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由,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革命烈士陈然,在歌乐山下“渣滓洞集中营”里 ,写下了豪迈诗篇。
邓小平题写园名的“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坐落在重庆巿沙平坝区。
在烈士陵园,我看到了一幅巨大的烈士群雕——“浩气长存”。
正面,再现 “宁死不屈”的动人场面......
左面,体现 “坐穿牢底”的英雄气慨......
右面,表现了“前赴后继”的无畏精神......
后面,反眏 “迎接龧光”的必胜信心!
重庆郊外歌乐山麓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十分隐蔽,原来是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得名。
1939 ,国民党反动当局在这里设立了监狱。
1943 ,白公馆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渣滓洞变成关押原白公馆人员的新址。
1946年7月,息烽监狱、望龙门监狱撤销,在押人员合并到“渣滓洞集中营”。
新四军军长叶挺曾被囚禁于此,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等均在这里惨遭杀害。
在阴霾的监狱里,先烈们乐观从容地面对敌人的屠刀,无所畏惧,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红岩》作者罗广斌和同监室的丁地平、陈然、刘国志,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坚信重庆即将解放。他们用红色被单和几张纸剪成五角星,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高举她冲岀牢房,迎接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可惜,在“11•27” 屠杀那天,只有罗广斌一人冲出牢笼。
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解放前三天,国民党反动当局将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的200多名革命者残酷杀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 屠杀。
当国民党反动当局到“渣滓洞集中营”准备大屠杀的时候,看守杨钦典平时受到狱中共产党人教育,紧急关头站到 正义一边,打开牢门放走了最后的19人。
大屠杀时,前面的英烈用身驱堵住了牢门,挡住了敌人的枪口,30名受伤和未中弹者,从血汩中冲岀,在围墙缺口突围时被敌人发现,又有10几人牺牲,最终15人脱险。
这就是当年歌乐山下,“红岩英烈”悲壮的一幕。
“红岩英烈”,这是具有史诗般时代特点的英雄称号。
“红岩英烈”,为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目标,面对敌人疯狂的屠杀,表现了革命者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怀,大义凛然,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慨,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世代楷模。
“红岩英烈”,用鲜血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宝贵生命谱写了英雄诗篇,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
渣滓洞集中营旧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