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在毛泽东看来,严光力讲气节,正风俗而传教于后世的主张也是重要的。严光是一个在当时能正风俗的人。他功成不居的风节,可以起到影响当时与后世的作用。
其三,毛泽东认为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抗争精神。严光没有依从刘秀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你的官很大,可是真理不在你手里,也不能服从你。在毛泽东看来,严光与刘秀之间虽然不存在真理在谁手里的冲突,但是在那个专制时代,严光不屈于上的勇气,在封建士大夫之中确是高尚不可及哉。
当然,在青年毛泽东眼里,严光也并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历史人物。在如何评价严光的问题上,与同学萧瑜发生过争论。当时,萧瑜写了一篇名为《评〈严先生祠堂记〉》的文章,对范仲淹的这一名篇表示异议。萧瑜认为,光武帝请自己的朋友帮忙处理繁杂政务,未必是求贤若渴;严光拜访光武帝并与其同床共眠,表明其爱慕虚荣。毛泽东不同意萧瑜的这种见解,对严光坚辞不仕的态度却不以为然,认为严光应当如同早他200年的张良辅佐汉高祖一样,出任光武帝的辅相。为此,两人争论了一个晚上。毛泽东这一观点的形成,绝非一时有感而发。毛泽东认为古代贤者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还有办事而兼传教之人。对于这三类人,都是加以肯定和推崇的,然而他认为更可贵更可佩的是那些办事而兼传教之人。在当时毛泽东的心目中,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严光虽然能够正风俗,然而却没有出来办事,不能不令人憾然。
总之,毛泽东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他认为,能传教而不能办事的严光虽值得推崇却并非尽善尽美,而既能办事又能传教之人才是最值得推崇的。毛泽东是千古少有的历史伟人,他的这一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颇也很值得人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