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的联系与区别
红军精神、苏区精神、川陕苏区精神等都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华苏维埃运动时期,它们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严格来说都属于中国革命精神体系。但它们既相一致又有区别。具体表现在:
第一,红军精神和川陕苏区精神本质一致。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的历史逻辑一般是先有红军再有苏区。苏区的产生、存在、发展、消亡都因红军的存在、发展、转移与否而定。苏区的政权是红军建立的、苏区的干部是红军组织的、苏区的群团组织行为方式是受红军影响的,苏区的群众是为红军动员的,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保证红军的胜利。因此,川陕苏区精神来自于红军精神,红军精神产生升华川陕苏区精神。
第二,川陕苏区精神不同于红军精神。红军精神是苏维埃革命军队的精神,其主体是红军官兵。川陕苏区精神则是一个区域的革命精神。其主体是这个区域执政的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政权和工农群众。
红军精神的精髓之源是广大红军将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念。川陕苏区的精髓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福利以及苏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和奉献精神。
二、川陕苏区区域以“红军精神”为主的宣传使川陕苏区精神缺失
(一)对红军精神及川陕苏区精神内涵的解读有历史局限性
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赤江县(今通江县毛浴镇)召开党政工作会议,统一了当时全军各部队的军训誓词,即:“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在川陕苏区创建56年后的1990年3月,为响应中共中央决战贫困的口号,地处当年川陕苏区首府通江的现通江县委也在毛浴镇召开会议,首次把这个军训誓词解读为红军精神即川陕苏区精神 。其本意是借以激励人民要象当年红军创建川陕苏区一样,坚决打胜脱贫攻坚战。十六字军训誓词自此作为红军精神和川陕苏区精神一直流行于巴中、达州、广元等地大小会议和书刊文档。
(二)川陕苏区区域主打“红军精神”未突出自身红色文化资源特色
川陕苏区区域内用红军精神进行城市形象、文化宣传、旅游宣传,“红军精神”的提法使用频率非常高。“红军精神”出现在各种各样的会议、活动、宣传语中。比如:在四川省巴中市产业链的招商项目推介资料上,其介绍是:“巴中,红色土地,红军故里……留下了丰富的红军文化和宝贵的红军精神。”在巴中市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其主题是:“弘扬红军精神、争做时代先锋”;此外还有诸如“弘扬红军精神,服务‘四大’战略,推动巴中又好又快发展”;“发扬红军精神 着力解决‘四难’”。达州市:巴渠儿女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广元:“发扬红军精神,推动广元跨越”,“红军精神是广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