整治和精心呵护,生态文明理念己深入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血液和骨髄。我为我们藏民族的刻骨铭心的生态文明意识感到骄傲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