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周恩来总理称“有重大贡献而过早牺牲”的潘文郁(1906-1935年),原名潘问友,又名潘成文、潘东周、潘文育、潘玉华,号冬舟,湖北襄阳人,是中共早期著名的理论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经潘文郁翻译的外国进步作品,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革命历史进程,这其中他翻译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马克思革命巨著《资本论》,使中国近代革命志士都从中受到启发和影响。但由于历史原因,潘文郁的传奇人生和历史贡献却长期不为人所知。
潘文郁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
1906年4月4日,潘文郁诞生在汉江边上一座秀丽的小镇——襄阳东津湾。受家乡襄阳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浸润和滋养,潘文郁幼年好学善思,9岁的时候就天赋尽显,提笔成文,700字的文章竟能一气呵成。
1922年,16岁的潘文郁考入家乡襄阳的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3年转入武汉共进中学读书),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了肖楚女把马克思主义首次传播到襄阳的革命火种。一经接触,马克思主义就深深植入潘文郁的头脑。
1920年9月,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的萧楚女第一次来到襄阳,在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国文、物理、哲学教员。教学中,他鼓励学生学习新文学和鲁迅作品,组织“乡俗改良会”,并开展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1921年夏,因受反动势力的排斥被迫离开襄阳。
1924年1月,萧楚女因母亲病重离开重庆回到武汉。应二师广大师生的强烈要求,他于母亲去世后,第二次来襄阳,到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这时,他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1922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带着党的重托,他在二师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学生觉悟的不断提高,萧楚女此时已考虑准备在襄阳建立党组织,对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进行考察培养,把李实、刘子谷、燕文新、方福生、殷乾三、程钦等人列为发展对象。
萧楚女在襄阳的革命活动,引起了襄阳反动势力的恐慌。在特殊背景下,第二次来二师任教仅仅3个多月的萧楚女不得不再次离开襄阳。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合作,萧楚女于5月前往上海,随团中央安排工作。
萧楚女是襄阳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两次来二师执教,在襄阳播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种,给进步青年指引了革命道路,为潘文郁到襄阳建立襄阳地区第一个国民党小组、谢远定到襄阳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潘文郁回家乡襄阳领导学运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它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五卅惨案激起了湖北学生的极大愤怒。此时的潘文郁,于1925年7月1日被吸收为共青团团员,8月转为中共党员,已成长为学联骨干。
当时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基于国民革命的共同目标,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其他共产党员一样,潘文郁也跨党加入了国民党。
作为湖北学联代表,潘文郁受中共武汉地委书记、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常委董必武派遣,回家乡襄阳到曾经就读的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领导学运的开展。
潘文郁建立襄阳地区第一个国民党小组
回到家乡襄阳从事党务工作,潘文郁身份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特派员。
潘文郁在肖楚女曾经在第二师范学校启动建立党组织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群众中进行考察,从中发现具有反帝反军阀和民主革命觉悟的人员,把在第二师范学校中和声援“五卅”运动中表现突出的方复生、孙承孝、高如松等人吸收为国民党党员,建立了襄阳地区第一个国民党小组 (1926年,国民党襄阳县党部成立,中共党员李实任县党部常委即书记长)。接着,这批国民党员又加入共产党,成为襄阳地区共产党的基础。
1925年11月,谢远定将襄阳的党、团员组织起来,建立了第一个襄阳党团特支,并担任了特支书记。
襄阳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是襄阳革命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具有深远的伟大历史意义。它标志着在襄阳第一次有了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地方组织,从而使襄阳的革命有了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给灾难深重的襄阳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襄阳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襄阳的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