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排高向记者展示吴成仁从抗日战场上寄回家的信
替弟从军在长沙会战中牺牲 三代人视抗战家书为传家宝
一封抗战家书背后的忠烈传奇
《法制周报》“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系列报道刊发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抗战老兵健在者的线索,像雪片似地飞来。其中,就有抗战老兵吴成仁一封抗战家书的故事。1939年冬天,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吴成仁在前线给江西老家写信报平安,信中尽写前线杀敌的决心,以及对母亲及家人的思念。但没想到,当母亲收到这封珍贵的家书时,儿子吴成仁已经英勇殉国。
2010年3月18日,吴成仁的亲侄儿吴排高来到法制周报社,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有关家国的感人故事。从吴成仁的母亲到其侄儿吴排高,吴氏三代把这封家书当作传家宝,在湖南打工的吴排高一直将信贴身保存,在他看来,信在如人在。他始终记着父亲临终的嘱托:一定要为伯父找回荣誉,“你伯父是打日本鬼子死的,为国捐躯死得光荣”。
三代人把抗战家书当传家宝
一个厚重的旅行箱里,放着四五件换洗衣服,和几本或新或旧的《周易》、《蒋介石传》等书籍。(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58岁的吴排高,是一个极为罕见的行者,至今未婚的他在老家有房有地,但就连他的姐姐和妹妹都很难找到他,电话也经常换。这一度让他的姐姐吴素珍独自流泪。
吴成仁当年写给自己母亲的家信,现在就在吴排高的行囊里。在他那随时提着的旧衣箱里,家书被用报纸小心地包裹着。他坚持认为,家书在他身边,伯父就没有死,父亲的嘱托就一定能实现。
1998年,吴成右(吴成仁弟弟)在临终时,对儿子吴排高说,“你伯父是为打日本鬼子死的,一定要保留好这封家书,多少要帮他要个名誉回来。”
安葬好父亲后,吴排高便开始了远行打工的人生之旅,而寻找机会帮伯父要一个名誉,已成为他在打工途中,最重要的人生目的。
2010年3月18日,一个动人的有关家国的故事,在吴排高的讲述中,浮出水面。
“在我母亲去世的第二年(1993年),父亲把伯父从战场上寄来的家书,小心翼翼地拿了出来,亲手交到我的手中。”
吴排高说,“当时父亲对我说,我老了,快不行了。这封信就交给你保管。你要记住:你伯父是因为替我参军,打日本鬼子死的。他是个英雄,要帮他要个名誉回来。’”
家书突出前线杀敌决心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儿自家别后,不见数月。身体比于在家时另加十分强健。再者,我们自二月收到大人的来信,知道家中个个平安,甚是欢喜。男至今没有工夫,故此未曾寄信。(原信多数文字使用繁体字,这里已改用简体,记者注)”
吴排高十分庄重地将伯父的信,轻轻地铺开。这是一封用工整的毛笔字书写的信件。和现在的书信不同的是,信封内没有另外的信纸,信的内容,就写在信封的内面,阅读者须将信封拆开,才能看到信的内容。信封的正面,依次用竖式书写收信人地址、收信人姓名和寄信人地址。
“由寄婺源县北乡官坑代收托转:吴成右先生启。七十二军十三师吴缄。”
“信中的抬头地址是我们的祖籍地,1970年,省里在我们那里修坑口水电站时,我们就从那里移了出来,搬到了现在的许村镇仁洪村。”吴排高说,当年,伯父写信回来的时候,都是老地名,在那个战争年代,能顺利地收到一封家信,是很不容易的事。
《法制周报》记者注意到,吴成仁写给母亲的信,除了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外,还重点介绍了自己参军以后的训练情况,在信的结尾,着重突出了“前线杀敌”的决心。
|