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为打通津浦线,从南向北进攻徐州,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台儿庄大战。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正面战场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的大战役,打破了日军不败的神话及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东部地区的战略。作为台儿庄大战的前哨战滕县保卫战更是可歌可泣:第二十二集团军(川军)122师124师在武器装备奇差人员不整的情况下,英勇阻击了日军10天(3月8日~3月18日),为台儿庄大战完成包围日军的战略赢得了保贵的时间,其中122师师长王铭章在滕县县城内壮烈殉国,李宗仁曾感叹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第二十二集团军奉命于1938年1月中旬抵达枣庄临城(今薛城),军长孙震,集团军指挥部设在临城,但没有明确记载为临城何处。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近代战争史上一些战役指挥部是如何设置的:
(一)潍县战役:指挥部设在东常寨村————地处县城北部沿海的南北官路附近,重要交通枢纽,背靠白浪河便于防守;村子里树木长势好,参天蔽日便于隐蔽。 (二)长沙会战:设在长沙岳麓山上,森林大树覆盖。 (三)湘西会战:设在清代乡村一家蒋姓祠堂,砖石结构建筑坚固。 (四)淮海战役:解放军前总指挥部设在曲阜孔林里————2平方公里的森林古树,从天空向下看基本什么都看不到。 (五)辽沈战役:四野林彪指挥部,一座朴素结实的地主大院。 (六)解放军129师司令部:河北省涉县三个上、下、后品字型农家四合院和一个防空洞。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集团军指挥司令部设置有以下原则:
①房屋要坚固,基本要求是砖石结构的房子,农村一般俱有这种条件的多为地主大院或家族祠堂。 ②交通方便,临近官道或河道或铁路线,多种结合最佳。 ③有浓密的森林、树林提供防空隐蔽(非常重要条件)。 ④决不选择有明显地标建筑物,闹市繁华街道旁。
参看古临城地图,我们发现如果第22集团军在临城内设置指挥部,只有两处可供选择:①火车站不远处1911年建成的德国天主教堂,三层楼房结构,为临城地标性建筑物;②临城县衙驿站内(与天主教堂一街之隔)。————这俩处选择符合指挥部设置的一些条件,面积宽敞容纳500人的警卫营问题不大,交通方便(门外即是古驿道北临城大街)。缺陷是太繁华了,保密性几乎没有,防空上基本是活粑子(教堂就是明显的导航仪),从后世教堂文史资料的记述看,也没发现在此设置指挥部的确切记载。
那么,会是距离临城县城2公里远的西仓村孙家大院吗?
孙家大院占地200余亩,有400多间砖石结构房屋,大院四周有高大围墙,四角有雕堡,西仓村为一个正方形的寨墙堡垒,有东西两寨门,村西300米即是津浦铁路,村东100米为宽大的蟠龙河,村东北800米为南北官道;村内大树参天浓荫掩蔽(大院门口有一棵千年多的唐槐,至今枝繁叶茂)。孙家为当地首屈一指的豪绅大族,经济实力雄厚,从1730年左右开始营建大院,因家族经济人口繁盛,遂不断扩建成200余亩的宏大建筑群。历史上1866年曾国藩在山东布署剿捻时,曾在孙家大院停驻数日;南北往来讲究舒适的官员,或因雨雪阻隔行程时,也多选择去孙家大院求小住,如清末兵部左侍郎李昭炜(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一任馆长),1902年赴江西主持府试,不巧遇大雪阻在西桑桥,闻大院主人孙长恩(奉政大夫候选同知)喜交文士豪爽好客,遂登门拜帖,孙长恩热情款留数日且相谈契合引为知己,李侍郎临别感慨赠诗有句"喜逢东道主,宾至宛如归……"
临城方圆二十里之内还有类似的村寨堡垒吗?有两处:一处在滕县南IO公里张汪镇邓寨村(邓家寨),但是距离滕县太近了,排除;一处为西仓村东北2公里的皇殿村(皇殿寨),1865年4月,山东布政使丁宝桢曾依托该寨在西桑桥阻击捻军北上,大败,丁宝桢险丧命被皇殿寨主人孙维翰孙维祺兄弟救入寨中,捻军攻打皇殿寨一昼夜不克方退走。皇殿寨距临城4公里,距津浦铁路2公里,综合各方面条件均逊色于西仓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