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8年5月23日电(王秉伦)今年春节前夕,原27集团军的一位老首长转赠给我一本新书:《父亲――还原真实的开国上将许世友》(以下简称《父亲》)。因我也在这个集团军和所属师工作过多年,上将许世友曾是27集团军前身华野九纵的司令员,对老首长的传奇故事在部队传统教育中早有耳闻。当拿到这本书时,正赶上春节放长假,我便怀着对老首长的特殊感情、对开国将士的无限崇敬,静心地阅读了《父亲》这本书,堪称是整个节日的精神大餐,远比那美味佳肴更有滋味。我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接连学了两遍,随看随作了一些眉批、标注,重温历史,追寻初心,催人奋进,受益终身。特别是在步入新时代的强军路上,我们更加需要像革命老前辈那样信念坚定、无比忠诚、听党指挥,浑身血性、勇猛顽强、能打胜仗,本色不变、一身正气、作风优良,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本书的作者许华山是许世友的女儿。她写书的目的不是出于友人的关切和好奇,也不是为父亲个人树碑立传,而是父辈们苦难辉煌的业绩和精神世界的崇高,感动和催促作者拿起了笔、写成了书。正如她在开篇自序中所说:“每当我重读那些新中国的缔造者、创造者的故事时,总是被前辈们的精神世界所深深感动。他们饱经磨难、百折不挠,永远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直到告别这个世界。前辈们的人格魅力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许世友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是一位传奇将军。为了确保传奇之真,斟别一些传说之误,作者希望自己“我能写出一个真实的父亲,也算是我对九泉之下的父亲表达的敬意吧!”
为了这个“真”字,作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坚持和做到了“四实”:一是语言平实。全书300多页,18万多字,从头到尾很难见到那些过溢的形容词、超标的副词、连串的排比,用的大多是老百姓的大实话、大白话,就像绘画中的国画作品、摄影中的黑白照片,只用黑、白、灰三种色调,照旧可以描绘大千世界的天、地、人。这样写,虽然语言平实,描述直白,但更能让人阅读起来很省力、很好懂、很好记、很受益,恰如唐诗中那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白描式的名篇佳句,使老少皆益,雅俗共赏,流传更久。二是叙事扎实。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很会讲故事,而不是编故事,尽量用书中人物的个性语言说事,用准确的数字说事,用见证者和可靠的史料说事。尽力摒弃那些故弄玄虚、过度吹虚、画蛇添足、扬长护短等叙史写人的大忌,特别是许世友本人就是“喜欢做事,却不喜欢饶舌。”比如,书中在介绍许世友晚年战胜癌痛时,作者运用了父亲的习惯用语“痛就痛呗,痛过了就不痛了”,尽量为医院节省止痛药。在探究父亲为什么不怕痛、为什么不惧死这个问题时,自然地引出了“敢死队长”的传奇故事:仅在红军时期,父亲就7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敢死队长,4次负伤。一把大砍刀,砍得全是缺口,一仗下来就得换。这种平实的叙述,这组确凿的数字,远比用多少形容词、编造多么曲折的情节都解渴、都有说服力。读后让人感动、深思、联想和敬佩!从中我们可以确信:许世友眼前癌症带来的任何肉体的疼痛,都难以与当年战场上随便哪个弹伤的痛疼相比,因为他体内的病魔根本不配与他为敌,他根本瞧不起那个癌,癌细胞或许可以攻占他的身体,却永远不能撼动他的精神!这种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的精神状态,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三是点评现实。作者在书中的关键处对人对事也书写了一些感悟和点评,虽然不多,但都是有感而发,紧紧依史论理、依事讲理、依情明理,把历史启迪、现实感悟和未来展望有机的统一起来,达到了言简意赅、入情入理、触动心灵、给人启迪。比如,作者在探究一大批老将军所以能在“文革”中忍常人所不能忍,挺过一场劫难,答案是他们在战场上练就的顽强意志,特别是靠个人的坚定信念。对此,作者在深刻地评议中写道:“在他们身上有忠诚、有信任、有理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个人的信念中如能有这些做支点,那他一定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真是振聋发馈!这在当前对于我们如何做人、怎样为官,对于不忘初心、拒腐防变,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四是印制朴实。这本书的印制没有丝毫形式大于内容的痕迹,坚决抛弃了那些“过份包装”、“豪华装修”、开本巨大、设计复杂的顽疾,坚持让形式与内容吻合相符,达到了色调单一、十分素雅、耐人寻味的目的。书的开本为小本32开,套封的底色为军绿色,寓意父亲戎马一生、军旅情深;一张黑白合影照片,揭示了父女之间的悠久亲情,白色、大号的“父亲”二字在版面上十分突出,彰显了本书的主题。书的正封为纯白色,父亲二字照样很突出,象征父亲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一生,表达了女儿以肃穆敬仰的心情对父亲的永恒怀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军队改革大潮中习近平主席对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提出了明确要求:“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这是对我党我军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的科学总结。在新时代,要实现强军目标、争做“四有”军人,就应该自觉地不忘初心、学习先辈、砥砺前行,其中《父亲》的主人公许世友上将就是一个楷模。他传奇的一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特别是他“活着尽忠,死了尽孝”的思想美德,勇猛刚烈、柔情细密的战斗作风,更令人敬佩和仿效。我认为,这是一位忠、勇兼备的奇人!
许世友的忠,是跳出自我、先国家后小家、先人民后亲人的“大忠”,这首先体现在他对党、对领袖毛主席、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上,而且是绝对的、坚定的、真挚的、持久的,表里如一,心口相符,决不是历史和现实中的那种“伪忠诚”。当年,毛主席曾为其改名,两次救了他,从此他知恩图报,服从真理,听从指挥。长征的苦难辉煌,让他认清了张国焘的罪恶野心,认准了“还是毛泽东高明,北上才有出路”,由此坚定了跟着党中央、毛主席干革命的决心,并初心不变、始至不渝。1941年3月,毛主席一句话“许世友,去山东”,让他重掌兵权并独居一方,他二话不说即刻赴任,这一去就是16年。其间,在抗日战争中,他组建队伍,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粉碎了日军的多次围攻和疯狂扫荡,保卫了人民,扩大了地盘,赢得了胜利,成为家喻户晓的“红司令”;在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又让许世友担任攻城总指挥,他带领部属勇猛作战八天八夜,实现了“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战役目的,为我军攻占大城市积累了经验、创造了范例。可见,许世友的忠诚完全体现在他听党指挥、创造性落实上级指示的实际行动上。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就更加需要自觉地强化“四个意识”,拥护和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维护习近平在全党全军的核心领导地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许世友的忠,也体现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上,他真诚地关爱部属、战士和人民群众,特别是患难之交更显忠诚,更显人品之高尚。“文革”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聂凤智这员战将遭到迫害、下落不明,许世友顶住压力,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冒着风险寻找聂凤智及亲属,千方百计地为其鸣冤昭血,直至重新出来工作;陶勇这员猛将夫妻俩不幸离世后,撇下8个孩子无人照料,许世友得知后不怕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当即做出决定:“就算父母有罪,子女也无罪,他们就住我这!”事后对每个孩子一一做了安置;王近山这位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之一、战争年代被称为“王疯子”的得力战将,在60年代曾因“作风问题”受到严重处理,下放京外农场工作,当毛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时,许世友当着毛主席的面极力推荐王近山出来工作,并表示没人要我要,经过巧妙运作使其出任大军区副参谋长,分管作战。对自己的战友和部下是这样,对普通战士和平民百姓也是这样。许世友下连当兵住过的班,几乎每个战士都到司令员家里坐过客,还帮助战士家里解决实际困难;南京下乡知青任毅写了首《知青之歌》,当时流传全国,惊动了“四人帮”,被定为“反动歌曲”,并将任毅定为死刑,许世友接到报告后却大笔一挥:“该人年轻,个人历史简单、清白,当无死罪”,指示将任毅教育释放,这在当时的政治氛围里几乎是一个奇迹!可以想见,许世友对上的无限忠诚和对下的真诚关爱,又是在他敢于同不忠不仁的人与事做斗争形成和坚持的,是凝注在骨子里的不畏权贵的正义感和勇气的展示,是传奇的磨难、漫长的阅历、思维的升华让他懂得了自古以来都是“有忠无奸不成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