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般,雄浑恢宏,波澜壮阔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象一束鲜红的飘带漂洒在地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了永远的纪念。
我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重走10处红军长征地,重温长征精神,感受那段血与火的史诗。
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之⼀:
中国命运大转折
“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高速公路旁一幅幅醒目的广告牌匾告诉我,遵义城到了。
遵义城,街路整洁,空气清新,高楼林立,商铺遍地,汽车穿梭……
无忧,无虑,人们安逸地⽣活着。
改罗蒙县为遵义县,至今已有1360多年的历史。
依娄山,临乌江。遵义是北去重庆,南去昆明的咽喉,是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不出名的遵义小城杨名中外,名声大振,是70多年前在这里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发生了重⼤转折,从而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街”“领袖住址”“红军烈⼠陵园”……向人们述说着当年在这座城市里发生的历史。
1930年11月到1934年1月,不到1年时间,蒋介石动用了200万兵力,对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五次围剿。”前四次,蒋介石从动用10万兵力开始,逐步增到20万,30万,40万,结果都以红军“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围剿”的失败,死、伤、俘众多,损失惨重而告终。
期间,毛泽东有两首诗词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
一首是写于1931年春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另一首是写于1931年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3年初到1934年10月,日本军队向中国大举入侵的时候,蒋介石调动了了100万余部队,对红军开始了“第五次围剿。”
兵力相差悬殊,军事指挥上的失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从江西瑞金岀发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红军长征途中,强渡乌江,攻克娄山关,智取遵义城。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遵义城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是在现在的遵义巿子尹路路96号,一栋⺠民居特色的两层小楼里召开的,当时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
出席会议的有:
中央政治局委员:博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洛甫)、陈云;
政治局侯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何克全);
扩大参加者是红军总部和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徳怀、杨 尚昆、李卓然;
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列席,共产国际代表李徳和翻译伍修权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从1月15日持续到1月17日,会议都是在睌上进行的。初气氛是平静的,这种表面上的平静表明了与会者对这次会议的严重关注。”外籍华⼈人作家韩素音这样描写道。
开始,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报告。他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辨解。
接着,周恩来作副报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毛泽东在会上发言。对“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折和批判,逐一批驳了博古报告中的错误观点,正确地阐述了中国⾰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彭德怀、刘少奇、凯丰等都在会上发了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
经过三天的讨论,会议决定: “(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议委托张闻天根据毛泽东发言内容,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随后由政治局正式通过。
根据会议精神,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
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上成熟的党的重要标志。
韩素音说,“遵义会议是一个分水岭,是一个大的分界线。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红军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也是周恩来和毛泽东之间紧密结合的开端,这种结合终生未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