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杨作材三女杨林林、四女杨宏、四女婿王嘉、儿子杨正于2014年8月4日到延安。我9:30在机场接到四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像久违了回到自己家乡的老亲人。我这周的工作任务就是陪同杨作材儿女依据杨作材1983年回延安的讲话录音和手迹走访他当年在延安的行程。一周的陪同走访让我对这位革命老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敬意,根据他儿子杨正所述:八年抗战,他的父亲在延安工作了将近八年,干过好多行业。 ——郭妍
杨作材
杨作材,江西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务处处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处长、中共热中地委敌工部部长、东北林务局局长。建国后,历任重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冶金工业部设计司司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问。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延安期间,曾独立设计并指导施工建造了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办公楼、王家坪中央军委机关礼堂以及枣园建筑群等。
杨家岭旧址建筑
1941年春天,杨作材已经回到自然科学院任总务处处长,忘记了是谁通知的,要他去杨家岭。一头黄牛,一个马褡子,一边驮绘图仪器,一边驮铺盖。到杨家岭见第一位领导就是任弼时。那时任弼时任中央秘书长,李富春是副秘书长。当时他父亲住在原礼堂的一个小房子里,一个桌子,一张床。去杨家岭的任务就是修中央办公厅楼。当时设计了两个方案,一个是三层楼,一个是三栋平房。中央同意了三层楼房的设计,从画图到施工都是由他负责,这种建筑是三十年代所流行的火柴盒式建筑,四四方方的,中间的三层楼又高又长,二层楼短一些,一层又短一些。平面图看起来像个飞机。施工中发现,二层窗子正对着警卫班的住处;三层正对主席窑洞,中央其他同志刘少奇、李富春、陈云等都住在主席旁边的窑洞里,所以就因地制宜,就着地势把窗改成门,同时还加修了桥。办公大楼的东厅是作战室,后面的窗户很小,并且没有向外开放的门。是根据总参谋长王若飞同志的要求设计的,这样的设计,完全是为了保密。办公厅楼在41年入冬前就完工了,因为没有水泥,屋顶平台为了防水,用的是延长县的石油。油矿的原油像泥浆,先铺上一层麻刀灰浆,上面再铺转砖。修建办公厅的石料取自对面山上,一连几天早上放炮,影响主席睡不成觉,叶子龙说,乘这个机会把主席的生活习惯改过来。王首道说,“那怎么能行?!”商议的结果,改为每天下午放炮。随着天冷了,杨作材就搬到沟里边的窑洞住,同邓洁在一排,对面是彭真、杨尚昆,上边是机要科。那时,正值反共高潮期间,中央领导同志经常通宵开会,一连几个夜晚,眼看着中央的同志,一个个都瘦下来了。
1942年开春修杨家岭14孔窑洞,从建筑技术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与普通窑洞不同的是,前者是椭圆拱。椭圆拱的强度不如半圆拱,所以施工要求十分严格,当时是按公式计算的。但它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能使窑洞内部显得格外敞亮。14孔窑洞头上几孔是毛主席住的,1942年春,枣园大兴土木,毛主席又搬回杨家岭这几孔窑住,亦称中央干部招待所,后面几孔是刘少奇同志的,再往后是任弼时和李富春同志的。上边住的是叶子龙、师哲、陶铸。后边八孔是王明、吴(玉章)老等人住。
1941年初冬,办公厅工程收尾时,杨家岭原来的礼堂失火了。这里原来有一个砖木结构的小礼堂,能容纳三四百人。1941年的冬天,杨家岭的俱乐部主任住在礼堂里面,小房子里放着发的棉花、木炭。那天,俱乐部主任去鲁艺跳舞,木炭火花一爆,烧着了棉花,木炭烧起来了,火大得没法救,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大火把礼堂给烧毁了。当时杨作材在杨家岭大家都叫他工程师,李富春就通知让在原址上再建一个礼堂。那时图画的简单,在原址的礼堂上,量了量就开工了。
2018年5月4日杨作材二女杨立与本文作者雨涵在杨家岭李纳出生的窑洞前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