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团结御侮 奋勇抗战
第一单元《国共合作 团结抗战》。
一、日军侵闽暴行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图谋侵袭福建沿海,把福建作为实现其南进战略的目标之一,制定侵占福州、厦门的作战计划,并派飞机轰炸八闽各要地,1938年5月13日,厦门失陷。
1941年4月福州沦陷。
二、福建国共和谈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守军奋起抵抗。9月22日和23日,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先后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各红军游击队: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之下,可以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
三、红军游击队整编北上抗日
1938年1月12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共计1.03万人,其中福建红军游击队5500多人改编为第二、第三支队和特务营的2个连,是新四军初创时有生力量的主要来源地。
第二单元 救亡运动 潮涌八闽
一、发动民众 奋起抗战
福建各地党组织利用各种有利契机,组织各界救亡团体,积极发动民众奋起抗战;利用各种合法形式,发展抗日进步力量,使战时福建省会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活动的中心和东南工合运动中心之一。
1937年7月25日,福州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成立,郁达夫为理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大学内迁长汀,成立了以校长萨本栋为名誉会长的长汀抗敌后援会,有力地推动了闽西山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众志成城 保家守土
全国抗战爆发后,驻闽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师长卢兴荣积极请缨杀敌,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全师4700名官兵英勇作战,伤亡惨重,共牺牲官兵4300人。
三、永安——东南抗战文化活动中心
抗战时期福建临时省会永安的进步文化活动其发展历程从1938年5月至1946年5月,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涉及政治、经济、车事,、文学、艺术、新闻、教育等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出版物之多,作者阵容之大,内容之广,战斗性之强,斗争之激烈,在东南各省独一无二。当年在永安各进步刊物发表作品和出版专著的著名作家、学者,有100多人,其中郭沫若、王亚南等人的一些名著,以及羊枣的军事时事论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第三单元 心系祖国 支援抗战
一、闽籍华侨支援祖国抗战
抗战中,陈嘉庚、胡文虎、李清泉、庄西言等闽籍爱国侨领,是广大海外华侨的杰出代表,是支援祖国抗战的先锋,是组织和推动海外华侨爱国抗战的旗帜。
据南侨总会统计,从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间,华侨的捐款平均每月达国币1350万元,每年1亿6千余万元,等于负担了当时抗战军费的三分之一,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贫苦华侨的血汗钱。尤其是闽籍华侨,捐赠的数额尤巨,从抗战爆发到1940年底,捐款将近1亿元。这些捐款凝聚着福建旅外侨胞的赤诚爱国之情。
二、台湾义勇队在福建
台湾义勇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在大陆生活的爱国台胞组成的、有正规军编制的抗日武装,于1939年2月在浙江金华成立,1942年在龙岩扩编为台湾义勇军总队,人数381人;1946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无故解散。在近7年抗日活动中,主要转战浙、闽各地,其中大半时间依托龙岩,从事宣传鼓动、对敌政治工作、战地医疗、武装斗争等。
第四单元 英勇征战 砥柱中流
一、八路军中的福建子弟兵
1939年11月初,晋察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率部参加反击日军冬季大“扫荡”,成功指挥黄土岭伏击围歼战,击毙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以下900余人。这是中国抗战史上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官。
您面前的多媒体互动系统展现了炮击阿部规秀的场景。
展柜中的这件军大衣,是被击毙的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军大衣,由戴镜元将军捐赠给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黄土岭伏击战后,缴获的阿部规秀的军大衣和指挥刀被辗转送至延安。1941年,毛泽东把这件军大衣特别奖励给了戴镜元,以表彰他在破译日军密电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延安颂》作词人莫耶,原名陈淑媛,福建安溪人,这首词是莫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时创作的。
邓拓——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杰出新闻工作者。1944年,主持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泽东同志的选集。
二、新四军中的福建子弟兵
新四军中的福建子弟兵驰骋苏皖抗日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在皖南事变中,由原闽北红军游击队为基干组成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先是担任前锋开路、后又作为全军后卫掩护突围,几经血战,全团绝大部分壮烈牺牲,仅几十个人突出重围。
三、反顽自卫夺胜利
1938年后,福建的国民党顽固派逐步由抗日转向反共,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政治迫害和经济封锁下,中共福建地方组织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有计划地分散隐蔽,边生产、边学习,克服了各种困难,为迎接新的斗争积蓄力量。巩固了党在东南的战略支点地位与作用。
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在中共七大上,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46年6月,曾镜冰在延安向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中央领导人汇报闽浙赣党工作后,刘少奇高度评价了抗战以来福建人民的革命斗争,从理论上精辟概括福建党组织的抗日反顽斗争的经验,认为这些经验“相当成熟、有系统”, 福建党组织在抗战中有“三大创造”,即 “武装退却,合法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反特务斗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巡洋舰上,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地区的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被日本强行侵占50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六部分 壮大力量 迎接解放
第一单元 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一、争取实现和平民主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福建当局秉持反共内战政策,声称福建没有国共问题,继续否认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及人民武装的合法存在,加紧全省“清剿”部署。在这种情势下,中共福建地方组织一方面发动群众,反对内战独裁,争取和平民主;一方面继续贯彻分散隐蔽发展方针,武装自卫,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二、公开发动爱国游击战争
当国共两党尚在重庆谈判之际,福建国民党当局就迫不及待地把全省划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五个绥靖区,集中兵力,对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进行分区“清剿”。 中共福建党组织与游击武装放手发动群众,公开发动广泛机动的游击战争。
1947年4月9日中闽东北地委成功地发动了澄洋暴动,揭开了全省公开发动游击战争的序幕。1949年1月1日闽粤赣边纵队成立, 2月3日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成立。
第二单元 开辟城市第二条战线
一、加强城市工作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共福建省委着手加强城市工作,成立了闽江工委。为了执行中央关于“向东南各省发展”的指示,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改组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城市工作的指示,专门成立城市工作部,由庄征任部长,李铁任副部长。
二、开展统战策反
苏华,任中共闽浙赣区党(省)委委员,潜伏福州市区设立秘密地下交通站,负责沟通区党委与各地的联系,积极开展迎接解放的统战情报策反工作。谢筱廼,中央华东局社会部福州工作站负责人,主要负责福州等地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情报策反工作。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农工民主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等在福建的地下组织,通过党员在不同岗位主动与中共地下组织联系配合,开展革命活动,为福建的解放和接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三单元 《配合大军解放福建》
一、南下大军入闽
历史进入1949年,全国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渡江战役后,二野一部追歼逃敌,率先解放闽北地区。中央审时度势、决定提前解放福建,建立攻取台湾的前进基地。三野十兵团入闽,在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和游击武装的支援、策应和配合下,顺利发动了福州、漳厦两大战役,解放全福建。
二、福州战役——提前解放福建的关键之战
1949年8月15日,三路大军攻打福州战斗全线展开;17日,福州宣告解放。此战役共歼国民党军5万多人,为加快解放福建全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张鼎丞任主席,叶飞、方毅任副主席。
三、漳厦战役——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大规模渡海作战
1949年10月15日,十兵团一部佯攻鼓浪屿,拉开了厦门战斗的序幕。17日上午11时,厦门全岛宣告解放。漳厦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渡海作战,船只准备是渡海作战中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在闽中、闽南党组织的大力配合下,福建人民特别是广大渔民踊跃支前、参军参战,为漳厦战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在看到的雕像是康亚宗,小学生,年仅13岁,担任解放军海上练兵小教练,驾船运载解放军渡海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至此,除金门、马祖等岛屿外,福建全省均告解放。
1950年10月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任命张鼎丞为福建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叶飞、方毅、陈绍宽、丁超五等4人为副主席。10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福建人民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八闽开国将军长廊
福建人民在长达28年的革命斗争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为革命牺牲的老区群众达10余万人,死难的烈士10多万人。
在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您现在走过的是八闽开国将军长廊,从1955年到1965年,共授予了1604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将帅军衔,福建涌现了83名开国将军,其中上将3名,中将9名,少将71名。
福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始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在不懈奋斗中显示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让我们铭记历史,承继伟业;团结奋斗,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