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0岁老人接受广钢成立60周年庆典采访。
不凡的家世
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1919年,爆发“5.4”学生运动,孕育了民族、爱国、团结、进步、科学等精神,加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步伐,加速了民众奋争民主、求解放的觉悟。一个不可避免的新思想、新文化、新动向的到来,一浪高过一浪的运动态势,冲击着封建社会制度,冲击着陈旧的思维观念,冲击着九省通衢的武汉及其周边风尚。
这一年的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一位满身心带着祖上传递维护民族、民生、民权意识和萌动鲜红的民主正义自由进步思想基因的千金玉体女婴,降生在距离武汉不远的黄陂县乡下一座书香门第及官宦贵族之家老宅内。
祖父陈毅,字士可。晚清贡生。曾先后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政府秘书、北洋政府官员、蒙藏事务局参事、驻外蒙古库伦、库乌科塘地区豫威将军都护使、镇抚使、驻外蒙古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军阶上将。封疆大吏,权倾一方,家眷居留北京。在任期间,民族意识坚定,捍卫国土完整行为坚决,深入研究蒙古国情,与外蒙古、俄罗斯当局进行艰苦谈判达成《改善蒙古未来地位六十三条》的《中俄蒙协约》,为内蒙古不被沙俄及外蒙古肢解分裂,奠定蒙汉团结与边疆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她从小跟随祖父、祖母在北京西单孟端胡同的大宅院中,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越生活,在铎民小学读书。
1924年,祖父陈毅因故卸甲民国政府要职。
1926年,祖父回归湖北省武汉。不久,病逝上海。
父亲陈骞,号源使。北京德华大学德文专业毕业,公派留学瑞典,业满归来供职民国外交部,驻秘鲁外交官公使馆秘书。
祖父病逝后,1927年父亲陈骞应招从秘鲁归国。母亲,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温柔贤淑,一生勤勉。她跟随父、母仍然在北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就读北京师范学院附小至小学五年级,受到师长们文化知识培养和爱国启蒙熏染。她从祖父母、父母亲处吸收良好的家风家教和文学艺术的养分,为后来漫长人生之路有了一番扎实铺垫。
不凡的功绩
博大浩瀚的中国革命斗争史中,渺如烟海的历史人物纪事中,各有光彩。她的奋斗经历纪事,看似虽无轰轰烈烈影响,更无惊世骇俗之举。但是,历经百年沧桑,且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点点滴滴聚而生光,尤为弃旧图新意识坚定、家国情怀豁达、理想信念忠贞、践行目标高远等,彰显出她的优秀品德和功绩。
在她刚满12岁那年,“9.18事变”发生,日军侵占东三省,小姑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宣传队宣传、演出。节假日跟随游行队伍走上北京街头,呼口号,撒传单,贴标语,反对侵略,反对日货,呼吁民众觉醒,支援和参加东北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3月,宋哲元指挥的中国军队第29军,在长城喜峰口与侵华日军开战,她在学校担任宣传队长,组织带领学校的宣传队员,校内外宣传演出,唤醒市民,督促政府,声援宋哲元率部抗击日寇,宣传鼓舞士兵们斗志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誓言等活动。
1935年12月9日,北京学生在共产党领导下爆发了“12.9” 抗日救亡运动,支援东北抗日,支援长城抗战,声讨汉奸组织,声讨“华北五省自治”伪政府成立,呼吁保卫国土完整,全国掀起抗日新高潮。已经回到湖北武昌女子第一中学读书并担任班级童子军小队长、宣传队长的她,从北至南看到祖国的山河日渐被侵略者践踏,战火逐步向南燃烧。还有汉奸卖国贼倒行逆施,激发全国爱国民众抗日情绪高涨,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大形势下,她进一步清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除了宣传演出,贴标语,喊口号外,还把父母给的零花钱省下来和大家捐献的钱凑到一起,集中买棉手套,棉背心募捐给抗日前线。奋笔写下《我的志愿》“当兵打东洋鬼子”。投身抗日战场,成为她极大的热忱和道路的向往。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转入国民党军队系统参加抗战的父亲,官至上校,被侵华日军抓获,杀害于广东英德。
在读书期间,她耳濡目染长辈的爱国理想和进步行为,受到熏陶和影响,打下有国才有家的思想烙印。
在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民族危亡紧急关头,国仇家恨的悲愤交织中,令她无心上学,担任班级宣传队长的她,与许多热血青年学生放弃读书,组织在一起走向校外,游行示威,募捐钱物,支援前线。
这期间,她毅然地选择了走上抗日前线的道路,先是加入了国民政府湖北省战地救护班,3个月毕业后,被派往广西陆军第8重伤员医院担任护理员。
不久,回到武汉参加国民党湖北省卫戍司令部举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期间,又听同学们说:黄安七里坪有新四军的训练班,于是,我们几个学员偷偷地跑出青干训练班,寻找新四军。
参加革命初期。
几经曲折辗转,终于在1938年3月初,找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队伍,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前线战场。
1942年夏,与战友在安徽省盱眙县新四军卫生部。
次年4月,她在新四军4师政治部战地服务团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这位坚定的新四军女战士转战沙场,血撒山河,跟着队伍,驰骋华中。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留下了前线杀敌,后方保障的身影。她曾先后担任前线战地服务团团员、人民剧团演员、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4支队司令员徐海东秘书、县委组织部干事、华东军区后方医院股长、军区军械部副协理员等。她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党和国家的鼓励和表彰,曾荣获3级独立勋章、3级解放勋章各1枚。
解放后,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和兼照顾一级伤残红军老战士梅少卿部长的身体健康为工作于一身,不顾北上沈阳,南下广州,东移安徽,再回广州的往返奔波。
先后担任华东军区报社副总编辑、宣传科长、东北防空军幼儿园园长、沈阳重型机器厂办公室主任、广州钢铁厂党支部书记、宣传部长、广州轻化公司副经理、中南科学院干部处长、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等职。
1950年,在南京华东军区。
1954年,在东北防空军。
1957年,在广钢筹建处。
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她投身外经贸战线,担任安徽省外经贸厅驻广州办事处书记、顾问,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扩大进出口贸易、招商引资、外出内联作出积极贡献。
1982年,按照副厅级干部离休,近年来,组织批准按照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
离休后。
她休息后,常常不顾年高体弱,潜心传承历史,回顾初心,余热霞光,精彩纷呈。积极参加省、市社会各界和军队干休所组织的活动,登台演出,上场比赛,为集体争光夺冠,为子女减少负担;参加广州、江苏新四军研究会工作,撰写回忆录,讲述《往事》,编写丈夫《梅少卿传略》,带领子女回到金寨县丈夫的家乡看望慰问,捐款修渠;在住地社区,关心下一代培养教育工作,拄着拐杖移步社区、学校等场所,给孩子们和年轻人讲传统,说未来,传播理想信念,宣扬大政方针,把传播优良传统和先进作风,构建文明社会特点特色的当代核心价值观视为己任。
90岁之前,她一直延续着丈夫、老红军梅少卿部长生前担负的广州市育鹰小学、东川路小学、朝天路小学等4所学校的10年校外辅导员工作,讲故事、送图书、一起与孩子们过儿童节等活动,深受孩子们拥护爱戴。
不凡的岁月
1938年3月,她已经19岁,按照这个年龄,不少女性已经婚嫁生子。可是军队提倡“革命第一,爱情第二,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
然而,即便战争年代,军队更重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生子,繁衍后代“第二”位的利益。
1945年11月,她因病住在盱眙县医院。
2师卫生部政治处主任程明,6旅16团政治处主任方志明和夫人张浩,带领曾经在她所任的6旅卫生部直属所治疗过重伤的1营教导员梅少卿,前去医院看望她。方志明将梅少卿介绍给她,两人简短介绍认识,当场表示确立婚姻关系。
六十年代,与丈夫梅少卿。
1946年1月初,她与梅少卿在黄花塘附近一个小村子举行婚礼。两人凑了2块袁大头银元,买了1条鱼,割了一点肉,又买了几个鸡蛋和一些蔬菜,请来6个人,一张桌子热热乎乎吃了一顿饭就算结了婚。婚后第3天,梅少卿调任2师独立旅3团任政委,奔赴前线。
战争年代,女战士是特殊群体,除了繁重的战事工作外,还肩负着生儿育女,培养接班人和管家的重任。
她与丈夫战火中携手结伴走来,相濡以沫近40年的岁月里,互敬互爱,养育6个子女。其中,2个是战争年代出生。6个子女6个共产党员,6个大学生,6个高级技术职称,6个人都事业有成,有4个曾经是军人,他们为党、为国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在漫长的不凡岁月中,这是老人为国、为家、为人民的事业立下的又一个功绩,积累下的又一笔财富。
2012年春节,老人家与六个子女在一起。
今天,她的第三代、第四代健康成长,四世同堂,家族26人,人丁兴旺,培育养成传承红军传统,继承革命事业的良好家风。让老人无比欣慰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