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弟从军背后的忠孝两全之举
“伯父在1939年7月3日就将信寄了出来,但听父亲说,我祖母是在1939年快过年的时候,才收到信。祖母睹物思人,见不到伯父,就只能每天抱着信,不住地流眼泪。”吴排高说,上战场的本来应该是自己的父亲吴成右,但一个特殊的机缘,伯父替弟从军去了部队,看到哥哥的来信后,吴成右也是天天为哥哥担忧不已,心中还存着深深的愧疚。
吴排高说,祖母汪乾枝,共育有吴成右、吴成仁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嫁入安徽黄山,已去世)。吴成仁在部队阵亡后,由于当时尚未结婚,没有留下后代,吴成右则育有一子两女。现两位老人均已去世。吴家现在只剩下吴排高一人。
“我伯父其实是替我父亲去当兵的”,吴排高说,出生于1912年的伯父,很早就外出谋生。1939年,他已成成为景德镇一个陶器窑专画碗花(在陶瓷碗上土坯画花纹图案)的师傅了。“当时,保上只登记在家的男丁去当兵,我家就登记了我父亲。”
“1938年夏季的一天,保长王真善来我家,叫我父亲去当兵,当时,父亲正好在外面干农活,没有在家,而久不在家露面的伯父,刚好那一天回家看我祖母。”
在保长将当兵的事情提出来后,伯父没有多想就说,“我去吧!弟弟就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大人。”
“后来听我父亲说,当时,伯父就跟着保长走了,在保里住了一个晚上后,第二天就到了江湾区一个战兵训练基地,训练了一段时间后,便被分派下去(到各部队补充兵源)。”
吴排高分析,伯父之所以要代替父亲去当兵,“主要是他当时在景德镇做事,对战场上的事情了解得比较多,从大的方面讲,是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他要去报国,从小的方面讲,是考虑到我祖母已习惯由我父亲照顾,让弟弟留在家里能更好地尽孝。自己去当兵是忠孝两全之举。”
吴成仁的家信中,提到了一个同村的“洪培树”。(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此人后来从战场上回到了家中,不久就去世了。
“洪培树是官坑村人,离我们的原籍地很近,”吴排高说,洪培树和吴成仁刚开始时在同一个连,后来,吴成仁上了战场,洪培树则去了运输队,专门运送子弹。“听我父亲说,洪培树他们后来被打散了,大约是1940年下半年的时候,他一路逃荒终于回到了老家,到家时,是光着脚板的。”
汪乾芝听说洪培树回家的消息后,找到了洪家,想打听一下吴成仁是怎么死的。“我奶奶还没有开口说话,洪培树就眼泪直流,只说了一句话‘战场上真的好苦,(吴成仁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就再也不说话了。”
1941年春天,洪培树在家中去世。
汪乾芝将大儿子的来信保存多年后,临终时,将其交到了吴成右的手中,并叮嘱道:“成仁人不能回家,想到信,就仿若人还在。你们要好好保管这封信,就等于你大哥还在人世。”吴排高告诉记者,伯父的家书一直都是吴氏家族的传家之宝,被整整齐齐地夹在家谱中。吴家迄今为止,并未收藏任何其它历史文物,只存有这封家书。
吴排高说,从原籍地搬出来时,整个村里的人都知道吴家有这样一封家书。在文革时期,村里没有一个人向有关部门举报,“他们都知道我家为抗日死了一个,才换了这封家书,都很尊敬的。”
近些年,一些文物贩子知道此事后,多次找上门来,要求收购这封家书,但都被吴排高拒绝了。“这封信象征的是一段历史,更是伯父抗战的一个缩影,多少金钱都买不走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