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的忠,还体现在忠孝关系的正确处理上,他是“自古忠孝难两全”命题的最好答卷人,以自己一生的行动诠释了先国后家的人生理念。他认为“对父母不孝的人,对国家肯定不会尽忠”,他表示“我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许世友从小丧父,母子二人生活艰难,8岁时便离家去少林学武,8年后才获准回乡探母,结果路见不平违规生事,不仅未见到母亲,还忍痛离开了少林,潜回家中将师傅所赠的8块银圆全部留给了妈妈,从此踏上了寻找红军之路,这是别母之孝!在漫长的繁忙的军旅生涯中,许世友极少回乡探母,1952年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他,终于请假探亲,一进村远远看见母亲,便奔过去长跪不起,流泪叩头;1959年秋,年过半百的许世友外出看地形路过家乡,突然归来,远远望见74岁的母亲,弯着瘦弱的老腰,提着一把破旧的镰刀在山上割猪草,他大叫一声,一路哭着奔过去,硬是把母亲背回老屋,这是背母之孝!这件事之前,他曾多次要把母亲接到城里和自己同住,侍候余生,但母亲总是不答应,这次经过再三劝说,总算把母亲接到了城里,可半个月后母亲非要回梦里都惦记的大别山老家,无奈,只好再把母亲送回老家,圆了母亲的乡愁梦,这是接母之孝!经中央特准,许世友逝世后,遗体安葬在老家母亲的坟旁,践行了他“活着尽忠,死了尽孝”的诺言,这是陪母之孝!
许世友这种对上忠,对友诚,对民爱,对母孝和大孝尽忠国家、小孝服侍父母的传统美德,为我们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起了可敬可学的样板。
众所周知,许世友上将是我军战功卓著的猛将和卓越的指挥员、开国元勋之一,他一生光彩照人,用身经百战来形容他一点都不过份。谈起他英勇杀敌的传奇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在孩提时,他就步入少林,通晓武艺;在大革命时期,他以敢死队长而出名;在红军时期,他是令敌胆寒的大刀团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当上了骑兵和胶东司令,打胶东,战济南,出奇制胜,屡建奇功,一个共产党的红色司令在胶东先后收拾了对手的24个司令!这真是奇迹!对于许世友的勇猛刚烈、桀骜不驯的事迹,大家是有目共睹、一致公认的。而且,他的勇是蕴含着智,是大智大勇、智勇相兼;他的粗是隐藏着细,是粗于表面、细在关键。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仍然需要这样的战将和勇士。在《父亲》一书中,我们看到了许世友智慧、精细的一面,大量的事实和细节介绍都令人佩服。陈再道将军就讲过:“他打仗的指挥风格是外粗内精。与他共过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外粗内精、粗中有细的人。”给他当过四任参谋长的贾若瑜将军也曾直言不讳地说:“你们不要以为许司令是个粗人,他是倚粗卖粗、粗中有细,特别精明。他的精明,别人不容易看透。许多干部都很精明,在对待具体人、具体事上精明。跟他比起来,比不了,不在一个档次上。”事实正是这样。当年,在毛主席南巡谈话要经过上海、南京时,他闻到了一些“火药味”,为了确保毛主席的绝对安全,事先向部属当面交代:从现在起,上海到南京的铁路要派部队巡逻,特别是沿线的涵洞,更要加强戒备。同时,自己留在南京附近活动,以防万一。这真是关键时刻见忠诚,危急关头显缜密!“9•13”事件发生后,许世友秘密进京受命,清查和抓捕林彪的死党,上海和杭州有两个军队要员参与政变,罪在必抓,任务交给了许世友。为防止两人逃跑和拒捕,许世友回到南京立即做了周密的布署,从参与人员的选定、抓捕方式的确定、具体时机的选择、押送路线的安全、归案后的处理等环节都想得很细,圆满完成了中央交给的特殊任务,大家都非常佩服他先期筹划之深思熟虑、坐镇指挥之严谨缜密。
习主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要做到这三个“不能忘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优良传统发扬好,就应该自觉地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做人做事,积极投身新时代,努力创造新伟业!
感谢历史为我们塑造、书写了一个“忠孝两全的人生楷模,智勇相兼的传奇将军”――许世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