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毛泽东与日记的故事(组图)
2018-12-27 11:45:52
作者:李明强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中红网陕西西安2018年12月26日电(李明强)

    毛泽东的学生时代是一个日记盛行的年代。笔者于2017年春节和暑期两次到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和长沙母校旧址参观,发现当年全校师生大多数人都写日记。当时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终其一生痴书如命,养成了在所读之书上随时记下批语和感悟的习惯。那时的毛泽东所记的日记主要就是读书日记(札记、笔记)。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前曾于1917年10月起担任学友会总务,在他主持下设立了《校友会记事录》;毛泽东还组织学友会办起了工人夜学,又专门设立《夜学日志》,由成员轮流记录,毛泽东曾亲自带头写过一段时间。每逢寒暑假,毛泽东经常走向社会游学——“读无字之大书”。在游学过程中,他可能不带钱物,但是肯定背着文房四宝,走一路写一路。尤其是100年前1917年那年暑期,他和好友萧子升结伴徒步乞行游学,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长沙周边的5个县,行程近千里,毛泽东写了好几本游学日记,在一师曾被师生广为传阅,称赞他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萧子升1959年出版的回忆录《我和毛泽东的一段特殊经历》,其中多处提到他俩在路上写日记的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也有多个相关日记的镜头,譬如二人在林间小路行进时,毛泽东就曾提到那著名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就是游学之前的某一天在日记中写下的。

    那时候人们所写日记并不是当作个人秘密私藏的,而是经常相互传阅,用来相互交流和切磋,毛泽东就经常将自己的日记带给老师和同学看。他经常把自己的日记带到恩师杨昌济的家里,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也看到了。杨开慧的日记表明,她正是因为看了毛泽东的日记和文章,才渐渐爱上毛泽东的。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5年半时间,所写日记、笔记积攒了一大网篮,他将这些日记送回老家韶山,遗憾的是1927年他领导秋收起义失败,遭到反动军阀的通缉,他的族人担忧受到牵连迫害,放火烧了他的很多书籍、笔记和日记。他的私塾老师、堂兄毛宇居冒险留下一本,就是如今弥足珍贵的读书日记《讲堂录》(可百度看真迹复印件)。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领导中国革命走自己的路。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和“枪杆子里出政权”著名论断,他指挥军事斗争取得过无数胜利,然而他自己一生几乎没有摸过枪,他指挥枪杆子靠的是笔杆子。他在读书期间通过记笔记、日记磨炼成非凡的写作功底,他离开一师之后,严格意义上的日记就中断了。我们查找毛泽东出版的诸多著作,很少看到他的日记。非常难得的是可以看到1938年2月1日之后几篇《学习日记》,开篇中是:“二十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毛泽东明确地把写日记当作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一点极其难能可贵,值得广泛借鉴。

    著名作家叶永烈曾经对国共要人写日记情况进行过调查,1989年9月16日采访毛泽东秘书田家英的夫人董边,曾谈及田家英“为毛泽东保管日记”的事情。董边说曾见过毛泽东在1958年前后的日记。她说:毛泽东不用市场上出售的那种日记本记日记。他的日记本与众不同,是用宣纸装订成的,十六开,像线装书。毛泽东也不用钢笔记日记。平日,秘书总是削好一大把铅笔,放在他的笔筒里。他的日记多用铅笔写,有时也用毛笔。毛泽东的日记本上没有横条或方格,是一张白纸。毛泽东写的字很大,一页写不了多少字。毛泽东的日记很简单,记述上山、游泳之类生活方面的事。这个时期毛泽东的日记不涉及政治,不写今天开什么会、什么发言。叶永烈记载推断,毛泽东的日记还没有公开发表。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毛泽东小时候有两年记账的特殊经历。父亲毛贻昌是位双手都会打算盘的高手,凭着克勤克俭和头脑精明,除了务农还做起了小买卖,把毛家已经破败的“烂摊子”经营成了韶山冲里数得上的殷实之家。毛贻昌治家很严,他相信“吃不穷,用不穷,人无算计一世穷”,他经常用这句老话用来教育孩子。他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继承家业的人,当孩子刚到入学年龄时,就送往附近私塾读书。除了背诵传统的经书,还教孩子们记账,教孩他们打算盘。毛泽东6岁就开始识字,同时被要求学着为家里记账。1907年,13岁的毛泽东辍学务农,白天干活,晚上便是承担起代替父亲记账的重任,这种生活持续了两年之久。毛泽东这两年的记账生涯里练出了非同一般的记账童子功,对他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时求学时数学考试成绩并不好,但他领导中国革命运筹帷幄数不清的军事斗争取得胜利,与他小时候培养的遇事精心盘算的习惯和能力关系很大。毛泽东从小记账在家庭生活方面也继承了他父亲的勤俭和精打细算传统,建国后虽贵为大国领袖,还要求家庭管理员保持了记账的习惯。1990年在中南海清理移交毛泽东遗物时,从地下室发现从1952年到1977年元月的详细家庭生活账共11份,目前在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就能看到相关展品,这些账本已经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家庭生活账可被称为理财日记,千万别小看这小小账本,一个家庭记不记账往往决定着这个家庭的家风是奢是俭,影响着这个家庭的成败兴衰。

    他人日记中的毛泽东

    杨昌济日记中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解放后见到领袖是人生莫大荣幸,把领袖写进日记的人不计其数。其实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那时他也经常成为老师和同学日记中的人物。恩师杨昌济先生就在他的代表作《达化斋日记》中曾多次写到毛泽东,特别是1915年4月5日的日记: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淳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这短短的文字对毛泽东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做了概括的描述,还对毛泽东留下“资质俊秀若此”的高度评价。这是笔者目前所找到的人物日记中最为典型的一篇,完全具备了人物日记的记人、识人、辨人等主要功能。

    黎锦熙日记中的毛泽东

    除了杨昌济,在第一师范还有一位对毛泽东影响极大的老师兼好友,他就是著名的“黎氏八骏”之老大黎锦熙先生。黎锦熙是我国语言文字学的泰斗,提出过著名的语文教学三原则:写作重于讲读、改错先于求美,日札优于作文。他自己就是日记写作的楷模,从12岁写日记,坚持77年之久。黎锦熙在年龄上仅比毛泽东长3 岁,可在读书治学方面早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方法。当时,毛泽东正处于“为学无头序”时期,而在黎锦熙的指导下,治学可谓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毛毛泽东曾说:“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

    毛泽东的话是发自内心的。从1915年4月第一次见面,到9月黎锦熙赴北京任职,两人相处只有不到半年时间,毛泽东只要一有时间就去找黎老师请教治学之道。黎锦熙的日记曾做详细记载。4月4日:“毛泽东来。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4月11日:“萧旭东、毛泽东及熊光楚至,讲读书法。”4月25日:“毛泽东来,告以在校研究科学之术。”5月2日:“与涤凡、泽东话学问事。”5月9日:“毛泽东至,稍话读书事。”7月11日:“学生陈同毛来,问小学功夫做法。”7月13日:“与毛、陈两生说读史法。”7月15日:“与毛生说研究法。”7月19日:“与毛、陈两生说读书自习法。”7月21日:“与两生讲学,告以读《缮性》一篇,以自试其思考力及学识程度。”8月8日:“与泽东谈学政,以易导为佳。”8月11日:“与泽东久谈读书法,谓须与校课联贯。”8月15日:“一师泽东、章甫至,为论读书法于焜甫处。”8月29日:“旭东、泽东至,谈学颇久。”

    如此频繁地请教、论学,可见黎锦熙、毛泽东这对师生之间,学生对老师敬重以及老师对好苗子的重视和关爱。

    谢觉哉日记中的毛泽东

    谢觉哉是毛泽东的湖南同乡,在我党历史上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谢觉哉从14岁开始用毛笔写蝇头小楷来记日记,留下许多宝贵史料,谢老曾经对家人说,不管行军打仗多艰苦,有两样东西不能丢:一个是日记,再一个才是孩子。在当今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中共一大纪念馆二楼的一角,悬挂着1921年6月29日新民学会成员谢觉哉记录毛泽东、何叔衡赴会的日记:“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这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日记的史料价值得到充分验证。后来在延安工作生活期间,谢老的日记中大量记载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交往、晤谈,十分珍贵。

    杨开慧日记中的毛泽东

    杨开慧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女儿,1920年底,两人自主结婚。短短几年时间生下了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三个儿子,然而幸福的日子是短暂的。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遭到国民党军阀的通缉,毛泽东领兵上了井冈山,两人被迫分隔异地。杨开慧独自养育三个孩子,三年后被军阀抓捕,1930年11月14日被军阀枪杀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1982年3月10日,在修缮杨开慧烈士的故居时,在卧室的后墙夹层中,一摞手稿惊现于世人面前,竟然是杨开慧生前写的日记。虽然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埋藏,但这些日记却依然保存完好,共有12页4000多字,是用毛笔从右往左写的。日记中她回忆了和毛泽东相恋的过程以及对他的思念。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在日记里,她把对毛泽东刻骨铭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师校志中的毛泽东

    护法战争期间,1917年11月18日,北洋军阀混成旅之一部约3000多人,由株洲、湘潭一线沿铁路向长沙败退,因不知长沙的虚实,他们只是在第一师范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长沙城内毫无抵抗之力,秩序开始陷于混乱,一师校内也是气氛非常紧张,校长正准备将学生疏散暂避。毛泽东做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总务,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之后,提出一个依靠学生志愿军开展护校护城,使学校遭受兵祸的方案。校方同意了毛泽东的建议,指派军训的学生把守住校门口及周围地区。毛泽东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溃军的症结所在。他认为,这些北洋军阀的溃军在此逗留不进,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长沙城里的虚实。于是,他把400多个军训的学生自愿军分成3队,让他们手拿木枪,分布在猴子石周围的几个山头上;同时,与附近的几个警察分所达成了默契,决定由他们鸣枪并呐喊,学生自愿军则大放鞭炮。这样,就造成了对北洋军阀溃军包围的声势。经过毛泽东这样造势,本来就惊慌失措的溃军以为,长沙城里果然壁垒森严,不敢冒进。就在这时,毛泽东又采取了进一步措施,他让湖南第一师范的两个同学用桂林话高喊:“傅良佐早跑了,南军(桂军)已经进城了,你们赶快投降吧!”随后,毛泽东又派人去和溃军交涉,把北洋军阀这3000多溃军带到湖南第一师范的前坪上,他们竟然全部缴械投降了,使千年古城长沙免受一次灭顶之灾。毛泽东的胆识和才干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称赞。孔校长在当年的《一师校志》中写下“毛泽东通身是胆”。

    蒋介石日记中的毛泽东

    世界各国领袖人物写日记的比例远比平民百姓高,蒋介石父子就是楷模,蒋介石从1915年开始记日记,一直记到1972年,坚持了57之久,远远超过了他奉为神明的曾国藩。除了有4年的日记遗失,其它53年的日记目前保存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关于他的老对手毛泽东,在他的日记也有专门记载,譬如他抗胜利之后的1945年毛泽东被他邀请到重庆进行了43天的谈判,蒋介石在日记里记录了事件的整个心路历程,从最开始的四个字方针“诚恳、忍耐”,到接受不了毛泽东提出的条件萌生“拘留、审判”念头,再到最后权衡之后做出“授勋、礼送”,几十天之内,蒋的决定有两个180度的大变化。这种变化那是任何人都不知道的,包括宋美龄在内都未必知道。飞机把毛送走了,蒋又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做出对毛泽东这个人的评价,他说这个人阴阳怪气、绵里藏针,不好对付。但是他又写到,我料定毛不能成事,他不会逃得出我的掌心。历史早已尘埃落定,事实证明当时的蒋介石严重失算了。

    毛泽东评改日记的故事

    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也有不少日记,他读日记也不忘写批语和感受。

    毛泽东评曾国藩日记

    中国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当属曾国藩。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儒,又是一个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曾国藩一生严于修身、治学、治军,成功实践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被称为千古完人。曾国藩是毛泽东和他的死对头蒋介石共同崇拜的人。两人之所以从小写日记很可能都曾受曾国藩的影响。曾国藩自己小时候是个公认的“笨小孩”,科举之路很不平坦。30岁之后的人生才开始逐步走向开挂。这与他于30岁时制定日课十二则不无关系,其中就有每天用端楷写日记,在日记中检讨反思人生,曾国藩说到做到,一直写到临死前一天,整整坚持了32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读的书目就有《曾国藩日记》,毛泽东的的读书日记《讲堂录》手稿中,就有对《曾国藩日记》的评价:“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称“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毛泽东评徐霞客日记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游记也是一本伟大的科学巨著,翻开书本发现几乎全书都是日记,《游天台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白岳山日记》、《游黄山日记》……准确说这是一本日记体游记。是作者按日记述1613~1639年间旅行期间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所作详细记录。《徐霞客游记》同时在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中放射出异彩,耀眼夺目,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对这部著作也是钟爱有加,还因此萌生要学徐霞客的想法。1958年1月在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江导江’。同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曾专门到灌县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会后又从重庆乘船沿江而下到达武汉。就是在这段时间,他萌生了骑马考察黄河、长江想法。后来还曾多次提起,只是因为党和国家政务繁忙,加上年事渐高,最终未能如愿,成为人生一大憾事。

    毛泽东评雷锋日记

    雷锋10岁上小学,16岁才小学毕业的,到他22岁牺牲不到六年时间,他写了9本日记,1963年2月初,《解放军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雷锋的事迹,同时摘发了雷锋的部分日记,毛泽东仔细阅读后,在一次谈话时对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说:“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向雷锋学习”。1965年2月22日毛泽东为《中国青年》杂志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著名题词于3月5日被《人民日报》转载发表。1963年5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会上上重点谈调查研究问题,同时谈到了哲学问题,再次谈到雷锋日记。他说,为了造成调查研究的风气,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要在日常工作中讲哲学,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哲学并不难,不要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哲学是可以学到的。我看过雷锋一部分日记,这个人就懂得一点哲学。由此可见,写日记对一个人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写作思维的有效手段。

    1962年因公殉职,次年,由沈阳军区《前线报》组织编辑整理出版的《雷锋日记》,后来多次再版,成为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一本日记,也是影响力过几代人的一本日记。

    毛泽东为女学生王桂芹批改日记

    王桂芹是北京市实验中学高二学生,1957年暑假期间回到河北阜平乡村的母亲家里,参加热火朝天的农业劳动和社会实践,住了半个月,她把这段不寻常的生活记入日记。开学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日记被同班同学李敏带加家中被毛泽东看到,日理万机的老人家不仅一字字读过,还叫女儿李敏、李讷姐妹俩都要读两遍。他在这份长达万言的日记上,亲笔画圈的地方有27处,其中连画三个圈的有17处,以之表示赞许首肯。毛泽东还欣然命笔,用潇洒自如的草体批示:“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并明确批示:“此文可在报上发表。”于是,这份洋溢着时代精神,充满着青春气息的中学生《假期回乡日记》,连同毛泽东的批示,刊发在1958年第四期《中国青年》杂志上,一石激起千重浪,在全国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陇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发行量巨大。尽管十分遗憾当时毛泽东批示中没有特意倡导写日记,许多人还是因为看到这本日记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狂人寇广生就是其中之一,坚持写日记近60年,还萌生了创办日记博物馆的人生梦想。

    毛泽东在日记本上题词的故事

    毛泽东给渡江小英雄马毛姐题词

    1951年9月底,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安徽的渡江小英雄马三姐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之后的10月4日,毛泽东还把她请到家里吃饭,当毛泽东得知已经16岁的小英雄还没有正式名字,就亲自为她取名马毛姐,并关怀她的念书情况,还特别送她衣物和文具特别是有一本精美的笔记本,毛泽东主席在扉页上题写了:“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8个字的题词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进入了学生教材,成为全国所有学生的座右铭。遗憾的是1954年马毛姐家乡发大洪水,在逃水难时给丢失了这个极其珍贵的日记本。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天津市部分共产党员和群众举行文艺演出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天津市部分共产党员和群众举行文艺演出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组图)
·特稿:1935年5月,红军与翼王石达开擦肩而过(组图)
·特稿:吃水不忘挖井人——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5周年(组图)
·特稿:“毛著”是中国人的“圣书”
·特稿: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5周年 梁金安倡导建立红色书屋(组图)
·特稿:《永远的怀念》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5周年大型系列活动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永远的怀念》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5周年大型系列活动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书法家曲玉琳(玉林)以书法赞颂领袖思想获好评(组图)
·特稿:长恨歌·贾拓夫(组图)
·特稿:在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5周年及海内外红色企业家论坛会上的讲话(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李明强:毛泽东与日记的故事(组图)
特稿:毛泽东与日记的故事(组图)
津声:天津市部分共产党员和群众举行文艺演出纪念毛
特稿:天津市部分共产党员和群众举行文艺演出纪念毛
王太行:1935年5月,红军与翼王石达开擦肩而过(组图
特稿:1935年5月,红军与翼王石达开擦肩而过(组图)
中红网:吃水不忘挖井人——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
特稿:吃水不忘挖井人——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
申尊敬:“毛著”是中国人的“圣书”
特稿:“毛著”是中国人的“圣书”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