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1年12月5日电(江山、王忱)11月30日,尽管河北保定一带雾雪交加,高速公路被封,然而冀中抗战研究会会长、原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上将之子吕彤羽等一行仍坚持应邀前往保定清苑,在参观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后,着重与清苑县领导共同商量了如何加快建设“冀中人民抗战纪念馆”等相关事宜,双方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境内的冉庄村(国画),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地道战就发生在这里。(中红网-红色图库)
座落在清苑县冉庄城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在晚霞中显得格外壮观。(中红网江山摄)
纵横交错、能守能攻的冉庄地道网一角。(中红网江山摄)
当天前往清苑的除吕彤羽外,还有原冀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孙志远之子孙巨,原冀中抗联主任史立德之子史清义,原冀中军区通讯部门老干部李砚田之女李晓琦,原冀中儿童团团长李浩之子李学东,原冀中老干部之子谭祝平,以及电影导演、作家朱文等。保定方面参加活动的领导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其国,清苑县委书记李志刚,县政协主席宋景,县委宣传部长胡志英,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长阎大森等。
本来只有两个来小时的路程,由于天气恶劣和路况不佳,竟走了五个多小时,途中还有两人晕车呕吐。但是,大家仍然精神抖擞,交谈不断。对当年冀中抗战历史十分了解的吕彤羽,向记者谈起了新近再版的抗战纪实书籍《冀中一日》等情况。他说,冀中抗日根据地隶属晋察冀军区,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其辖区在北京(北平)、石家庄(石门)、高邑、南皮、岐口、塘沽之间,下辖六、七、八、九、十等五个军分区,在其发展的高峰1941年,全区共领导抗日武装十余万人。冀中抗日根据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有“三多”的盛名,出粮多、出兵多、牺牲多。冀中根据地地处平原,铁路、公路纵横往来,没有山区等复杂地形的掩护,因此斗争形势格外严峻,需要冀中人民用更智慧的策略、更勇敢的精神、更多的鲜血和牺牲才能够坚持下来。
冀中抗战研究会成员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参观。(中红网王忱摄)
吕正操上将之子吕彤羽在他父亲的题词展板前留影。(中红网江山摄)
吕正操上将之子吕彤羽等在一起研究新建冀中人民抗战纪念馆的方案。(中红网江山摄)
“地道战就是冀中人民先搞出来的。” 吕彤羽接着介绍,由于冀中根据地对日伪军在华北的统治威胁很大,1942年五月一日,日伪军向冀中根据地发动了“五•一大扫荡”,使根据地遭受了空前严重的困难,部队受损失,人民遭屠杀,粮食被抢走。人民群众的伟大发明——地道战由此而生。在区党委的号召下,冀中许多村的地道被加强和改造了,样式有井字式、棋盘式、连环式等,并有干线、支线相连,有几个口可以进出。同时,还设有射击孔、瞭望孔、通气孔,能藏能打。有的设有“卡口”,只能一人匍匐通过,可防水、防毒、防烟;地道内有陷阱,拐弯处有枪眼、还有弯曲的死胡同,不熟悉的人进来,有进无出。有了这样的地道,敌人来了可打也可躲,抗日军民赖以生存的粮食、物资更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经过几年的发展,冀中的部队、党政机关、兵工厂、报社、医院等都搬进了地道,而许多著名的记者乃至美军观察组,都曾经入住过冀中的地道。如今,清苑冉庄的地道完整保留了整整三公里,1959年,中央批准在原址上建立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挖一段让日军的王牌工兵们也束手无策的地道是非常复杂、费力的高强度劳动,没有勤劳、智慧、勇敢的冀中人民,这样的奇迹是无法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